杨美玉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山东 烟台 265200)
通过对进入我院治疗的时间在2016年1月~2017年10月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人数共计70例,证实肺癌患者的检查确定为病理组织。通过利用MR进行检查能够发现患者存在明显的脑转移病灶,这些患者均被排除药物不耐受以及肝肾功能障碍。7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0例,通过随机选择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36例,对照组患者34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8例。经SPSS 20.0统计学处理后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1 对照组
分到对照组的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法为常规治疗,选择单独采用AP方案来开展化疗工作。AP方案主要是利用培美曲赛+顺铂的方法,其中培美曲赛每2500 mg/m2,顺铂每75 mg/m2用量。采取静脉滴注d1~d5的方式,每21 d一周期,共计2周期。
1.2.2 观察组
分到观察组的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为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通过添加靶向治疗的方式进行综合化疗。选择的靶向药物为吉非替尼(IRESSA/易瑞沙,国药准字J20140142),用量为每次治疗服用250 mg,每天一次一直持续服用四周,在治疗的过程中每个月都要进行随访工作,且需要同步进行MR检查、CT检查。
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
患者的疗效判断标准主要参考《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标准分为四级,这四级包括完全缓解期(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CR的判断标准为临床病灶完全的消失,疗效能够维持一个多月的时间;PR的判断标准为病灶缩小的幅度不能小于50%;SD则表示病灶的缩小幅度小于50%;PD则表示出现了新病灶。
控制率=CR+PR+SD/总例数。
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统计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比较两组近期疗效[n(%)],观察组的CR、PR、SD、PD数分别为10、16、6、4,控制率为88.89%,对照组的CR、PR、SD、PD数分别为4、6、6、18,控制率为47.06%。x2为7.098,P为0.008。
观察组的控制率在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0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n(%),观察组的恶心呕吐为2例,PR为0,SD为4例,不良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的恶心呕吐为2例,PR为4,SD为4例,不良发生率为29.41%,x2为0.805,P为0.369。
能够看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6.67%,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29.41%,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当前医学研究工作的快速发展,使得靶向药物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在临床肿瘤的治疗工作中靶向药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本次研究工作主要以全身放化疗作为基础,通过联合靶向药物治疗使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进[2]。通过研究分析能够看出,吉非替尼这一靶向药物能够很好地作用于肺癌(肺腺癌)脑转移,对于病情的阻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吉非替尼的药物构成可以看出,吉非替尼具有较小的分子量,这一特点使得它能够直接的穿透血脑屏障顺利地进入脑脊液中去,通过局部的增加脑脊液的药物浓度可以提高药效,使得癌细胞的消灭速度加快,能够较好的抑制肿瘤的继续生长。通过本次研究能够看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29.41%、16.67%,P>0.05。通过对比两者的不良反应状况,能够看出应用联合靶向药物不会对患者有不良反应。通过研究显示,应用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小于单纯的放化疗,因此靶向药物的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患者不必担心用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
综合分析,在进行肺癌(肺腺癌)脑转移的治疗过程中,通过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且安全有效,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
[1] 李 伟,张海燕,宋霆婷,胡芳娟.肺癌脑转移患者应用靶向治疗联合放化疗同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J].疑难病杂志,2015,14(05):480-482+486.
[2] 张洪玉.靶向药物对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0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