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治+刘红燕
摘 要:通过运用社会第三方调查机构主要是麦可思公司2009届-2015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本科毕业生从整体上进行了比较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和规律,从横向与普通本科的比较来看,就业指标基本上都比普通本科的差,从时间纵向来看,高职就业指标的数据整体上都有一定的改善和进步。为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论据与启示。
关键词:高职;就业质量;实证分析;启示
作者简介:汪治(1958-),男,安徽歙县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二级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企业管理;刘红燕(1969-),女,河北临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院二级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国际经济。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范式研究”(编号:GDJG2015260),主持人:汪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3-0017-09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最终是要由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对学校的满意度和社会的评价来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满意度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培养成效的关键性指标,集中体现了高职院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度以及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个性化的程度。
近年来,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正在逐步从条件评价向水平评价转变,逐步从内部评价向社会评价转变,逐步从学业成绩评价向就业质量评价转变,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变化。但是现在的评价主要是从时间轴的纵向分析研究,而缺乏从范围轴的横向比较研究。所以,看到的表面成绩多、发现的问题实质少;成绩虽可喜,问题亦严重。
本文把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相结合,与普通本科(以下简称本科)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发现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就业率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自2009届以来至2015届,每年一直在小幅度的提升,并且比本科从低2.8个百分点,缩小到低1个百分点,应该说是一个积极的进步,但始终还是低于本科。实际上我国目前对高职的人才需求应该是高于本科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还不够高,另一方面也一定反映出我们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达不到社会的要求。
(二)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自2009届以来上升了5个百分点,达到62%,与本科毕业生的差距从低10个百分点,缩小到低7个百分点。但是已经连续4年保持不变,且比例仍然偏低。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显示(多选),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的理由,最主要的因素,一是“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期待”,占40%以上;二是“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占40%以上;三是“不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占10%以上。这反映出由于我们国家的学生报考前缺少对职业的认识和缺乏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的了解,所以,学生在报考专业或被调剂录取的专业,并不是学生所希望学习的专业与职业。这需要我们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初期,要有清醒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措施。
根据麦可思公司对2015届的调查数据,见表3、表4、表5、表6,说明无论是从专业大类、专业(类型)还是职业(类型),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和职业岗位工作技术性强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职业岗位工作的技术门槛越高,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越单一,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就越高。虽然这些方面的数据每年会有小幅度的变化,但是不影响上面的结论。因此这一事实启示我们,职业教育对于技术性强、就业岗位越单一和技术性要求不高、就业岗位模糊的专业(类型),或职业岗位工作技术门槛高和不高的岗位(类型),在人才培养的方案上应该有所差异,体现出“窄、专、精”和“宽、通、泛”的不同特点。
(三)就业满意度分析
由表7可以看出,近些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2015届达到了61%,比2011屆四年内提高了17个百分点,与本科从相差6个百分点,缩小到2个百分点。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四年内也提高了21个百分点,与本科从相差9个百分点,缩小到8个百分点。而且高职2012届和2011届三年后(2015年和2014年)的就业满意度比半年后(2012年和2011年)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上升了1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这很可能与政府这些年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的提高,使得就业环境和薪酬水平的改善有关。
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高职毕业生中,表达的主要原因是(多选):收入低占66%,发展空间不够占59%,工作能力不够占20%等等。虽然这些数据与社会的现实影响有关系,但是也反映出了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定位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意愿和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水平不高的问题也是比较大的。
(四)职业期待吻合度分析
由表8可以看出,虽然无论高职还是本科职业期待吻合度都不高,6年来高职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提升了7个百分点,达到44%,但是平均水平只有40%多一点,与本科之间的差距基本保持不变,比本科院校低6-7个百分点。
我们假设高职符合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0%的毕业生工作都是与专业相关,那么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0%的毕业生中有20%的毕业生虽然工作与专业相关,但做的并不是自己所期待的职业(类型)或岗位(类型)。也就是说,最多只有40%的毕业生既工作与专业相关又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这个比例太低了,而且实际上的比例比这个还要低,因为符合自己职业期待的毕业生中,一定有一部分人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是不相关的。毕业生就业如果能够工作与专业相关又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这是大家所期望的、社会所期望的,才是高质量的就业。这启示我们,高职院校在关注提高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和就业满意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职业期待吻合度,提高职业期待吻合度对毕业生、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才是更有益的,也更有价值。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在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高职毕业生中,选择(单选)不符合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的占33%、不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占23%。这2项相加接近60%,说明职业期待吻合度与职业发展规划、兴趣爱好正相关。有调查统计和研究表明,当人不愿意从事他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时,他们在岗前的学习阶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相对比较低。这一现象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的专业和课程与他们的职业期待是不相符的。怎么样让高职学生学习的专业和课程能够尽可能符合他们的职业期待和兴趣爱好,需要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关注,并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有10%是由于性格的原因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说明性格对喜欢从事什么职业有很大的影响,也应予以关注,通过职业倾向测试、性格测试,来为学生提供学业咨询和职业指导。
(五)离职状况分析
表9显示出,高职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虽然7年小幅度下降了2-3个百分点,平均在43%左右(剔除2011届的数据-52%),但本科则下降了9-10个百分点,与本科的差距却反而在拉大,差距由12个百分点扩大到19个百分点。
表10显示出,高职毕业生毕业三年内离职率平均为80%,比本科院校高20个百分点;毕业三年内平均更换工作单位数本科为2个、高职为2.5个,毕业三年内每一份工作持续的平均时间本科为1.4年、高职为1.2年;高职毕业三年内被雇主解雇的比例为14%,比本科高3个百分点;毕业三年内为第一个雇主工作持续的时间,本科为23个月、高职为17个月。从图1可以看到2009届毕业生三年后,本科毕业生的工作过的雇主数频度,1个雇主的频度是最高的为41%,此后是依次递减的,这是符合我们期待的递减规律。而高职毕业生1个雇主的频度是23%,工作过的雇主数频度峰值是出现在2-3个之间,所占比例达到56%(2011届为60%、2012届为59%),显示出一种近似正态分布的规律。从2009届到2012届除了数据上有小的变化调整之外,这一規律没有变化。而这却不是一种我们所期待的规律。这一规律说明,60%左右的高职毕业生要经过更换2-3个单位工作才能基本上稳定下来。这些数据反映出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相对较差。而工作稳定性差,不仅对毕业生增大了就业的成本,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而且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月收入最高,其后依次递减,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大部分人其月收入反而越低。
在麦可思公司连续几届的调查中,半年内离职的高职毕业生中有98%是主动辞职,且主动离职的前三位原因为(多选)“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5%以上)、“薪资福利偏低”(45%以上)与“想改变职业或行业”(35%左右)。从学校自身来看,这些问题和原因也都与我们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培养运行机制的僵化有关。
另外根据麦可思公司的数据整理发现,离职率超过45%的行业基本上是涉及文科经管类的服务性行业,如旅游大类48%、财经大类48%、公共事业大类46。这主要是这类行业和岗位的最基层一线的工作,普遍技术性要求不高入职技术门槛低所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高校毕业生需求与满意度问卷调查”报告中,毕业生所从事的实际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的相关度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生的得分依次为3.71分、3.54分和3.41分。北京新锦成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2016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报告”在三个学历层次中,专科生毕业所找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平均为57%,本科生为59.2%,研究生最高,有67.9%。说明学历水平越高,其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也越高。从离职率来看,“2016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报告”给出各层次毕业生的平均离职率分别为专科39.7%、本科20.8%、硕士9.3%[1]。说明学历越高的毕业生平均离职率越低,工作稳定性越强。说明更高学历的学习对学科进行了进一步细分,使得教育更专业化,在找工作时也便能清楚地制定职业目标。亦可能说明社会对同一个职业,专业性要求越高,往往对学历的要求就越高,从而导致要求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越高,使得所学即所用,离职率也就越低。
以上这些数据反映出来的现象值得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认真思考。
(六)收入及其变化状况分析
根据麦可思公司对大学毕业生的薪酬调查,见表11,高职毕业生无论是半年后还是三年后平均月收入均低于本科毕业生。如果收入的起薪高职毕业生低于本科毕业生是正常合理的,但是,涨薪幅度高职除了2010届以外,其余都比本科低大约低5个百分点左右,也就是说,高职毕业生的起薪不仅低于本科毕业生,而且三年后月薪的收入差距还在拉大。这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上与本科毕业生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当然,从2007届到2015届这9年期间,高职毕业生的起薪从1735元上涨到3409元,涨幅为96%;而本科毕业生的起薪从2483元上涨到4024元,涨幅为63%。高职超过本科33个百分点,这是否可以认为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在明显提升。
另外2015届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就业率都出现了微小的下滑;而从2008届(2012年)之后,无论高职还是本科三年后的月薪涨幅率在持续地下降,到2012届(2016年)已经下降到90%以下。这些可能与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的延迟效应有关,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检验。
(七)工作能力与满意度状况分析
表12显示出,近几年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工作岗位要求达到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等数据,高职毕业生都比本科毕业生低1-4个百分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高校毕业生需求与满意度问卷调查”报告工作胜任程度满意度的评分量表中,本科和高职的得分分别为3.64分和3.47分。工作胜任程度高职毕业生是低于本科毕业生。
从表12还可以看出,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虽然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都只有小幅度提高(2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工作岗位要求达到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上升的幅度更大(4-5个百分点),导致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出现了小幅下降(3个百分点),由85%下降到82%。这个现象有可能是由于劳动力市场日益完善竞争加剧或产业结构升级所致,需要引起我们高等教育关注。
此外,从2009届到2015届,经过6年的时间,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都只提高了2个百分点,说明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于高等学校来讲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整体水平也只是在50%上下,也说明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依然是我们高职院校的短板和弱项。
(八)职位晋升状况分析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三年后平均晋升的比例本科毕业生是54%,高职毕业生在60%,高职比本科高出6个百分点左右。人均获得晋升的次数本科毕业生为0.8,高职毕业生是1.0,高出0.2。但是从职位晋升类型的比例来看,见表14,除了“管理权限的扩大”以外,本科的数据整体好于高职,尤其是“专业职称的晋升”高出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本科的职位晋升在数量上虽然不如高职,但是在职位晋升的质量上要优于高职。高职在晋级的次数和数量上高于本科,可能与高职的就业岗位起点低、工作上手快有关,而高职在专业职称的晋升数据上比本科低,反映出高职的后劲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弱,这启示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注意处理好当前的就业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
二、用人单位对工作与专业相关和能力要求的态度分析
根据麦可思公司对某一线城市一个知名高职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对各类招聘岗位,第一招聘理由基本上都是“基本能力和知识结构合理”,而“专业对口”多排在第二招聘理由,招聘提出要求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只占40%。该调查结果虽然是一所学校的,但是由于该校有很高的知名度、且位处经济发达地区,因此还是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或代表今后发展的趋势。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首先看重的是基本能力,而基本能力应该是那些不分职业的通用能力。什么才是“知识结构合理”?它一定不是某些单一的技能或知识点,它应该是强调一种综合的东西,说明现在和今后用人单位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質之间更加看重的是综合素质,而对于专业对口则整体平均水平要求不高。当然,不同类型的岗位(技术性要求高和技术性要求低)对专业对口的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性,见表4和表5。
麦可思公司对高职毕业生工作后最有助于职业发展的35种基本工作能力的用人单位调查显示,排在前5位的是:积极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有效口头沟通、积极聆听和理解他人。
除麦可思公司外,也有其他研究学者对企业开展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具有良好发展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个因素之间,企业的态度是:专业技能占8%、综合素质占37%、两者兼备占52%;素质与技能的重要性对比:专业技能比综合素质更重要占3%、两者同等重要占25%、综合素质比专业技能更重要占70%;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提高的难易程度比较:综合素质更容易提高占11%、两者都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占16%、专业技能更容易提高占70%;企业招聘毕业生的理由:与工作相关的资格证书占34%、专业对口或专业技能占40%、有相关工作和实习经历占41%、基本能力和知识结构合格即综合素质占86%。
2007-2011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办公室黄伟贤老师对珠三角2100多家企业进行了一项历时四年的跟踪调查,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最新素质库18项基本素质为基础,了解转型升级中的企业对技能人才素质的需求。企业对技能人才最看重的6项能力是:积极主动(82%)、团队精神(72.7%)、执行力(72.7%)、责任心(77.3%)、沟通能力(50%)、专业学习能力(50%)。见图2。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教育研究院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研究发现:英语成绩、社会交际能力对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有正向作用。在调查样本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排名前20%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516元,高出其他毕业生18%,由此可见英语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的重要性。优秀的社会交际能力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带来正回报。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213元,高出其他毕业生约8%[2]。这表明参加社团和学生活动不仅锻炼了个人社会交际能力,而且这种社会交际能力对未来求职很有帮助。事实表明,企业更加看重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社交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处理信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
三、高职院校校友满意度和推荐度分析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见表15,高职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从2009届到2015届6年时间有了20个百分点的大幅度的提升,与本科的差距从8个百分点缩小到3个百分点。根据表16,高职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2015届比2013届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且是高于本科的。根据表17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从2009届到2015届6年时间有了20个百分点的大幅度的提升,与本科的差距从8个百分点缩小到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的改善一定与这几年政府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以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广泛开展,使得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关,以及与高职院校比本科更加关注教学,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有关。
麦可思从7个方面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母校教学需要改进的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多选):“实习与实践环节不够”超过60%,“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达到50%,“课程内容不实用”超过30%,“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达到30%,“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超过20%,而且这几年排序没有改变,但数据有小幅度的改善。这些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仍然需要下大力气重点改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时间纵向来看,整体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数据都有一定的改善和进步,有些方面的改善和进步还是相当的显著,如就业满意度,起薪的增长幅度,校友满意度和校友推荐度。从横向与本科的比较来看,只有教学满意度是好于本科,其他指标都比本科的差,但是除了离职率以外,其他指标的差距普遍在缩小。
根据以上的分析归纳如下结论:
1.高职的就业率已经连续4年超过90%,但是始终低于本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还不够高。但是高职的起薪的涨幅超过本科33个百分点,这可以认为社会对高职的认可度在明显提升;高职就业满意度5年来持续上升,增幅达到17个百分点。这些很可能与政府这些年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的提高,使得就业环境和薪酬水平的改善有关。
2.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自2009届以来上升了5个百分点,达到62%,但是已经连续4年保持不变,且比例仍然偏低。这反映出由于我们国家的学生报考前缺少对职业的认识和缺乏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的了解,所以,学生在报考专业或被调剂录取的专业,并不是学生所希望学习的专业与职业。无论是从专业大类、专业(类型)还是职业(类型),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和职业岗位工作技术性强是正相关的。
3.在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高职毕业生中,表达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够,工作能力不够等。虽然这些数据与社会的现实影响有关系,但是也反映出了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定位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意愿和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水平不高的问题也是比较大的。
4.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期待吻合度太低,因此高职院校在关注提高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和就业满意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职业期待吻合度。有10%的毕业生是由于性格的原因,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说明性格对喜欢从事什么职业有很大的影响。
5.高职在晋级的次数和数量上高于本科,可能与高职的就业岗位起点低、工作上手快有关;而高职在专业职称的晋升数据上比本科低,高职的薪酬的增长率的低于本科,反映出高职的后劲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弱。
6.高职毕业生离职率高,更换单位的时间短、次数多,就业稳定性差。离职率超过45%的行业基本上是涉及文科经管类的服务性行业,如旅游大类、财经大类、公共事业大类。这主要是这类行业和岗位的最基层一线的工作,普遍技术性要求不高入职技术门槛低所致。
7.从2009届到2015届,经过6年的时间,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只提高了2个百分点,说明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整体水平也只是在50%上下,也说明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依然是我们高职院校的短板和弱项。这些年由于工作岗位要求达到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上升的幅度更大(4-5个百分点),导致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出现了小幅下降(3个百分点)。这个现象有可能是由于劳动力市场日益完善竞争加剧或产业结构升级所致,需要引起我们高职院校的关注。
8.高职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对母校的推荐度有大幅度的提升,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也是高于本科的。这些数据的改善一定与这几年政府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以及高職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广泛开展,使得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关,以及与高职院校比本科更加关注教学,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有关。毕业生对母校教学需要改进的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多选):“实习与实践环节不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不实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这些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仍然需要下大力气重点改善。
9.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首先看重的是基本能力、知识结构合理,强调适应现场一线工作的综合能力,企业更加看重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社交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处理信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高职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不理想;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差;所进行的职业性教育与学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符合程度低;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上与本科比明显的处于劣势;培养的重点能力与企业看重的能力不够吻合;工作胜任程度高职明显低于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低于本科;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依然是高职院校的短板和弱项。
高职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与针对岗位工作任务来开设课程的,而在反映就业方面的数据上高职都比本科的差。虽然这里有历史原因、有社会认同的问题,但是确实值得我们高职教育界反思、值得每一所高职院校反思!
(二)建议
在宏观层面,国家明确要建立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还将长期存在。所以,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在取得的进步与成绩的基础上,还要高度重视我们在教育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改善和提升。
作为微观层面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改变教育理念,作为从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需要树立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采用“培养职业化、学习个性化、规格多样化、数量动态化、过程柔性化”的培养思路,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应该“按需培养、因学设课、依学施教”。以学生为本,通过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就业意愿。要能够真正自主面对市场、面向当地区域或行业,形成以学生学习需求与就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分配与使用机制的体制、制度框架,重点是建立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由此而形成相应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和教学资源分配的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贡献度等方面的社会评价制度等,达到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资料:
[1]北京新锦成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2016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报告”[R].2016.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高校毕业生需求与满意度问卷调查”报告[R].2010.
[3]麦可思公司2009-2016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