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
在当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前提下,农村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上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就教育实情来说,农村仍然是我国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环,仍然存在教育发展上的“硬伤”,那就是农村教育缺少优秀的教师队伍。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农村出现了严重的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的现象,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些不合格的“代课”教师,这使得原本师资薄弱的农村教育更是“雪上加霜”。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农村教育要真正实现均衡发展,就必须医治好发展上的“硬伤”,只有发力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的这块短板,才能真正提升农村的教育质量,农村孩子才会享有优质的教育服务。
一、农村教育必须树立教师的“师魂”品格
所谓“师魂”,即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人格风范,是赋予教师本身的爱与责任。身为一名农村教师,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选择。选择投身农村教育这个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选择了奉献。责任是师魂的品格,作为农村教师,我们首先要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以饱满的精神,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育教学任务,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只有这样我们农村教育才能发展,农村孩子才会在老师的影响下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爱与责任,相得益彰。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们要时刻铭记: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要对农村孩子倾注全部的爱。大爱无疆,当一名教师触摸着自己的责任心,把真诚与智慧献给学生时,教育才会有生命力。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热爱学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爱,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最终实现教育的根本功能。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只有具备了“师魂”品格,才能潜心于农村教育,心无旁骛地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燃烧自己。
二、农村教育必须拥有茂密的“森林”
36年,扎根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只因一个“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梦想。36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职业信仰。身患癌症,依旧依恋三尺讲台,他叫韦代福,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乡村教师。身残志坚、坚守基层24年的乡村教师侯学惠,用青春和梦想凝结成这样的人生感言:“教师的事业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之所以平凡,是因为教师要像寻常人那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教师要时刻保持心灵的童真,解得了琐碎,受得了磨难,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坐落在沟壑纵横的吕梁山巅,距离山西省柳林县城43公里的小小的苇元沟中学,是全县最偏远的一所中学。全校36名教师中,有的夫妻相伴,一起坚守在这里,时间最长的已28年;有的另一方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家里家外一肩扛;还有的子承父业来学校任教,无怨无悔。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县30多所中学中名列前茅,创造了偏远山区的教育奇迹。他们的这种坚守精神足以令人敬仰,是他们树立了乡村教师阳光活力的典范,是他们弘扬了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是他们为农村教师树起了一面旗帜,是他们给农村教育做出了引领。中国的农村教育具有广阔的天地,需要千万个乃至更多像他们一样的人去支撑起农村教育,去发展农村教育,农村教育需要的是一大片茂密的“森林”。只有建立农村教育的绿色大“氧吧”,才能真正使农村孩子呼吸到新鲜的知识“氧气”,使其健康、快乐成长,农村教育才能展现光明的未来。
三、农村教育必须使教师获得职业尊重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善待乡村教师,就是善待乡村教育;善待乡村教育,就是善待中国教育。可以说,乡村教师在解决城乡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近些年来,乡村教师在待遇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从边远教师津贴到乡村教师补贴,从原来的几十元、一百多元到现在的几千元,对农村教师来说待遇确实有了很大提高。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由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同时对乡村教师在工资待遇、住房统筹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望获得较大改善。透過该规定不难看出,对乡村教师的鼓励、嘉奖,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剂立足提升教师幸福感、荣耀感、尊严感的良方,也给乡村教师有了除情怀之外留下来的理由。从内在因素来讲,不尊师重道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而出现了一些扭曲的价值观。2015年9月马云公益基金会正式发起了“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弘扬了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向全社会传播了尊重乡村教师的正能量。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关注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家庭生活等,让他们有尊严地教学,真正实现扎根山区,无后顾之忧。我国古代即有“程门立雪”的尊师典故,今人虽然不必如此苛刻要求,但尊师重道的传统价值却永远也不应被遗弃。让乡村教师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必须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们共同努力,“内外兼修”,共同发力,才能扭转当前的局面。
四、农村教育需要“输血”,但更要“养血”
为推动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推行了许多发展农村教育的有力举措。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学校差距,一方面是在招聘教师对农村学校倾斜,设立了特设教师岗位,开展了“两区人才”援助等,缓解了农村学校专任教师奇缺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这种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既有城乡教师交流,又有乡镇校际交流和区域内部交流,并通过城乡结对帮扶、先进帮薄弱的帮扶活动,通过送教下乡、送课下乡等形式,对农村学校起到了很好的帮扶作用。既对薄弱学校起到解燃眉之急的帮助,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校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特别对偏僻地区薄弱学校状况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但这样的“输血”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发展农村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养血”,需要治本生根,那就是要建立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队伍。建立优秀的农村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则是最根本的途径。那就要积极为教师搭建成长与发展的平台,构建良性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以及网络教育与校本整合的形式等,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全员培训,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让其在农村教育的发展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育兴,则国兴。发展农村教育,事关农村的未来,不可等闲视之;发展农村教育,关键在教师,乡村教师肩负着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光荣使命,这样一个普通而特殊的群体亟须社会各方力量给予理解、尊重和支持,愿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能够舒展身心,有尊严地教学和生活,将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扛在肩上,为农村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农村教育美好的明天正向我们徐徐走来!
编辑 郭小琴
新课程·教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