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永明
(昆明市官渡区小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云南 昆明 650214)
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因上呼吸道感染致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该病在3-7岁儿童中较为常见,且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下腹部或脐周疼痛,极易给患儿增加痛苦[1]。常规西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虽能有效缓解患儿症状,但效果不明显;本文主要研究四逆散合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并总结结果如下。
样本均选取自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中心收治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中,样本量共6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33例对照组男性/女性为19/14,年龄范围在3~10岁之间,平均年龄(5±1.23)岁;病程为2~12日,平均病程(4±0.34)日;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35例研究组男性/女性为20/15,年龄范围在4~11岁之间,平均年龄(6±0.14)岁;病程为3~11日,平均病程(5±0.56)日;研究组使用的是四逆散合小建中汤。两组样本信息对比差异不明显,且P>0.05,可行进一步对比研究。
本次所选68例研究样本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且均腹部彩超证实;研究均得到患儿家属的知情和同意;研究均无合并其他因素引起的腹痛患儿,无合并过敏体质或先心病患儿,无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患儿。
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西医治疗,具体有: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饮食干预、静脉补充热量和电解质;连续治疗7日。
给予研究组患儿四逆散合小建中汤治疗,具体药方为:桂枝3-6g、大枣5~10 g、饴糖5~12 g、炒白芍5~12 g、枳壳3~6 g、生姜3~5 g,柴胡3~5 g;同时对于腹胀患儿,可加用木香、厚朴;对于腹痛严重者,可加用川楝子、延胡索;对于恶心呕吐者,加用陈皮、藿香、白豆蔻;对于腹泻者,加用茯苓、山药;以上方药均用水煎煮后取汁口服,一日三次,一日一剂;连续治疗7日。
记录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包括:发热、腹痛、呕吐、淋巴肿大等;同时,对两组治疗疗效进行评定,其中: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且彩超显示淋巴结肿大完全消失即为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彩超显示淋巴肿大明显缩小即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即为无效;总有效=临床治愈+有效[2]。
数据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频数(n)、百分比(%)表述计数资料,(±s)表述计量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时,方具备统计学的意义。
研究组发热、腹痛、呕吐、淋巴肿大等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1.12±0.87)d、(1.98±0.13)d、(2.08±0.15)d、(5.87±0.41)d,对照组分别为(2.09±1.32)d、(4.87±0.43)d、(2.65±0.51)d、(6.97±0.61)d,组间对比,P<0.05。
35例研究组临床治愈、有效、无效分别为18例、15例、2例,总有效率94.29%;33例对照组分别为12例、14例、7例,总有效率78.79%;组间对比,P<0.05。
有研究表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与寄生虫病密切相关;当前,临床治疗该病多采用的是抗生素、禁食、静脉补液等,但对部分患儿的疗效不显著,且极易引发急性腹膜炎,最终危及患儿生命。祖国医学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属到“腹痛”的范畴中,认为该病多因饮食不节、素体阳虚、气滞血瘀等所致;而对其的治疗应以解郁和中、疏肝理脾、补益脾胃等为主。本次所选用的四逆散合小建中汤中,四逆散能够发挥疏肝利胆的功效,小建中汤可温脾建中,两者结合能够达到温补脾胃、疏肝利胆的作用。研究结果也显示了,使用四逆散合小建中汤治疗的研究组,其症状消失时间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符合周芳芳等[3]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使用四逆散合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患儿机体免疫功能,进而促进患儿的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姜丹丹,杜春春,曹 宏.导滞散结汤治疗胃肠热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2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6):71-72.
[2] 王成果.自拟缓急止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9):1674-1675.
[3] 周芳芳,尚莉丽.加减温胆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痰热互结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8(3):29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