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群,王 丰,蔡英建,蒋 宁,王 娇
(1.后勤工程学院 后勤信息与军事物流工程系,重庆 401331;2.后勤学院 军事物流系,北京 100842; 3.77226部队,昆明 650000)
● 军事物流 Military Logistics
建立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构想
邓 群1,王 丰1,蔡英建1,蒋 宁2,王 娇3
(1.后勤工程学院 后勤信息与军事物流工程系,重庆 401331;2.后勤学院 军事物流系,北京 100842; 3.77226部队,昆明 650000)
为更好地满足未来战争后勤保障需求,结合我军战备物资储备现状,阐述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的概念及内涵,提出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模型,并针对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枢纽节点的选择进行分析与探讨,归纳出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的特点。
轴辐式网络;战备物资储备;储备网络
仓储是军事物流的重要环节,既是实现配送保障的前提条件,也是进行物资高效周转的关键过渡,而战备物资更是关乎未来战争的命脉。因此,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战备物资储备网络,不仅可以实现对战备物资的有效管控与快速调拨,还能够凭借其规模效应进而集中配置全网资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为更好地适应未来战争保障的需求,结合我军战备物资储备工作的使命任务与发展现状,本文从系统的、辩证的角度提出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概念,为我军战备物资储备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受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战略思想的影响,我军战备物资储备仓库布局具有明显的“山、散、洞”的特点[1]。从整体上看,我军现行战备物资储备布局重点不够突出,各储备点之间关联性不强,战备物资储备分布不均且无中心,导致资源配置不近合理,既无法适应战时快速精确的物资投送保障需求,也不利于平时对战备储备物资进行维修与保养。
战备物资储备是为保证部队及时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的需要而预先进行的物资储备。而网络这一概念的发展源于图论,借鉴图论中图的定义及相关理论,将战备物资的各个储备点抽象为节点,将各储备点之间的二元关系抽象为边,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战备物资储备网络。而所谓的“轴辐式”网络,是指网络中的大部分节点通过与网络中的一个或少量几个枢纽节点相互作用,实现货物、人员及服务传递的一种网络结构[2]。最典型的应用是轴辐式航空网络,即航空公司为最大程度地提高飞机利用率,采取以某些城市为枢纽并安排大量航班,而在枢纽城市与小城市之间仅通过小飞机提供连接航班的一种航空网络。
因此,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就是在进行区域战备物资储备布局时,从区域储备点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作为枢纽节点进行重点建设,形成以枢纽节点为中心,覆盖全域、相互补充、整体联动、高效管控、保障快速的储备网络结构。打破战备物资“储”与“运”之间的绝对界线,将储备看作是配送的静态前伸,将配送看作是储备的动态延续,进而以一个系统的、辩证的角度来看待战备物资储备问题。
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科学的网络结构与布局,尽力避免“撒胡椒面”式储备,有重点地建设储备设施、技术力量、保障力量等,真正形成区域内的战备物资综合保障中心,具备战备储备、技术保障、组套包装、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一是便于平时管理,降低储备成本,减少浪费;二是能够实现对战备储备物资的集中管控和重点保障,形成保障“拳头”。
2.1 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结构模型
辐轴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通常将大型综合仓库、军事物流基地、综合保障基地等具有集货、分拣、转运和配送功能的网络节点视为枢纽节点,而以储备保障物资为主要功能的专业仓库、临时保障基地等被视为普通节点。在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中,由枢纽节点之间链路构成“轴”网络,即主干链路网络;由枢纽节点与普通节点、普通节点与普通节点之间链路构成“辐”网络,即分支链路网络。这样就构成了以枢纽节点为“轴”,以普通节点为“辐”的战备物资储备网络(如图1所示)。
图1 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结构模型
2.2 分支链路网络
分支网络的配置,必须结合区域战备物资储备节点布局,围绕先前选定的枢纽节点进行。根据“辐”的接连方式不同,可将分支网络分为单一配置和多重配置。在采用单一配置的分支网络中,每个普通节点有且仅有一个枢纽节点和其相连接,即每个普通节点的全部要素必须配置到一个枢纽节点上,而后通过枢纽节点将货物转运至各目的节点[3]。而在采用多重配置的分支网络里,每个普通节点则可能连接多个枢纽节点,因而对于连接了多个枢纽节点的普通节点而言,须对其所含要素进行必要的筛选和分拣。
在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的分支网络中,其内部链路空间结构呈星状网络、树状网络、环状网络、路径网络以及由它们组合而成的混合网络等(如图2所示)。
图2 分支网络内部链路空间结构
在星状网络中,各普通节点的分布通常相对独立和分散,物流活动不受彼此影响,因此这种链路结构具有物资集散快的特点,这也对枢纽节点的物流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树状网络的特点是节点层次分明、物资集散有序,枢纽节点既能够实现物资的快速集散,又不必承担过大的流量压力;在环状网络中,节点之间连接相对紧密,普通节点与枢纽节点之间的链路选择较多,因此这种网络链路结构具有较好的抗破坏性;而路径网络,则通常适用于在单一路线上沿途若干偏远节点的连接。
分支网络的链路空间结构,通常要受到所在区域地理、交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战备物资储备网络构建的需求,结合地理条件、道路交通等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链路结构。
(1)位置恰当。首先,战备物资储备网络枢纽节点应尽量处于所属区域的中心位置,进而充分覆盖所属区域内的非枢纽节点,以便枢纽节点与非枢纽节点进行连接,最大限度地发挥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的优势,提高战备物资储备网络的时效性;其次,枢纽节点的位置应能够与所属区域外的其他枢纽节点所在位置相互补。因此,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枢纽节点数量不宜过多,可考虑通过扩大枢纽节点的规模来进一步满足战备物资储备网络流量需求,避免由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
(2)交通发达。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枢纽节点必须具备明显的地理交通优势,枢纽节点作为区域内战备物资储备网络的中心,不仅要利于区域内各普通节点的物资集散,还要便于同其他区域枢纽节点间的物资运输,因此必须具备较强的辐射能力。由于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的流量,集中体现在主干网络的链路上,利用枢纽节点的地理交通优势,可以有效提高货运效率,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水平[4]。在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枢纽节点的选择上,应从公路、铁路、水路和空运等多个角度一体统筹,发挥公路的短途优势、铁路与水路的成本优势以及空运的长途优势,进而大幅度降低物流活动的平均成本,更好地体现规模经济效益。
(3)规模适宜。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枢纽节点必须满足一定的规模需求,并具备较大的物资吞吐、运输能力。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链路上的流量,主要取决于枢纽节点的吞吐能力。对于短时间、大批量的物资集散、转运任务,必须依托枢纽节点完成。这就要求枢纽节点必须具备一定的装卸、分拣、暂存等作业能力,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完成对大批量物资的吞吐。然而,枢纽节点不仅是区域物流活动的指挥调度中心,同时还是物流网络里物资的货运中枢。当枢纽节点完成集货、接收作业后,必须有能力将物资分散或转运至下一目的节点。因此,在选择枢纽节点构建主干网络时,最好能够依托站台、机场或港口,进而保证大批量物资收发或投送。
(4)功能齐全。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的枢纽节点应具备完善的技术保障能力,包括组套包装、维修养护、信息处理等功能,以满足战备物资的多方面储备需求。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着力建设战备物资储备网络信息平台,加强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共享,使战备物资储备信息得以顺畅传递。通过齐全的功能服务和集中的技术保障,减少由于储备点功能欠缺而导致的冗余和浪费,降低战备物资储备成本,提高战备物资的储备效益。
(1)保障辐射能力强。目前,我军战备物资储备仓库分布零散且相对独立,在储备点的选择与规划上缺乏全局性考虑,导致各储备点之间难以实现协同配合。一旦爆发战争或突发事件,需要在短时间内向作战部队调拨大批量战备物资时,一方面,由于缺乏统筹指挥调度,各储备点在执行保障任务时各自为战,将可能形成众多小批量、多批次的保障单元,也将造成运输力量的分散和保障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由于储备网络内部各区域间缺乏有效协同,很可能导致储备网络受力失衡,部分储备点保障任务重、强度大、难度高,而另一部分储备点又很难参与其中贡献力量,最终将致使战备物资储备有余而保障不力。
而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则是在布局规划之初,就着眼于战备物资的配送保障,以运定储,建立积极面向作战部队的“配送型”仓储网络。在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中,枢纽节点之间通过主干链路联接,枢纽节点与普通节点之间则通过分支链路联接,并且网络中相联的节点之间都可以实现双向运输。其中,每个枢纽节点,既是保障物资的收集点,又是物资的中转与配送点。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依靠枢纽节点快速收集物资,通过节点间的连续接力转运,使得各个区域储存的保障物资联动起来,进而扩大了战备物资保障辐射范围,提高了战备物资储备网络的保障辐射能力,在短时间之内即可完成大批量、多种类、高强度的战备物资投送任务,并依托和调度全网资源为作战部队提供持续有力的物资供应保障。
(2)规模效应显著。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在枢纽节点完成区域战备物资的收集与分拣后,通过主干链路上相对集中的运输力量进行投送或配送。相对于储备点之间传统的“点对点”网络结构,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集中—转运—分散”的配送保障模式,具有两个明显的成本优势。一是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通过枢纽节点的集散功能,将网络流量集中在主干链路上。尽管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没有改变网络中储备点的数量,也没有改变网络内部的整体流量,但是却有效地减少了网络中链路的数量,进而提高了每条链路的流量密度,尤其是主干链路上的流量密度。二是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中链路数量的减少,导致了其链路上服务需求与响应频度的增加,进而有利于增加网络中链路流量密度,同时提高各条链路上运力的装载率。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中配置人力、物力、运力以及相关服务设施,即可利用轴辐式网络的规模效应,降低战备物资的单位运输成本,提高战备物资保障效率。
(3)抗毁能力良好。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很多源自网络自身或者外界环境的,可能导致物流网络中断、瘫痪甚至被摧毁的干扰因素。从本质属性角度上看,这些干扰因素大致可分为两类,即随机性干扰与选择性干扰。随机性干扰,通常是由网络内部差错、故障,或者不可控的外界因素(如地质、气象灾害等)导致的;选择性干扰,是指来自网络外部,针对特定的某些或某类节点,进行具有破坏性的攻击。
一般来讲,轴辐网络通常都具有无标度特性,这使得轴辐网络对随机性干扰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因此,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具有较高的抗毁能力。然而,面对选择性的干扰破坏,无标度网络则显得十分脆弱。轴辐式网络中,具有较大连接度的枢纽节点,往往对整个网络的连通性起着关键作用。这类节点一旦受到攻击,则很容易造成网络被分割成许多孤立的节点,进而导致整个储备网络的瘫痪[5]。因此,在构建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时,利用无标度网络特性抵御随机性干扰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对重要枢纽节点的保护,提高枢纽节点的风险防御能力,尽可能地避免储备网络瘫痪等情况的发生。
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要求立足全局,强调的是通过科学的布局规划与合理的资源配置,实现战备物资配送保障的区域联动,提高全网战备物资从采购入库、仓储保管、配送保障、处废轮换等全生命周期的整体效益。轴辐式战备物资储备网络凭借其网络结构特性,能够表现出异于普通储备网络的抗毁性和良好的经济性,具有较高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指导战备物资储备建设的当前工作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李大伟, 朱成玉, 于兴洲, 等. 浅谈战略后方基地物资储备布局调整[J]. 后勤学院学报, 2013(6): 53-54.
[2] 李阳. 轴辐式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 2006: 11-15.
[3] 韩丽敏. 基于轴辐式物流配送网络的系统规划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7(2): 38-40.
[4] 吴丽娜. 建立轴辐式物流配送系统研究[J]. 中国市场, 2008(6): 30-31.
[5] 唐笑笑.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中国航空网络结构研究[D]. 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27-38.
(编辑:史海英)
Conception of Constructing Hub-and-spoke War Reserve Materiel Network
DENG Qun1, WANG Feng1, CAI Yingjian1, JIANG Ning2, WANG Jiao3
(1.Department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 Military Logistics Engineering,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 China; 2.Department of Military Logistics, Logistics Academy, Beijing 100842, China;3.Unit 77226, Kunming 650000, China)
In order to meet the logistics support requirement of future war better,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cept and the connotation of hub-and-spoke war reserve materiel network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r reserve materiel in our army, and presents the model of hub-and-spoke war reserve materiel network. It also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node selection of hub-and-spoke war reserve materiel network, and summarizes its features.
hub-and-spoke network; war reserve materiel; reserve network
2016-07-11;
2016-09-19.
全军后勤科研计划项目(CS114L003).
邓 群(1991—),男,硕士研究生; 王 丰(1964—),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0.16807/j.cnki.12-1372/e.2017.02.013
E233
A
1674-2192(2017)02- 0052-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