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霞,曹艳英
(鲁东大学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理论与实证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
李凤霞,曹艳英
(鲁东大学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彼此耦合的交互体,因此两者耦合发展是内在机理所致的新模式。在构建文化与旅游耦合发展的机理、耦合程度判定指标方法、耦合发展机制、途径等基础上,以山东省为例,对其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程度进行评价,发现其存在整体协调性较高但各市差距较大、省内东西部地区协调水平空间差距明显、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且紧密性不够等问题,并从机制和途径上提出建议。
文化;旅游;耦合;山东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6年就将文化遗产、环境与自然、社会文化活动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内容统计到文化当中,可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和世界共识。2009年我国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共同颁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此来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并在2010年推出了以“文化旅游、和谐共赢”为主题的“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系列活动。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促进文化与旅游、建筑、信息和其他行业的一体化发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指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家层面的这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由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协调耦合发展是提升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和新的模式,作为该模式的基础,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模式发展的机理、发展程度的判定、机制及途径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关系,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最初兴起于国外,且研究多集中在旅游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和融合上。如Smith等[1]从社会学及人类学等角度分析了旅游对文化传统的影响;Taylor[2]认为旅游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Bachleitner.R[3]等人认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可以开发出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艺术、戏剧等一切文化旅游活动。
国内对文化与旅游耦合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两者耦合关系的作用与机理、耦合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耦合程度的判定等方面。如尹贻梅[4]指出促进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耦合发展,能够极大地提高张家界经济增长速度;汪瑞[5]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探讨了山地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耦合系统的非连续性的演进机理;朱海英[6]针对云南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面临的环境、机制、人才、创意和企业等难题,指出可通过改善环境质量、创新耦合机制及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途径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提供保障;鲁明月、[7]张琰飞等、[8]张二妮等、[9]周叶[10]以不同区域为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不同定量方法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相对而言,国内对文化和旅游耦合关系的研究较多,近几年研究逐渐转向实证。但是从整体上对文化与旅游耦合关系的系统理论研究还比较欠缺且不够深入。因此,本文将尝试从文化与旅游耦合作用机理、耦合程度判定、耦合机制及耦合模式途径等角度,系统分析两者耦合理论并结合实证进行研究。
(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机理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成为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而目前我国虽是旅游大国,但旅游还主要处于游览观光阶段,旅游中的文化供给层面还相对欠缺,对游客的精神满足程度还有待提高。由于物质、精神需求的平衡已然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实中却面临物质与精神需求失衡的危机,因此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两者互补共赢,本身就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所谓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11]系统内部各变量的协同作用使得系统由无序逐渐向有序过渡,这种协同作用的定量描述指标为耦合度。[12]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可以采用耦合度来衡量。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作为21世纪的优势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将文化、旅游产业两系统相辅相成的作用程度定义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这个耦合度的大小即表示一方系统对另一方系统或者两者之间的作用效果和贡献程度。两个系统通过相互的耦合作用促进整个体系从乱序向有序、低等级向高等级转变。两者的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程度判定
首先,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的规模化的系统,涵盖了文化、体育、广播、娱乐业等内容。旅游产业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联结的纽带,旅游主体的多样化需求造就旅游产业涵盖不同的行业类型。旅游行业提供的是服务,它的产出和消费具有同时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标的建立必须包括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指标的区域内;两个产业种类繁多,但是在其各领域中却有相通、公共的部分。文化、旅游产业的下属分类繁多,所以反映两者的指标因素也非常多,本文在选择指标体系时参照张琰飞、朱海英[13]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性、针对性、全面性、数据可获得性原则来确定文化、旅游产业的耦合度指标体系(见表1)。
其次,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评价模型和标准。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两个协调作用的产物,两者的作用分析可以通过耦合度模型来进行。耦合度是一个时间概念,表现为某一状态的值。[14]参照相关研究,[13]本文采用式(1)来测量文化、旅游产业的耦合度。
式(1)中X表示文化产业综合指数,Y代表旅游产业综合指数,X和Y可以由因子分析法进行测算,Cxy表示两者的耦合度,-1.414≤Cxy≤1.414。从式(1)可知,文化、旅游业耦合度大小取决于这两个产业的耦合度综合指数大小。当X和Y大于0时,Cxy大于0,两者处于较为协调的发展态势;当X和Y小于0,Cxy也都是小于0,两者处于一个不是很协调的发展状态。X、Y相差越小,Cxy值越大,当X、Y相等时,Cxy达到最佳状态,为1.414。
参照邓华灿等、[15]王倩[16]等对耦合度的划分标准,我们把两个产业对应的耦合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表2所示)。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机制
机制包括促进事物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内容。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模式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文化与旅游产业内在的耦合性、旅游者的需求和旅游市场利益驱动构成内在动力因素,政策的导向、技术的支持、旅游专业化资本的形成构成外在推动因素。内在因素是动力源泉,外在因素会加剧动力源泉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模式发展途径
从耦合发展主体上来看,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模式发展的途径有市场自组织途径、政府主导途径、市场与政府协作途径。市场自组织途径由于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自身的规律发生作用,因而需要较长的时间,且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所以不能快速实现旅客目前已经产生需求的融合。文化和旅游资源一部分是属于公共产品,因此发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更符合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这一属性,而且由于不同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和整合较难,也需要一个看得见的强有力的手去操作,这样政府主导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途径则比较适合。然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毕竟要在市场中生存,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因此不能放弃市场的主体地位,所以市场和政府协作途径是最为现实可行的途径,也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初期及成长阶段的首要模式,政府全力主导模式适合市场经济缺失的地区采用,而市场自组织途径适合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地区采用。
从耦合发展路径上,初级耦合阶段的发展路径可以尝试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提供更多富有文化内涵的创意旅游产品;耦合发展提升阶段可以尝试文化和旅游资本的融合,包括旅游物质资本、旅游人力资本、旅游技术的融合,促进文化和旅游复合人力资本的形成,实现技术进步带来产品更新换代,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耦合发展高级阶段可以尝试文化和旅游市场及功能的融合,弥补市场空隙,扩展市场空间,发挥文化和旅游的合力功能,两者互相渗透,实现文化旅游一体化。
结合山东省历年统计年鉴及中国历年统计年鉴、山东各市历年年鉴、统计公报、旅游统计年鉴、山东旅游业便签等,获取本文所需要的原始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2009-2013年)》。由于目前各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统计数据并不完善,一些数据存在缺失,为了使数据更加全面,有可比性,本文仅选取了2008—2012年的原始数据。原始数据各计量单位和数量大小有差异,为了解除量纲,使数据具有客观可比性,本文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对样本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据做因子分析得到X和Y综合发展指数,再运用EXCEL表格对综合指数按模型Cxy=(X+Y)/(X2+Y2)1/2进行计算,得到耦合度C。
(一)山东省整体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动态分析
这一分析主要是将历年山东省整体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程度与全国其他省份直辖市和地区进行横向动态对比,从而分析历年发展中山东省两个产业耦合程度在全国位次中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耦合度模型公式计算得到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耦合度在全国的排名。从图2可看出,2008—2012年间山东省产业耦合情况在全国一直处于较平衡发展的状态,并且排名处于领先地位,可见山东省这五年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整体处于较协调的系统稳定状态。
(二)山东省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度差异空间分析
要分析山东省内各市之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程度的空间差异,先根据耦合度的衡量标准对各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008—2012年山东各市每年的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度C的波动范围均无明显变动,为分析方便采取五年各市协调度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并分类,结果如表3、表4所示。
处在“比较协调”的城市有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临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指数均较高,在平均水平之上,并且两指数相差不大,文化、旅游产业是均衡发展的。其中,青岛市的协调度最高,接近1.414,发展最好,美中不足的是它的综合指数相差很大,文化气息更浓重些;其次是济南,作为省会城市“两手抓”工作做得较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均衡发展;接着是烟台,它两个产业的综合指数相差最小;紧跟着为潍坊和淄博,也是旅游产业比文化产业的综合指数要高,其中淄博的旅游产业综合指数在6市中最低,但由于它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差较小,均衡性好,所以淄博市的耦合度大于临沂;临沂最低,为1.153,其中临沂文化产业综合指数在6个城市中最低,旅游产业比文化产业的综合指数要高。
处在“基本调和”和“勉强调和”状态的城市分别是泰安和济宁。“调和”的特点是一方系统发展较弱,而另一方系统发育较好,综合发展指数在0~1之间,文化产业基本保持在承载力范围内,旅游产业成为支撑它们发展的主要产业。两系统中的综合指数一方为正,另一方是负数,充分说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推动作用能力较差。泰安是山东省重要的文化及风景旅游城市,其耦合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是泰安本身旅游业发展较快,文化产业发展也较快但文化数据获得较难,在一定程度上没能完全反映泰安市的文化价值。
处在不协调状态的城市有枣庄、东营、威海、日照、莱芜、德州、聊城、滨州、菏泽。他们的特征为协调度均小于0,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指数至少有一方是小于0的,并且两系统的发展差距悬殊,两系统呈现衰退状态。威海是山东气候较好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发达,但作为新兴城市,威海欠缺文化底蕴。所以除了威海外,其余8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指数都小于0。
(三)山东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特点
第一,整体协调性较高但各市差距较大。山东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整体耦合度较高,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整体发展水平在近几年来一直很稳定,波动性小。但纵观山东省内城市耦合度,17个城市中8个步入协调和调和的发展阶段,但却有9个仍处在不协调状态,全省耦合度最高的为青岛,为1.407,最低的莱芜是-1.405,相差0.812,差距十分明显。山东省内的协调性并不乐观。
第二,山东省内东西部地区协调水平空间差距明显。若以东营和枣庄为界线,处于不协调状态的9个城市中就有7个处在山东西部地区,6个协调城市除济南外均落在山东东边,整个山东省各市两产业东部发展较协调,而西部趋于衰退脱节。济南经济较为繁荣,带动了两个产业融合发展。泰安、济宁虽也处在西部,但泰安是闻名的旅游城市,也是文化名城;济宁为文化传播大市,所以也进入了调和发展阶段。
第三,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且紧密性不够。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除了呈现城市整体协调水平差异外,有些地方的文化、旅游产业系统只是一方发展较好,另一产业发展却不尽人意,有些甚至表现为一方综合发展指数较高,为正数,另一方却为负数,如济宁,这充分说明文化、旅游产业相互推动作用效果较差,联系不密切。但从总体表现来看,文化产业相较于旅游产业偏低,文化发展较弱。
(一)构建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与旅游耦合发展的模式
鉴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两者整体协调度较高,可以选择市场和政府协作发展作为其目前耦合发展的主导模式,其实质是进一步划分市场和政府的界限,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微观主体,而政府着重做好产业耦合发展的科学规划战略,文化旅游耦合发展的管理体系等宏观指导,实现政府科学引导下,文化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也为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也为旅游和文化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两个产业要想持续协调发展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将山东省文化精髓与旅游资源进行揉合,提炼有利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相融合与协调发展的资源与产品,进行实现从旅游产品供给导向向旅游产品需求导向的转移,满足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公共物品属性,所以昔日发展中政府介入较多,为适应市场化运营,企业应该在发展中成为独立的主体,所以文化和旅游企业应更多地根据市场的需求而不是政府的指令进行合作或彼此融合发展;鉴于山东省文化与旅游大企业较少,所以做大做强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文化和旅游跨行业跨地区协调发展,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集团化运营,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产业间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山东省政府要做好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规划,在以前产业规划基础上制定山东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目标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制定出两个产业融合的总体规划政策,并建立统一、共促发展的文化旅游管理体系,为各市、各区域两个产业的耦合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各地级市政府也要严格遵照省政府关于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规划,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的优势资源,推动两个产业耦合发展;鉴于山东省东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好、较协调而西部反之的现实,山东省在区域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的战略制定中要多关注区域间协调发展战略,多重视西部,加大西部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财政投入,并且发挥东部对西部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完善提升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导向机制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天然的耦合本性及互利共赢的特征早已被旅游市场获悉,利益的驱动早已成为两个产业融合的推动机制,而游客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需求也早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观念及品味提升而日益增加,所以山东省具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模式发展的良好内部因素,因而需要着重完善和提升外部因素对两者耦合发展的促进作用。
山东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政府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投资不足,因此应紧密依靠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资金整合步伐,加大文化旅游事业费支出比例,保证文化、旅游专项资金的充盈。可以启动财政资金贴息等财政渠道,吸引聚集民间资金、银行资金等社会资金进入山东省市场,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来支持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此外,要在财政资金总量规定数量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实现资金和项目合理科学安排,强调财政投资的重点,优化文化旅游发展导向机制。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技术水平的改进,因此山东省应该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育、企业自主培养等途径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形成专业化人力资本,政府应当建立文化旅游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平台,确保人才的形成和保留。在形成文化旅游资源耦合的基础上,提升文化旅游资本、技术的融合,进而向市场和功能融合迈进。
(三)保证优势产业发展基础上着重发展弱势产业
山东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性不强,为加大两个产业系统相互影响力,各地市可以在发展其优势产业下,有意识地推动另一产业发展进程,提高系统相互作用水平。
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城市如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地区,处在中日韩“旅游金三角”的核心位置,要牢牢抓住毗邻的日韩市场。日韩是亚洲两个最大的客源输出国,其中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韩国一直是山东开发入境客源市场的重中之重,抓住外国游客进入山东,既发展了本省的旅游产业,又能很好地把本省文化向外传播。尤其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可开发半岛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泰安市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尤其是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但整体文化产业不如自身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高,所以要加大文化产业方面的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的城市要加强品牌建设,产业品牌是产业竞争的核心力,是产业壮大的必要因素。进行产业品牌塑造,要尽可能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资源丰富和牵引力广的品牌,推动两个产业的整体发展;培育品牌企业,形成以品牌为带动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品牌建设实现产业扩张性发展。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都不乐观的城市有枣庄、东营、日照、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和菏泽,约占山东省一半以上。在这些城市中要大力提倡文化、旅游,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枣庄是始祖、城邦、运河、红色文化古城,要坚持“一山,一水,两汉、三孔”旅游线,发展枣庄红色文化旅游;东营的文化产业是弱势产业,需要政府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支持,但黄河口文化已形成外人周知的文化品牌,在黄河口区域大搞生态旅游区、旅游度假村不失为发展文化旅游的好途径;日照市赶上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确定为国家政策的列车,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要加大黑陶文化、农民画及其衍生产品的市场研发和宣传,并打造国际化滨海文化旅游名城;莱阳有山东九羊文化产业园、雪野旅游区等项目园区,应积极开发规模大、带动力强、参与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旅游文化项目;菏泽市文化旅游主体较弱,规模和总量小,文化消费需求低,应像莱芜市一样开发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项目园,并推动文化旅游消费宣传。
文化发展不乐观的城市除了以上8个外还有济宁、威海。威海市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底子薄弱,应积极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坚持发展“海文化”。济宁市应依托孔子故里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将文化精髓向外输送。发展文化离不开文化企业,没有企业的支持文化难以生存。因此要实施文化产业企业化管理并推向市场,形成文化市场运作体系,加快广播影视、文化创意、公共文化群众机构等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也离不开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人才、引进文化产业高层次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是有必要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人才的培养战略,构建一个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评价标准,有效提高他们在工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Smith Valene L.(ed)Hosts,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2ndedition)[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 Press,1989.
[2]Taylor J.Authenticity and Sincerity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1):7-26.
[3]Bachleitner.R,Zins A H.Cultural Tourism in Rural Communities:TheResidents’Perspective[J].Journalof Business Research,1999,(3):199-299.
[4]尹贻梅,鲁明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旅游学刊,2009,(3):42-46.
[5]汪瑞,范俊.西南山地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耦合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6):347-348.
[6]朱海英.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1):80-86.
[7]鲁明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湘西州为例[J].旅游纵览,2014,(8):85-88.
[8]张琰飞,朱海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0):54-59.
[9]张二妮,王长寿.陕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关联分析[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4,(1):53-56.
[10]周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1-45.
[11]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8):74-78.
[12]黄瑞芬,李宁.环渤海经济圈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的实证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3,(4):11-13.
[13]张琰飞,朱海英.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度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2):16-19.
[14]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168-170.
[15]邓华灿,陈松林,许君燕.福建省区域发展与耕地资源协调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3):20-22.
[16]王倩,李亚宁,翟伟康.我国海洋功能开发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9):105-108.
(责任编辑:彭晶晶)
A Research on Coupling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for Example
LI Feng-xia,CAO Yan-ying
(School of Business,Ludong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 264025,China)
Culture can enhance tourism,tourism can spread culture,which can affect each other,and can constitute an interactive body coupled to each other,so,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is a new mode caused by internal mechanism.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coupling relation theory,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thods, coupling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approach,this paper,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has analyzed its coupling degree and found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higher but municipalities gap,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rovince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s,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very uneven and tight is not enough.finally,this paper has given suggestions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between 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for Shandong Province from the mechanism and approach.
culture;tourism;coupling;Shandong province
F590-05
A
1672-626X(2017)02-0053-07
10.3969/j.issn.1672-626x.2017.02.008
2016-12-02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委托课题“环渤海经济区协调发展机制和对策研究”
李凤霞(1978-),女,黑龙江讷河人,鲁东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曹艳英(1965-),女,山东莱西人,鲁东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