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志云
经历了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遭遇广告收入的“断崖式”下滑,传统媒体纷纷通过媒体融合探索转型路径。
媒体融合,人是重要一环。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人面临着哪些突出问题?传统媒体如何在融合中重生?如何将传播力变现为崭新价值?
对传统媒体人而言,渠道控制力弱化,传播力“雄风不再”是不争的事实,如此,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扩大影响力乃至生存发展的内生需求和必由之路。但是,在转型中,人的因素制约了媒体融合的速度和质量。
没有现成成功模式,传统媒体人普遍对未来感到迷茫。传统媒体前路如何?媒体融合是救命稻草?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在哪里?现实的残酷令不少传统媒体人对前途感到迷茫,看不到方向,畏惧未来,甚至怨天尤人。
传统媒体办新媒体,媒介只有“面子”而“里子”不融。 “两微一端”+直播已经成为很多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标配”。可是,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融媒体矩阵搭建完成,实际运行却产生不出高质量融媒体新闻,有融媒体新闻形式而无明显影响力。究其原因,没有深度融合、表面融而内里不融是根本问题,譬如,媒体深度融合,传统媒体人看似掌握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全媒体采编技能,但在运用中,却常常跳不出传统媒体的思维和稿件处理方式,依然习惯传统套路,媒介依然各自为战。
传统媒体生产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但体制机制没有再造。推进媒体融合,媒体的内容生产要素和流程都发生了根本改变,人才结构也随之变化,但是部分传统媒体依然用传统机制和模式管理融媒体,组织结构、机制建设、考核方式、人才引进等依然打着深深的传统媒体印记,没有新的制度设计和机制配套,媒体再造成为“修修补补”。
传统媒体人如果不想在转型中被淘汰,就必须全方位提升深度融合能力,在重塑团队的过程中提升媒体传播力。
在搭建中央厨房的同时,建设一支高超的“厨子”队伍。中央厨房是融媒体的中心,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龙头工程”。传统媒体搭建中央厨房后,要合理调配策划、采集、编辑、发布等各环节资源,实现常态化的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最大限度地激发新闻生产力。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要选择真正热爱媒体事业的人,确保生产高质量融媒体产品。在引进新媒体人才的同时,要引导现有人员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转型,提升现有人员的全方位作战能力,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推动记者、编辑到新媒体平台上去施展拳脚。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考核的指挥棒功能。体制机制的转变必须跳出传统媒体的框架。融媒体架构意味着全新的组织机构,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和流程再造成为前提,其次,要完善媒体融合发展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优化用人环境,打通人才使用通道,给“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创造成长空间,把融媒体人才留住,用好。
传统媒体面对的挑战,考验的是全体传统媒体圈层。重塑传播力,要求全链条重塑,共同为提升传播力、变现传播力而创新创造。
管理层要首先认识到生存之痛。转型要彻底,要以全员转型、全方位融合的思维和理念进行顶层设计。要从体制转换、要素配置、流程再造、人才培养等全链条进行设计,并坚定信心,以断腕之勇推进融合,绝不自怨自艾。
作为承担将传播力变现的环节,经营人员也要快速转型。传统媒体“发行+广告”的盈利模式和读者消费模式早已被淘汰。在自媒体横行的时代,传统媒体经营的路已经很窄。只有按照新的全媒体经营理念才可能拓展新的空间。这就要求经营人员必须转变观念,紧跟融媒体趋势,找出传播力变现的焦点,更精准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实现收益。
人才保障是关键。重塑不是修补,而是重生。对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都是如此。传统媒体人的转型,将伴随着淘汰和再选择,因此锻造和储备一批高质量的队伍非常重要。因此,在当下传统媒体人才储备的数量以及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及时转变思维,加大新媒体内容生产、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为媒体融合做好保障,保证媒体具有核心竞争力,来之能战,战之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