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华+李丹
摘要:受主知主义的影响,品德发展主要变成道德知识的教学、德育概念泛化、德育与生活疏离、“条块”分割的德育实施方式,使道德教育变得无根、无趣、效果低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德育理论发展滞后,使德育应对新情境无力、无措。多元文化社会的出现、社会道德滑坡,使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挑战。突破德育困境,需要在遵循德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德育理念与方式的创新,实现认知式德育、信仰式德育与生活德育的有机整合;需要做好传统道德资源的传承,夯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健全社会制度伦理体系及监督执行体系,净化社会环境。
关键词:德育;德育困境;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1-0088-05
德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成人”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迁。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克服当代道德教育中的种种困境与矛盾,是提高德育实效、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概况
德育困境是指德育受环境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摆脱困难处境,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德育困境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由于社会转型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而产生的一个教育问题。在“中国知网”上,以篇名为“德育困境”或“道德教育困境”进行文献检索,可获得文献241条。最早提出此问题的是学者周东苏与张崇玺等人。①在2000年以前关于“德育困境”的研究很少,2000年以后,对此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2012年成为研究的高峰,当年学术研究文献有23条(检索日期2016年12月14日)。通过对上述已有文献的学习和整理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德育困境的表征、德育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应对策略都有了广泛的研究。
在德育困境的表征方面,由于科学主义、主知主义的盛行,道德教育变成道德知识化教学;受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与冲击,青少年价值观产生混乱;受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性降低。这些概括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德育困境的现实。对于德育困境形成的原因,学者们从社会道德滑坡、市场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影响、德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剖析。针对德育困境,学者们从理论创新、追寻美德、强调文化自觉、回归生活、培育学生的道德智慧等视角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但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德育到底有多少困境、各种困境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等。经过思考,笔者对此问题谈点个人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二、德育困境的表征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德育困境最突出的表征有三点:一是德育实施存在问题,这是形成德育困境的直接原因;二是德育理念、理论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这是德育困境产生的理论原因;三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社会、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使得人们在价值观方面面临着多种选择,社会道德滑坡,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弱化,是造成德育困境的社会根源。
1.德育实施带来的困境
第一,科学主义、主知主义盛行,道德教育变成知识教学。尽管在道德教育领域存在着“主知”“主行”“主情”三种理论学说,但20世纪是一个科学主义、主知主义的时代。②科学主义注重科学知识的价值,注重培养技术人、知识人,但忽视人的德性培育。受主知主义的影响,学校教育主要采用学科课程的编制方式,这种课程注重成人生活的分析,突出教材的知识体系。德育主要是以各种书本知识呈现的方式——“政治课”来实施的,因此,德育的教化功能削弱了。“以真律教”与“以善律教”是理想教育的两翼,但当代教育一味“求真”,将“善”这一价值取向遗忘了,偏废了。③这种把道德教育等同于道德知识的授受,认为有道德知识就有道德品德,缺乏学生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行为的实践磨炼的做法,使德育成为专注于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教育。
第二,德育与生活疏离,德育无根无趣。德育与生活的分离既是学科课程注重知识教育的一种表现,也是德育过分注重政治功能、注重规约的结果。其实,德育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德育也不可能脱离生活的目标导向,德育应立足当下生活,并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性重建,在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从而实现德育的根本目的。德育与生活疏离有两种表现:一是生活对德育的疏离。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近年来物质主义的高涨和个人自由的张扬对德育有着一定程度的排斥。二是德育对生活的疏离。德育过分注重外在功能,规约与限制过多。④知识化的德育专注于主体对客体的塑造,师生在德育过程中无法展开内在深层的精神互动,使得德育活动不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学生对此感觉索然无味。德育变成了一种表面化、无根的教育。
第三,德育實施“条块”分割,缺乏整体协调性,德育效果低下。德育的实施是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四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品德养成。然而现实的德育实施是“条块”分割的。理论教育(知识的教学)是德育课教师的事,学生品德出现问题是班主任的事。教务处管教学,教导处、学生部(或学生工作处)管育人。对学生的教育出现两块阵地,两者之间又缺乏沟通,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协调,结果导致教书的不育人、育人的不教书现象的发生,使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分离。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此外,学校德育在实施上还出现了一头冷一头热的状态。一方面,国家十分重视德育,通过颁布各种政策与法规保障德育的实施;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德育实施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十分突出。两种平行的教育方式使理论教育只管说教,行为教育只管训练与训诫,最终导致德育收效甚微。
2.德育理论落后带来的困境
第一,德育理论发展滞后,在新困境下茫然失措。传统德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是与传统的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范围比较狭小,地域之间开放性不够,同一区域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宗教信仰,道德教育具有一致性、共同性,可以强化同一价值观,道德教育呈现出“灌输”的特征。在当代,由于受社会转型、经济实体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同经济实体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需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如何既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关照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是德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德育理论研究中缺乏对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期望等理论的研究,也是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德育内容、德育模式与德育方法方面,存在着“教什么”“谁能教”和“怎么教”的困惑,道德教育面临着“顺从”“认同”和“内化”问题。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言行不一,可能是德育面临的最大困境。另外,学校德育地位被边缘化、学校教育工作体制化、德育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等也是产生德育困境的重要原因。
第二,德育概念泛化与窄化,德育实施片面化。德育的本义是指道德教育,但德育概念在中国有一个“泛化”过程。如今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德育概念。德育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人为缩小了德育的内涵,忽视了德育中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其他教育成分。学校对德育效果的考评也只是以学生“政治课”考试的得分为标准。德育是培育人的品德的活动,而人的品德的发展是一个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体,如果只强化其一而忽视整体协调,会给学生的德性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3.社会变迁带来的德育困境
第一,社会道德滑坡,核心价值观教育弱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德育在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方面也产生了变革。经济社会的正能量有利于学生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但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十分凸显,它使得社会弥漫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气,充斥着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贪污腐化等丑恶的社会现象。可见,社会道德滑坡不能给德育提供良好的支持条件,也是德育产生困境的原因之一。这集中表现在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反差、能践“大德”与难履“小德”的反差上。
第二,价值观选择多元化,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挑战。随着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道德教育在文化整合上面临着困境,具体表现是:文化路向的迷失、文化传统的断裂和文化殖民的压力。⑤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社会的出现弱化了社会的主流道德价值,使人们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囹圄,引发了道德领域内中西文化的冲突。如何对待传统道德文化资源,也是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割断传统,德育就会失去民族的“基因”。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往往产生价值共识的“缺席”,这种价值共识的“缺席”会使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在道德相对主义的影响下,理性主义者所建构的普遍伦理在当代社会就会成为一种虚幻。⑥消解道德共识的后现代主义犹如一种幽灵在西方上空游荡,并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思潮,影响着中国民众价值观念的变迁。后现代主义以解构、否定性姿态登场,对事物普适性、一元统一性、确定性的真理都持怀疑态度,推崇与认可事物的差异性、不确定性、多元性和不可通约性,使普遍的道德价值失去合法性,把人抛入一个碎片化的世界,一个“怎样都行”的世界。在价值观选择面临文化多元、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后现代主义思潮流行等多元化选择的影响下,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
第三,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德育应对表现无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出现,网络德育又是一个新的难题。主要表现是:网民义务、责任感缺位,网络诈骗猖獗,网上不良信息、网络色情泛滥,等等,这些现象易导致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与道德人格的缺失。特别是微型平板电脑的普及,使人们的工作、学习、交往、休闲娱乐等,无不发生巨大变化。这些新媒体的最大特征在于受众的主动性增强,用户可以主动选择内容,而且可以增补内容,发表感言与评论。在新媒体、新技术发展面前,社会主导价值观影响力减弱,主动可控性降低。同时,微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出现海量化、信息表达碎片化,特别是微主题的“去中心化”,冲击着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弘扬。面对新情境、新变化,我们的德育工作常常是捉襟见肘,穷于应付,不能迅速地拿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三、突破德育困境的策略
化解德育困境,需要重点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德育理论与德育活动自身的问题;二是社会大环境的道德伦理配合协调问题。
1.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第一,德育理念的创新。德育理念创新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强化德育回归生活,克服“知识化”偏向。“道德与人们赖以生活的社会如此密切,以至于没有离开生活的道德,也没有离开道德的生活,历史流变的道德图景义无反顾地向我们证明了这个简单而永恒的道理。”⑦德育是基于生活的德育,道德是为了人们更加美好的生活。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价值生活、意义生活,生活才是人的根本。德育回归生活,应努力做到德育目标立足生活、德育内容贴近生活、德育实践融入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是以实践活动为支点、以发扬人的主体性为指归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必然路径。二是要实现“政治本位”向“道德本位”的理念转变,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创新德育理论与实践,必须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在德育活动中仅把教育者当作教育的客体、受教育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的观念,实施人性化、主体性德育;要摆正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深刻认识到道德教育是德育的根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第二,遵循德育规律,实现认知式德育、信仰式德育与生活德育的有机整合。德育的基本规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道德生活实踐中通过生活的历练、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需要与情感的激发,形成道德意志,积累道德经验,产生道德感悟,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德智慧。拥有道德智慧的人,在道德生活中能够审时度势,主动应对道德问题,并能以高超的技艺处理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⑧要从根本上突破德育困境,必须克服“唯知”的倾向,在提高受教育对象道德认知能力与道德思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他们应对道德困境的能力和在困境中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同时,注重受教育者道德需要的激发、道德情感的培养,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然后再加强道德实践锻炼,在道德生活中让他们体验道德之知,内化道德规范,感悟道德规范,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德和品行。这是一个道德知识(顺从)—道德情感(认同)—道德行为(同化)—德性(内化、创新超越)的发展过程,是人的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德育过程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卓有成效。
认知式德育是一种知识学习,是一种传授和学习关于道德知识的德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信仰式德育是一种价值学习⑨,是理想、信念和信仰的再建构,其主要任务是培育和锻造学生的内在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生活德育是一种体验、感悟道德的德性养成方式,它是由知到行再到信的教育模式。认知式德育是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比较看重知识、理智、思维的作用;信仰式德育是非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比较看重情感、意志、信仰的作用;生活德育是理性认知与实践感悟融合的一种品德修养方式,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认知式德育看重德育的课程化、知识化,因而灌输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成为其主要方法;信仰式德育与生活德育更多是以“隐性课程”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实践因素和情感陶冶为主,通过“体验”“感化”“感悟”等间接方式进行。克服德育困境,一定要把认知式德育、信仰式德育与生活德育结合起来,建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统一,把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将道德知识学习、行为实践锻炼、生活体验与感悟、信仰建构、品德养成有机统一起来。
第三,在德育实施方式上,要克服“条块”分割实施德育的弊端,把道德教育寓于教育活动和一切日常生活之中。道德教育要在训导、践行、惩戒之间选择侧重点,在他律、自律、互律之间选择发力点,通过谈心、交心等方式实现“德育供给”与“德育需求”的有机契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要树立主体意识,建构多向互动的主体间对话平台机制,促进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受教者之间的多向交往与沟通。根据对人的品德发展规律的认识,德育方法要遵循知(道德认识)—行(道德行为)—性(德性)逻辑,把价值引导(平等对话法)、实践体验(实践锻炼法)、感悟建构(自主建构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此突破德育困境,提高德育实效。
2.传承与创新社会制度伦理,建构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
第一,做好传统道德资源的传承与对接。现代德育一定要立足本土,实现与传统道德教育资源的对接。这是因为,传统道德资源的缺失既是现代社会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源,也是现代德育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是中华民族道德发展的根基,能够为当今许多道德问题的解决提供恰当的应对之道。因此,突围德育困境的办法之一,就是整理、加工与合理地选择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从根本上重整道德资源,建立一套全新的道德教育体系,古为今用,使传统道德资源现代化。
第二,建构普世伦理,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当代,由于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价值的解构,使多元主义、价值相对主义逐步成为时代的“宠儿”,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价值混乱与道德危机。在此种背景下,许多学者开始探索人类的“共识性”“共通性”——普世伦理(也称全球伦理)。像伽达默尔的“视阈融合”理论、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以及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等,都是在寻求普世伦理的过程中提出的。我们既不能以普世伦理来替代各民族道德的特殊性,也不能以民族道德的个性来否定人类的价值普适性。“没有在伦理上的价值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⑩在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取向的时代,坚持普世伦理与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以核心价值观统领多元价值取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麦金太尔认为,在人类生活进入“美德之后”的时代,突破德育困境的唯一出路是追寻美德。这是因为,人类有着共同的人性,存在一些相同的价值观,如公正、善良、诚实、尊重、信任等,而这些普世伦理也恰恰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所在。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运动,就是以美德伦理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变革,他们坚信,在多元社会中,存在一些基本的、普遍的、核心的价值观,通过这些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使年轻一代养成良好的品格。
文化多元时代,在接受、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同时,一定要建构自己的主导文化价值观。我们既要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又要防止不同文化之间的疏离。各种文化价值观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张力,通过营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来保证社会的统一性与凝聚力。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有包容的心態,建立一种多元和谐共存的文化,引导青少年学会道德价值观选择,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沟通与对话,达到求同存异。同时,要夯实本土道德的根基,秉持“和而不同”的德育理念,坚持一元导向与多元和谐并存,培育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范式和道德体系。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制度伦理体系及监督执行体系,净化社会环境。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得以正常运转主要是依靠一整套的机构体系,而这些机构体系的正常运转主要依靠制度体系、法律体系、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等作保障。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加强制度建设,并建立一套强有力的、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执行体系,坚决打击社会不良风气,维持社会环境的纯净。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及广泛运用,更是给当今社会发展带来一柄双刃剑。净化网络环境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网络法律法规,用法律、条例与制度规范引领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者给予一定的制裁,促使其改过向善;二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通过监控和管理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组建并实施“绿色校园网络”活动;三是强化网络道德伦理规范教育,发挥网络舆论的正向功能,不断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品质;四是面对微时代的挑战,网络道德教育要贴近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心理特点,营造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机制,提高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媒介的道德素养。
注释
①参见周东苏:《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其成因》,《教育导刊》1990年第4期;张崇玺:《学校德育的困境及选择》,《山东教育科研》1991年第1期。②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页。③王本陆:《现代教育应重视自身的道德规范》,《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第4期。④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7期。⑤戚万学:《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困惑与文化选择》,《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⑥胡金木、冯建军:《多元化社会中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2期。⑦贺希荣、罗明星、朱美华:《道德的选择——来自大学生心灵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页。⑧张茂聪:《道德智慧:生命的激扬与飞跃》,《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⑨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9页。⑩[德]孔汉思等:《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The Moral Education Predicament and Its Coping Strategies
Zhang Zhonghua Li Dan
Abstract:With the effect of intellectualism, moral development mainly turns into moral knowledge teaching,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the alienation of life, and the strips and blocks of mor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method segmentation make the moral education become rootless and dull as well as low effect. Moral education fails to cope with the new situation 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theory lags behind. The emergence of multicultural society and the landslide of social morality make the school core values education face the challenges. Breaking through the predicament of moral education requires adhering to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realiz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ognitive moral education, believing-style moral education and life mor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following the rules of moral education. We need to do well i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moral resource, strengthening the core values education, establishing the sound social ethical system and the supervision and enforcement system, purify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moral dilemma; the core va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