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扶贫开发精准度
——中核集团四川红华实业公司开展藏区扶贫纪实

2017-03-08 01:54王升良
国防科技工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村干部贫困人口贫困户

王升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中核集团四川红华实业公司以这一要求为指南,对口帮扶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呷拉镇湾地沟村,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之路。

湾地沟村共86户311人,其中95%为藏族,2014年村全年人均纯收入4300元。其中,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仅有2300元,低于国家脱贫线800元。这里道路不畅,生态环境脆弱,产业效益不高,科技文化落后,公共服务不完善,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贫困农户自身脱贫能力低,部分农户“等靠要”依赖思想比较重,脱贫主体意识不强。2015年9月,四川红华实业公司勇担社会责任,义无反顾地把这个村的对口帮扶责任扛在了肩上。

雷厉风行确定“谁来扶”

作为对口帮扶单位,红华实业公司迅速做出响应,从组织、人、财、物等方面入手,细致筹划。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四川红华接到任务立即成立实施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工作部负责组织协调,公司派驻的驻村干部具体落实。实行分级负责制,把工作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个人,不脱贫不脱钩。

二是精选驻村干部。四川红华在全公司330多名干部中精选出3名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党员领导干部作为驻村干部候选人。综合考虑年龄、身体素质、熟悉农村、有群众工作经验等种种因素,又从3人中最终确定年仅33岁的101车间值班副主任董宇波作为驻村干部。做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

三是规范扶贫资金管理。规范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精准扶贫资金实行实名制“一卡通”管理,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安全到位;建立精准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确保资金用于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

四是建立考评机制。建立健全驻村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驻村干部做到“半年检查、年度考核”,将扶贫工作纳入对责任单位党政领导和驻村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完成任务好的给予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20 17年6月,对成绩突出的驻村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形成鲜明的激励导向。

想方设法找准“扶持谁”

只有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搞清楚,才能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四川红华在精准确定扶贫对象上严格工作程序:一是精心分解指标。把乡镇下达的贫困人口指导数分解到行政村,村再落实到村民小组和贫困户。二是坚持户主申请。农村常住户根据本人家庭收入和生活状况,由户主本人向村委会提出申请,或由各村民小组根据贫困情况向村委会推荐扶贫对象候选名单,全村35户进行了申报。三是开展入户调查。驻村工作组根据推荐或农户申请的扶贫对象候选名单,逐一进行入户调查,然后将现场收集的资料,按照“八个比对”,详细了解掌握每户的家庭生产生活情况,逐户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同时,各组成立民主评议小组,小组人数由村民公推直选确定。四是认真民主评议。根据驻村工作组入户调查资料和确定的本村贫困人口指导数,召开村民大会,对入选扶贫对象排序进行票决确认。五是严格村级公告。村委会将票决初选的扶贫对象名单在村务公开栏内进行公告,接受群众监督。无异议后将贫困人口详实数据上报乡镇。六是规范建档立卡。将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按照规范建立档案,做到户有卡、组有簿、村有册,同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管理制度,使贫困对象进退有章可循。驻村工作组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骤,用了半年时间,从全村86户311人中,准确识别出贫困户16户,贫困人口61人,占该农村常住人口的19.6%。

千方百计解决好“怎么扶”

为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驻村工作组从贫困户实际出发,因村因户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帮扶措施。

一是实施产业帮扶。根据湾地沟村林多地少实际,因地制宜培育发展藏鸡和林下生态土鸡养殖。鼓励贫困户与合作社、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农户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倡议部分有养殖技术、有一定经济基础、具备经营和管理能力的农户牵头成立了雅江县湾地沟村丰收种养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并鼓励贫困户以资产和劳动力入股,该合作社贫困户集资参与率100%,非贫困户参与率也达到80%,其中,贫困户人均入股500元,非贫困户人均入股1500元,共筹集村民入资30万元。通过多方联络和积极洽谈,引进了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川万物生农业科技公司,与村级合作社共同成立雅江县红标鸡农业发展公司,建设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场;创建了“1+3+16+X”资金池,即投资商140万+筹集的省国防科工办、四川红华实业公司、成都陵川特种工业公司三家单位帮扶资金合计130万+16户贫困户低门槛入资3万+村民自愿入资27万,该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了每年保底收益16万+浮动分红的经营模式,仅此一项,到2016年年底,贫困人口人均分红就达到1600元以上,为全村脱贫“摘帽”提供硬支撑。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帮扶。围绕湾地沟村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 15年9月至今已投入1400多万元,重点对水、电、路、通信、网络、村级活动室、五改三圈、村民文化广场等11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改造,修村级示范公路4.6公里、入户路5公里,改善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解决了产业发展难、行路难、饮水难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问题,藏区村庄旧貌换新颜。

三是实施信贷资金帮扶。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破解金融“贫血”难题。把扶贫开发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信贷、保险等金融资源到湾地沟村去,让金融“这池活水”更好地浇灌湾地沟村。20 16年,利用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小额信贷等,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的扶贫对象,采取以奖代补、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等方式,以提供种苗、技术、服务的方式帮助银凤、罗银生两户成为养殖专业户,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帮助卓嘎一户成为党员养鸡示范户,人均年收入5100元;利用小额信贷帮助1户在318国道旁开了一个汽车修理铺,1户建起了农家乐,1户开了一个小卖部,家家人均年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

四是实施移民搬迁帮扶。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2016年10月,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方的1户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从湾地沟村的半山坡搬到了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号称“摄影家的天堂”的康定市新都桥镇,依靠旅游接待,此搬迁户家庭年收入达到2万元,生存条件、经济状况大大改善。2016年12月底,8户无房户全部住上新房,生活环境彻底改善。

五是实施教育帮扶。在抓好物质扶持、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硬扶贫”的同时,还要抓好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智力扶贫。驻村干部以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村民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开展家政、养殖、厨师、混凝土等培训,通过培训18人就业,每人每年收入在两万元以上。同时还实施“培苗计划”,从2016年4月起,对全村所有在校学生分阶段每月给予200~500元的教育帮扶,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六是实施综合保障帮扶。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提高湾地沟村新农合、新农保以及教育、卫生、医疗、住房等水平,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5户20人,及时落实相关政策,每人每月领取160元农村低保。确保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保尽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扶尽扶。还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特困户的帮扶,让他们都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住房、医疗和教育)”,编织了兜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安全网。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驻村干部积极探索有利于湾地沟村、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探索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的新路子,2016年全村退耕林面积达4000亩,人均退耕还林补贴在500元以上,保住了湾地沟村永续发展的本钱。

通过四川红华一年半的艰苦努力,2016年年底湾地沟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家家住上好房子,人人过上好日子,“好习惯、好风气”正在形成。探寻湾地沟村快速脱贫的原因,提升扶贫开发精准度是打赢藏区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四川红华的对口帮扶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激发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猜你喜欢
村干部贫困人口贫困户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