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世民
对于纪实影像而言,较之于普通的电视节目,其魅力主要体现在透过镜头可以留存某段珍贵的时光或者状态,通过后期制作形成完整的影片结构。同时,再以艺术的形式将见闻和感受呈现给广大观众,以此来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从更深层次上启发人们去思考人生以及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实践中,将纪实摄影有效地应用于公益广告栏目,可以更好的对公益广告本身及其社会价值进行宣传。事实上,无论是公益广告还是商业广告,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其中,后者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图片以及画面的利用,来真实、客观的反应现实问题,并且以镜头的方式给人们的视觉以强烈的冲击,引发人们反思,甚至使人们的行为能够因此而向更好的方向改变。
公益广告在国内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其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广告题材一直是各个时期的社会最尖锐矛盾和问题。通常从某个社会视角切入,形成鲜明的主题,从而发挥广告的功能。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有一则公益广告名为“中华好风尚”,其突出的主题就是要厉行节约,推行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再如,90年代末,我国国企改革以及职工下岗问题非常突出,于是形成了以“自立自强、不屈不挠”为内容和主题的广告,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而且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公益广告集中反映了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而且形成的是反映最贴近群众生活的宣传主题。对于公益广告而言,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纪实摄影,即依据当前社会存在的重要问题,寻找主题,从独特视角切入,利用镜头画面的形式对社会现实进行记载和展现。纪实摄影主要是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截取,然后再组合,利用社会形象诠释我们现实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看法,继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一方面昭示未来,另一方面又是对过去的纠正。纪实摄影在体现审美特征以及社会价值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视角去发现、捕捉,通过对现实的表达,才能使纪实摄影真正的体现出其社会性。公益广告采用纪实摄影方式,实现了广而告之的目的;无论是宣传作用,还是基于功能视角评判,影像展现的广告最终将会成为最贴近社会公众生活的素材,而这些都是较高社会生活层面的内容。
纪实摄影在公益广告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社会现实生活。一直备受关注的一组纪实摄影作品——《大眼睛》(如图1所示),主题是报道山区孩子上学难的现状。
从上图可以看出,课堂上小女孩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讲,手里紧紧的握着一支笔。小女孩的双眼水汪汪的,充满了渴望。当看到这张纪实影像时,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一震。这一画面,以纪实的方式拍摄下来,彰显的主题就是山区孩子上学难,以及孩子们对知识和上学的渴望。该照片一经推出,很快流传开来,并且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了,但是该张照片的影响力一直存在。比如,使社会公众更加关注失学儿童,唤起人们对孩子们的社会爱心,同时也反应了纪实摄影在公益广告中的神奇力量。
图1:公益广告《大眼睛》中的女孩苏明娟
较之于其他类型的摄影,纪实摄影的特点就体现在“纪实”性上。比如,商业摄影给人视觉上的美感享受,强调的是艺术美感的营造;根据主题内容,商业摄影可自由搭配或者选取所要拍摄的相关物体,或者通过创意营造某个画面,后期制作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优化调整。新闻摄影所关注的是对某个新闻现场进行全面拍摄,画面质量要求不高。纪实摄影下的画面实际上就是真实的社会场景,其反映的是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状态。纪实摄影与商业、新闻两种摄影都有区别,准确的讲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一种摄影形式。在纪实影像拍摄过程中,一方面要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视角,发人深省。
纪实摄影是与现实互动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是某个历史时刻的见证者和留存载体,其将真实的场景采用叙事的方式利用画面予以表达;上述叙事效果再通过公众阅读,从而得以深化理解。纪实摄影凭借画面语言的真实性,来还原和展现记录的内容。较之于其他类型的公益广告,纪实摄影以真实画面再现记录的内容,会更具震撼感,使广大社会大众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引发个人的感悟与思考。
公益广告较之于其他广告形式而言,也追求广告表达内容的全部传达与否,是否能够实现公益效果。公益广告就是为了公共利益能够得以实现,通过广告传播及其影响力,去引导或者改变公众的思想认识,改变他们的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努力,才能实现公益广告的效果?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公益广告表达的主旨应当能够打动公众,进入到公众灵魂之中,只有这样广大公众才会根据广告所提供的内容深思。从效果来看,最好的效果就是态度转变;将纪实摄影应用于公益广告之中,可以有效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
对于电视公益广告而言,其主要是通过镜头之间的组合与相互衔接,集中展现故事情节,电视广告以多个画面组合在一起,在描述故事时表达出公益广告的内容主旨。需要注意的是,广大社会公众在接受广告作品的背后,也只不过是注意其情节部分,对纪实影视作品的主旨思考不深入,而且还会受到一定的威胁。对于纪实摄影照片来讲,其具有静态性,这比电视广告更能引起公众的深思。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摄影照片所表现的内容局限性较大,即便如此也能引导人们想像。公众在欣赏摄影作品过程中,会采用联想的方式对其进行思考。联想方式与发散思维非常相似,该思维模式下需尽可能拓宽思维宽度,争取将更加丰富、高层次的想法带入思考中去。汇聚思维的核心在于向心性,即向着一点或多点思考,以此来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刻的认知,多观察和增加表现的内涵。在该种思维模式下,纪实摄影在电视公益广告中的应用,能够更有效的传播思想观念。对纪实摄影作品而言,如果只是单纯反应某种社会现实状态,机械地记录所见所闻,则很难达到效果。对于纪实摄影图片而言,其中的人、景以及物,都有其特殊性,拍摄场景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实践中可以看到,那些较为优秀的作品,均可唤醒人们内心的力量,引起社会共鸣。
总而言之,纪实摄影属于非虚构的公共广告内容记录方式,在创作过程中,以“真实”内核来还原现实,并且将非虚构手法应用于公益广告片作品的拍摄以及制作,从而为公益广告片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就目前国内的电视公益广告片而言,采用纪实方法拍摄的影片稀少,但不可否认其在公益广告中的应用,可以真实而又直观地还原原貌,观点鲜明、突出。
[1]苏晓慧.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的说服策略研究[D].新疆大学,2016.
[2]廖逢倩.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创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3]胡国春.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4]刘雷.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电视公益广告审美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5.
[5]蒋宁平.权力分光镜: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分层[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