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江华 赵宏兵 贾红杰
摘 要:按照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开州区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1365”发展思路,恪守生态涵养发展使命,重点在汉丰湖、鲤鱼塘库周、江东浦三河流等重要水体周边、现代农业园区、蔬菜基地、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分散性、广泛性等特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关键词:开州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208
1 现状
1.1 规模养殖粪污处理率不高,直排污染严重
开州区畜禽粪便年排放量506万t(规模养殖场312万t),因种养结合不配套或处理能力不够,有15%的养殖污染二次直排造成污染,平均每667m2耕地3.36t,比重庆市2.89t超0.47t,比全国2.75t超0.61t。
1.2 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开州区农村生活垃圾回收率为5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为27.1%。户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0.5kg、生活污水65kg,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处理及回收。
1.3 种植业化肥、农药过量投入,秸秆、农膜回收利用率低
开州区化肥用量(折纯)5.79万t,均用量每667m238.3kg,远超过国际上每667m215kg化肥使用安全上限,超全国平均用量43%;农药用量709t,均用量每667m2217g,是全国的1.15倍;作物秸杆产量63.08万t,利用率仅为47%;农膜用量为2110t,回收率仅为16.59%。
2 主要成效
2.1 对重点区域养殖污染进行有效治理
3a来,共拆除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171家;限养区粪污无害化处理25家,推广“畜—沼—果(粮、菜)”等高效循环农业1万hm2,年减少粪污排放约2.5万t。“三河两湖”水污源头得到了有效治理。
2.2 提高肥料利用率
开州区推廣了测土配方施肥2.09万hm2,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3.4%,减少肥料施用量212t。
2.3 对农业废弃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2014年以来,全区累计建沼气池6.66万处,使用率达87%以上,年消纳人畜粪污70万t,年产沼气2320万方。并开展了试点可降解地膜面积200hm2,推广旧膜回收2.4万kg,回收率达80%,农业废弃资源有效利用。
2.4 提升土壤地力
通过推广低坝中稻-再生稻免耕还田、中高山稻草直接还田、玉米秸杆还田和稻草覆盖马铃薯等秸杆腐熟技术2.67万hm2,项目区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耕地地力与耕地环境质量有较大提高。
3 取得的经验
3.1 以优化区域布局为关键,推进绿色发展
重点在河流及支流重要水体周边、现代农业园区、蔬菜基地、粮油高产创建和再生稻示范区进行合理布局,改善生态环境。
3.2 以实施五大工程为重点,推进提质增效
坚持问题导向、定向施策,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秸杆还田、农村沼气池建设与管护和畜禽粪污利用“五大工程”,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节本增收、提质增效。
3.3 以加强循环生态农业建设为主线,推进生态经济
以资源利用为核心,推行“畜—沼—菜(果、粮)”等高效生态循环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种养场,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和生态建设产业化,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4 以发挥专家团队作用为基础,推进典型示范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示范带动作用,利用粮油、蔬菜、水果示范创建成果效应,建立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全区农业生态发展。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污染治理投入不足
虽然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投入,因面源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分散性、广泛性等特征,仍需要大量资金,满足不了农业生态建设需要。
4.2 生态环保认识不到位
广大农村还存在着生活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行为,大部分农民采用传统耕种方式使用化肥、农药,盲目的追求产量而忽视产品质量,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投入品废弃物随意丢弃,造成了环境污染。
4.3 种养结合配套不够完善
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修建了沼气池等治污设施,但没有配套就地消纳粪污的土地,沼液管网不完善,沼液利用率低,造成沼液的二次排放污染环境。部分种植基地未配套养殖业,有机肥使用及运输成本高。
5 下步污染治理的思考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树立农业生态环保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关心爱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强化目标考核,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农业生态治理常态工作机制。加强监管执法,严厉打击破坏农业生态环境,乱排乱放等违法行为。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深入推进养殖场粪污处理、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清洁能源建设、农业废弃资源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