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悟性与自长

2017-03-07 11:38陈立红
躬耕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南阳散文

收到徐道胜寄来的散文集《一个人的风景》,我很高兴。对徐道胜而言,这是一份迟来的收获。多年来,我一直在催道胜出版作品集,但他总是腼腆地笑笑,用南阳那句有点色彩的口头禅发出感叹。在阅读这本散文集时我找到了答案,一开始不出是因为个人经济原因,后来不出是因为他看破了出书的神圣,其实就像农民种庄稼是“自产自销”,这确实有伤文学的尊严。

我关注徐道胜的创作,不仅仅只是因为我俩都有相似的命运,更多的还是因为徐道胜没有像诗人崔鹤、陈立红等一样逃离南阳,而是在家乡本土硬生生地成长起来了,而且做得还相当成功。不单散文写得颇具特色,做编辑和记者甚至更有成绩,曾两次荣获南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文艺园丁奖”。这便有了总结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我多次催他出版作品集的重要原因。

考察徐道胜的文学创作的道路,我将之概括为文学的悟性和自长。徐道胜的幸运在于,他赶上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狂热,触发了一个生于闭塞保守“近似原始”农村的盆地少年呼应时代大潮的敏感神经。上初三时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当作家”的愿望或日志向,开始阅读大量中外名著。到了高中阶段,“办广播站、文学社,编辑出版文学社刊物,写作投稿成了高中生活的全部”,发表了大量作品,成了“学校的明星人物”。但是,徐道胜的不幸也在于此,他碰上了以综合成绩决定人生走向的高考和其后的市场经济大潮惊涛拍岸的社会转型。因为偏科,文学创作虽然成绩斐然,但是高考落榜也是必然,也没有争取到像新疆的邱华栋、湖南的毛梦溪、江苏的洪烛等少年作家那样被推荐入学、破格录取的机会。随着“一切都向钱看”的市场大潮汹涌兴起,又把高高在上不能卖钱的文学一下子打落在地,把很多文人打得晕头转向斯文扫地。刚刚还骄傲地做着“作家梦”,现在却被现实一棍子打回了原形,其中的辛酸和屈辱一般人难以想象。

高考落榜之后,“近似原始”的农村环境让徐道胜感到压抑,他央求父亲带他到南阳找活干,“有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他在南阳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介所当文员,但干了不到一个月便厌烦了,因为他“知道了很多中介所骗人的内幕,觉得良心有愧。”他便向在地区文艺座谈会上见过一面的一位宣传部领导写信求助,希望能帮忙找一份工作。正是在这个领导的推荐下,徐道胜迎来了文学人生的重大转机,他真的被一家报社聘为编辑,从此“踏走上了新闻之路”。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而我要强调的是,更是留给懂得珍惜机会的人。从事新闻工作后,徐道胜后来之所以能够成功,恰恰在于他既做好了技能准备——高中阶段的大量阅读、写作和编辑文学社刊物,已经练就了写作与编辑的基本功,同时又做好了思想准备——他明白文学的良心,记者的正义,更在于他深深懂得“因为热爱,所以无怨无悔;因为责任,所以无所畏惧。”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作者竟把给编辑送礼当作发稿的敲门砖,一些报刊编辑也把拿钱发稿当作生财门道。徐道胜对这种歪风深恶痛绝,他曾收到一个作者送的钱,“数目虽不大,但已让我胆战心惊了。”把钱退回后,他还给这个作者写了一封苦口婆心的长信,讲了他一直恪守的“以稿取人,绝不以人取稿”的编辑原则,也阐述了对于写作的思考和看法。媒体是社会公器,编辑记者不能在工作中夹杂私心。徐道胜做到了,这是文学良心和思想觉悟的胜利,也是他懂得珍惜机会的最好表现。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简单。徐道胜善于把握机会还表现在,他抓住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大发展的时机,获得了一个文人的经济独立。他和妻子“从亲戚处借了一辆三轮车,利用早中晚闲暇时间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在城区的大街小巷叫卖童鞋、袜子之类”,两年下来,“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我在1992年回南阳时,曾与徐道胜相识共事,觉得他少年老成有些沧桑,现在才明白原来是走街串巷风吹日晒的结果。后来,他们从童鞋发展到工艺饰品,再到做小吃,虽然都是小生意,到1994年终于靠积攒的钱买了一套单元房,结束了“搬来搬去的租房生活”,终于在文风昌盛的古都南阳扎下了根。对于历来以穷酸为标签的文人来说,经济上的独立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这让人格独立与职业操守都有了坚实的基础和自豪的底气。

综观徐道胜的文学创作和新闻记者之路,可以发现他是典型的自学成才。在2014年之前,徐道胜没上过大学的中文系,也没上过新闻系,但他的散文创作和新闻写作功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与科班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有建树。这就是文学的悟性。徐道胜对文学创作的学习与领悟,锻炼和启迪了他对社会事物的敏感、洞察、思考与分析判断能力,同时提升了智慧与境界,在后来的工作中,他能很快适应从文学编辑到新闻编辑再到首席记者、报社编委等各种专业性质不同的岗位,而且游刃有余,连获佳绩。这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徐道胜说,“因为基础差,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工作来自不易,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大意,生怕落后于别人,还总是利用晚上写稿,有时甚至熬通宵。”有了这种勤奋、严谨与自励自省,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佛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自得天机自长成。”我从徐道胜的创作道路和成长经历中,也看到了一种豪迈的“自长”。所谓“自长”,就是独自生长,自我成长之意。对于徐道胜来说,这种状况一开始是一种无奈的命运,“被高考这座独木桥挤出在外”,没有了前途。但他并不气馁,而是凭着文学的悟性在新闻工作中华丽转身,并做到了极致。现在这种“被命运”的现象,反倒成了一种颇为自豪的勇敢、自信和坚持。文学创作具有自长特征,因为这属于作家个人独立的精神活动,外人是帮不了忙的。我强调自长这一特性,并不是要否定社会组织对于作家成长的关心和帮助,而是想提醒正在成长的后起青年作家,如何从徐道胜的创作实践中汲取值得借鉴的经验,得到启示少走弯路。事实上,徐道胜在本书后记中,写了一大段充满感情的“致谢词”,他的这种心情我在首次出版诗集时也深有同感。

从这本书所选的作品来看,徐道胜的散文创作特点可以用真实、真心和真情来概括。真实是散文创作的基本要求,但却很难达到。如果缺乏经验或文字驾驭能力的话,容易把散文写得不像散文,因为浮泛、夸张导致失真,變得很假,这是一般作者容易出现的毛病。与之相反,徐道胜的散文一开始就抓住了真实的根本,记得早年阅读徐道胜的散文,一个十分突出的印象就是他的文笔老道,娓娓道来,舒缓自然,从容不迫,不像青年作家的语感,颇有大家气象。真实还体现在他的作品题材上,第一辑《人性灯盏》写家人、亲属和认识的人,第二辑《生命阳光》写女儿的成长,第三辑《人生感悟》写思考与感悟,第四辑《岁月印记》是个人自述,都有实实在在的真实内容。真心,按照词典的解释是指纯洁善良的心、诚心实意,佛教的说法是指真实无妄之心。看到这个解释,我发现我对道胜的为人及作品的直觉判断很准,他确实是真心作文又充满了真心。真情是指真实的情感,这是散文创作的难关。真实、真心是真情的基础,真情是前两者的升华。如果情感表达失真,则前功尽弃。要想在散文中表达真实的情感,则需要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和宽广的人文情怀。徐道胜显然深得个中三昧,驾轻就熟。

对一个严肃的作家来说,文学创作从来都是十分神圣的事情。三国时曹丕曾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时杜甫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凡从事写作的人,都对这两句话心有戚戚焉。不知何故,徐道胜现在对待文学的态度没有了青年时代的书生意气,也没有激扬文字的豪情,而是一种深深的谦卑。他在给《语文报》副社长高海平的信中写到:“这些年,忙于生计而疏远了文学,偶尔写点什么,也是不成文的心情文字,算不上作品的。真的,这本书污了您的眼睛。让您见笑了。”我以为这样过歉的心情是不应该有的,也许他把作家的激情都用在记者的责任上了。这样说来,如果他把这么多年写的通讯编辑成书,应该具有更广的社会视角,更高的人性温度,更锐利的问题锋芒。

徐道胜是南阳作家群中青年作家的重要代表,一个依靠自学成长起来的独特存在。仔细考察他的文学和新闻之路,对于把握青年作家成长成才规律,启迪青年作家创作发展,均有启示意义。徐道胜说,愿将此书的出版“作为自己前行的动力,毕竟在我有限的生命中能写出一点儿拿得出手的文章。”是的,以徐道胜少年时代的辉煌和现在取得的实绩,他有理由自信写出更多“拿得出手的文章”,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南阳散文
梅卓文学创作论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