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娟
目前,历史学科还是中学教学中一个相对薄弱的学科。但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学生、青少年,岂能对人类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不闻不问、无知无识?由于历史教学薄弱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定的时间。社会、学校和班主任要积极配合,完善教学环境和设施并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因势利导,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想办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使学生从感情上接受,进而对历史学科产生好感,并在学习中感到其乐无穷,自然也就会取得好的历史教育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好学。”这是作家托尔斯泰对教育问题所提出的深刻见解,本文就此对优化中学历史教学作如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学
兴趣本身不是学习目的,但兴趣却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主动、积极地学习的内在动力。想要使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那么培养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性讲述法或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抗战时期,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于1940年5月壮烈牺牲。张将军为民族大业英勇牺牲的精神,受到全国上下一致赞誉。冯玉祥称他为“抗战大将军”,周恩来称他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讲述完毕,学生深受感动和教育,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而被激发。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只有讲故事一种方法,学生的兴趣也并非局限于听历史故事一方面。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加强知识性以促进求知欲,为加强教学重点或解决教学难点补充适量的教学内容。从天文、地理、文学、艺术乃至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广联中外、纵贯古今,把学生领进浩瀚无际的知识海洋,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让他们由衷地感到学有所得,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使他们正确面对现实,面对未来的向往和崇高理想的追求。
二、培养情感——让学生想学
情感因素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激情的感染中,不但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而且这种感情因素会大大加深他们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述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时,两者相距30年,变法的背景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为什么日本成功中国却失败?假如当时中国的变法也成功的话,中国的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教师进而联系到当今的改革开放,用比较联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多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课堂表现的机会,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坐上课堂活动的冷板凳,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经常品尝到克服困难不断上进的喜悦。另外,教师应当认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素材,准确提示其情感价值,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如讲述瓦特改良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观察事物的优良品质;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及刻苦追求科学知识的精神,特别是两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结成的伟大友谊,结合同学间的人际关系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述,培养这方面的情感。总之,加强情感培养、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三、创造气氛——让学生乐学
要使学生学而且好学,除了上述激发兴趣和情感外,还必须讲究教学气氛。不少人对学校教育持传统观点,总认为学习是严肃的事,课堂里应当保持紧张状态,轻松情绪是不利于学习的。其实不然,课堂气氛和谐、活跃、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学生听课就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现在仍盛行的没有乐趣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分数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使青少年失去了应有的欢乐,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摧残人才。另外由于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历史学科的价值和作用定位出现不应有的偏颇。鉴于此,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应当紧跟时代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步伐,针对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广泛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系列兴趣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没有负担的最佳状态中轻松学习知识。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每次上课前,先让学生认真预习、独立思考问题,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试讲,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平等关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同时,适时地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周末和团队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烈士陵园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此配合课堂教学。这样的历史教育教学课,学生很欢迎,也有利于其健全独立人格的培养,这样的學生将来走上社会才会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 李博宁
新课程·教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