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江苏无锡 214177)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元素观、微粒观”的目标要求水平不同。中考复习阶段,学生有所遗忘,教师需要关注对新授课中形成的观念的保持情况,唤醒学生的已有观念,还要将分散在各单元的核心观念进行联系,让学生从整体架构上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网络化结构,建构观念体系。另外,还要关注迁移、关注观念的应用,在迁移应用中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对核心观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元素观、微粒观的观念建构视角对复习教学做一些探索。
依据学习目标,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最重要的是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观念体系的建构、观念应用等。通过具体知识点的情境设计,目的在于唤醒和重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构元素观、微粒观的观念体系,再通过有深度的概念辨析和有思考空间的应用问题设计,来重建和完善观念体系,并在应用核心观念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观念的理解[1]。
情境设计方面,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真实的素材来设计情境问题。本课中围绕碘的有关素材,比如,加碘盐中碘酸钾的类别、菜未烧熟不能加入碘盐的原因、碘的结构示意图、碘-131与碘-127比较、固体碘与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的原因分析等,从不同角度将关于碘的素材加工成情境,在情境中设计问题,形成问题串,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使对应观念和知识点的问题情境不再零散琐碎,使问题情境具有稳定性和生态性,更能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生活中存在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素材,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需要,主动且有意识地收集、筛选和
使用素材,并从这些情境中提炼出与化学关联的有效问题,设计成问题线索,再依据问题线索设计相应的学生活动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能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表1 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复习教学设计策略
问题设计中,注意不同层次问题的合理分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低层次问题,比如,物质分类中,KIO3属于哪一类?根据微粒构成图片说出这些物质的微粒构成等,这些属于基础性知识,在于回忆和唤醒。同时,也要有高层次问题,比如,某物质和CO2反应只生成Na2CO3和O2,该物质中元素的分析,这一问题不仅要求从定性角度来分析该物质中的元素组成,还需要定量分析反应前与反应后C与O的个数比来确定元素,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问题设计中,要有指向明确的问题,如为什么未烧熟时不易加入碘盐?这些问题都是直接有一对一的答案的。另外也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根据碘的结构示意图可获取哪些信息?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图示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这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并给予思考的方法。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相当于老师只是为学生打开一扇门,门里有什么,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
一节课中的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决定这堂课思维的质量、学生活动的质量。以问题为主线穿起整堂课的学习活动,将问题、内容、活动、情境进行穿插融合,并贯穿学习始终,能有效地推进学习的进程。
复习中从两个角度建构观念体系,一个角度是在唤醒已有认知的情境问题中建构,另一角度是在观念应用中建构、补充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情境问题和应用问题中通过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进行加工,在建构中重现和保持观念,达成观念的基本理解,建立观念和知识间的联系,使之结构化,形成牢固的观念的架构,便于学生今后学习的提取[2]。例如,通过情境固体碘与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的原因解释,建构微粒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分子相同,物质化学性质相同;再通过列举所学具体事例说明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补充完善微粒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即原子的排列方式、分子结构、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有相同的离子等都是决定物质性质因素。这样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情境和事例帮助学生在观念的理解的基础上建构,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图1 观念体系的建构
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课堂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为实现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元素观、微粒观”的观念建构过程中,各环节也充分体现了发展学科素养价值的设计,例如,建立分类观的学科核心价值,让学生体会分类观能有序认识物质和研究物质。化学反应中元素守恒思想及其核心价值,为研究化学反应和创造新物质提供指导方法。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的价值,则体现在透过宏观审视变化的微观本质。研究结构与性质的对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起推测或预见作用,体现了学科的核心价值。
综上所述,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复习教学,本质上是把核心观念转化为一些期望学生形成的基本理解,把基本理解以情境中“基本问题”的形式表达,以促进学生的基本理解。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作为内在线索,是“感知—定向—理解—应用—迁移”的过程。复习课中观念和知识的重现,也不是简单的罗列记忆,而是把观念和具体知识放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真实情境联系起来,在真实情境中感知、定向,在问题串的解决中理解、应用和迁移。老师在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环节时,尽可能多的环节应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化学学科与实际应用的视角提出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体会学有用的化学。
[1] 历晶,郑长龙.如何优化课堂教学逻辑——优质课的分析与启示[J].化学教学,2015,(10):6-10.
[2] 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