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萍
摘 要: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文化的日渐风靡,无疑对高中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网络亦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肯定是有利有弊的,但是,由于中学生还未真正历经世事,所以他们并未完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网络文化太过纷繁,中学生还不能正确地去辨别其中的好坏,也缺乏一定的能力去知晓其利弊,故而难免会被不良的网络文化所影响,使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系列困惑。所以,学生更应该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并学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摒弃并远离劣质低俗的网络文化,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对待网络文化。就网络文化对中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网络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此给予可参考对策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不良网络文化;影响;对策;建议
一、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网络文化也不例外。所以,网络文化也有好坏之分。对于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我们可以取其精华部分进行适当的学习,然而对于低俗不良的网络文化,我们必须果断地抵制、拒绝,并远离。然而,网络文化是虚拟的,若是管理力度欠缺,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会趁机入侵,给中学生造成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1.虚拟的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社会发展迅速,所以,中学生的心性也是过早成熟。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可见性,过多的中学生沉迷于网上交友,通过网络进行联系和互动,使他们觉得有亲切感,既没有现实交往中的矛盾和纠纷,也没有过多繁琐的礼节和要求,学生之间的友谊也不需要小心翼翼地去维系,生怕说错话或者做错事情而使对方生气或者产生隔阂,从而导致两人关系的破裂,因此,很多学生都喜欢网上交友。尤其是心理压力太大的高中生,他们因为学习负担过重,學习压力过大,所以更喜欢与网友谈天说地,互诉衷肠。若长期如此,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的交往会受到重大的影响,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觉得孤独、无助。而且,网络上一些庸俗的言语或不道德的行为都会对思想道德尚未健全的中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三观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然而,现今网络文化的传播仍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人的思想过于开放,而且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不利于我国中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3.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学生道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充斥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但是网络文化是虚拟的,其并不是真实的。如果中学生长期处于网络文化的环境下,就会缺乏对事物的具体认知,从而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减少对事物深入理解的认识,使其遇事之后,往往太过感性,而缺乏理性思考。另外,长期的人机对话和人机交流,使学生无法正常地与人面对面交流,从而产生内心的孤独感,养成孤僻的性格,不愿与人交往。更有甚者,会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沉迷于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内心的满足。如若不自律的中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便会对其思想和道德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从而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中学生德育的可行对策
1.校园文化要积极向上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另一个大家庭,所以,首先应从学校入手,让校园网络文化积极向上,通过校园网站,传播符合中学生的健康的网络文化,并适当地让学生参与网络文化活动,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习先进的网络文化,将其精华发扬并学习,拓宽学生对文化信息的学习,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加强德育,引导孩子文明上网
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每个中学生都有各自的手机,所以,学生家长要积极地引导孩子,督促其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并限制孩子上网的时间,让其以学业为重。另外,学校也应有相关规定,中学生不得带手机进入学校,各班教师进行监督,并要求教师上课不能将手机带入教室,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不带手机的习惯,并适时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让学生远离低俗腐朽的不良网络文化,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帮助其文明、健康上网。
3.加强监管,抵制不良网络文化
欲抵制不良的网络文化,不能凭借一方的努力,要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有效监管,学校有效宣传,学生积极配合。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采取一定的措施大力监管网络游戏,避免其进入一些不良网站,从而使一些低俗腐朽的网络文化得到良好的抑制和有效的监管,使得广大中学生远离不良网络文化的危害,使其对不良网络文化避而远之,培养其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能力。
综上所述,时代的日益进步和发展,使得网络文化触目皆是。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积极优秀的网络文化,鼓励中学生取其精华,但是对于低俗腐朽及落后的网络文化,我们每个人都要避而不谈,远离并摒弃,引导中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控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拒绝不良的网络文化,塑造自己良好的品性行为,使祖国的花朵能够健康发展,快乐成长。
编辑 赵飞飞
新课程·教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