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原洪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动向是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动。
所谓世界格局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世界各国因国家属性、历史背景、发展程度、民族利益异同而形成的国际关系架构。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学者习惯于以“单极”、“多极”的概念勾画世界格局,有的把世界格局概括为“一超多强”。这是从少数大国的视角,而不是从全球的视角看世界,实际上把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似乎少数几个大国可以决定世界命运。至于何谓“一极”,哪些国家构成“多极”,这些本身就存在很大争议。这种以“极”勾画世界格局的观点是不科学的,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接受的。
当今的世界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围绕各国人民最为关切的“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根本性问题而逐步形成的。其中既有东西方两大集团因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对立,又有北方发达国家和南方发展中国家因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割裂,或可简称为“东西南北”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在二战后半个多世纪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国家间力量对比的改变,正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动。概括地说:“东方集团”在内外因素合力下趋于瓦解,但并未消失,继续与“西方集团”角力;“西方集团”在瓦解“东方集团”的同时,内部矛盾加剧,凝聚力下降;“南方集团”在改变“北强南弱”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新兴经济体,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的第一次重大变动。
经过此后20多年的演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简称西方集团)在赢得几十年的对苏联冷战后,并未就此罢手,反而通过北约、欧盟双东扩,以更加咄咄逼人的态势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不仅中东欧国家和原属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都已加入西方集团的标志性组织——北约和欧盟,而且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集团(简称东方集团)的剩余部分——乌克兰、格鲁吉亚也急于入约、入盟;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虽未与俄决裂,但程度不同地与俄离心离德。俄罗斯力图建立“欧亚联盟”,以图挽回颓势,但收效不彰。这一时期总的态势是西强东弱,西攻东守。
进入本世纪后,随着普京取代叶利钦执掌俄罗斯大权后,俄处境逐渐好转。在稳定国内形势、经济发展速度止跌回升、民众生活得到改善后,普京总统2006年公开宣布改变俄过去争取“融入西方”的战略,力争发挥与俄实力相适应的世界影响力,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2007年2月,普京在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以前所未有的严厉口吻抨击美国。这标志着俄罗斯凭借雄厚的军事力量、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以及得到恢复的经济实力,开始回击西方步步紧逼的压力,以摆脱被动局面。
之后的10年时间里,东西方之间基本上围绕北约、欧盟双东扩和俄罗斯反东扩这一焦点问题展开较量,双方关系随之跌宕起伏。在此期间,西方遭遇了百年一遇的严重金融经济危机。美国总统奥巴马为收拾小布什遗留下来的中东乱局,并应对经济危机,对外采取战略收缩。这给普京振兴俄罗斯,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俄罗斯在战略上走了三步棋,使其在与西方的较量中赢得了主动。
一是2008年,俄抓住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攻击有独立倾向的南奥塞梯地区的莽撞行动,迅速出兵击溃格军,趁机促成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两地区宣布独立。这一行动实际上阻断了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和欧盟的路,使格背后的美国吃了哑巴亏。
二是2013年,俄抓住美欧等西方国家急于将乌克兰拉入西方营垒,再次发动“颜色革命”推翻亚努科维奇合法政权之机,一举将失去多年的克里米亚地区收回,并通过支持乌克兰东部顿涅斯克和卢甘斯克地区的独立武装,获得了决定乌克兰今后走向的发言权,而且也借以迟滞乌克兰入约、入盟进程。之后,尽管西方一再延续对俄制裁措施,但终归无法改变既成事实。
三是2015年,俄抓住美国在中东地区政策摇摆的失误,尤其是因急于同伊朗签署核协议,开罪沙特、以色列等盟国,以及反对恐怖组织斗争不力之机,以打击“伊斯兰国”为名,突然派兵进入叙利亚,实现一箭三雕:稳住岌岌可危的巴沙尔政权;强化俄在中东的军事存在;从美国手中夺取反恐主动权。从而改变二战后一直由美国主导的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态势。
对于普京这几招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美国既愤怒又无奈。特朗普就任总统后,本欲改善与俄关系,但遭到国内的强烈反对和掣肘,与此不无关系。美国欲“霸权永续”,而俄图谋重新振兴,双方之间的战略分歧难以化解,双边关系也就难有根本改善。但双方又都力避直接冲突,形成关系时紧时松的局面。这表明,东西方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美俄之间的“冷战”正以新的形式延续着。这将是世界格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2016英国公投脱欧、“局外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的又一次重大变动,上一次变动发生在东方集团,这一次发生在西方集团。
东西方本是“共存”的,在东方集团日渐式微的情况下,西方集团“共同面对外部威胁”这一重要粘合剂也随之失去作用。西方各国普遍将自身国家利益前置于同盟友的关系,使西方集团存在的基础发生动摇。特朗普提出的“美国优先”政策,招致盟国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引发美欧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张。美欧等西方国家之间尽管仍有共同的价值观、“民主政体”,但共同安全威胁的消失和力量对比的改变,导致越来越多的政策矛盾和利益冲突出现。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战略目标相左。美国自恃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拥有包括盟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综合实力,企图长期独霸世界。上世纪90年代初,美苏冷战结束后,老布什总统制订了美国“要全力阻止世界上再出现前苏联那样的、对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构成挑战或威胁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全球战略。其后历届总统,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一直沿袭至今,特朗普也概莫能外。只不过他实施这一战略的方式方法与其前任有所不同而已。欧洲盟国通过推进一体化和两德统一,实力大增,在世纪之交经济总量已赶上美国。其谋求的战略目标是能够同美国“平起平坐”,改变“美主欧从”的态势。尽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欧洲债务危机以及目前困扰欧洲的难民潮和接连不断的恐袭事件,但欧洲国家未改初衷,对特朗普刚上台时贬低欧盟的言论进行坚决反击,甚至声言要美国不要干预欧洲国家内部事务。美欧双方追求的战略目标不一致,导致双方之间的矛盾愈益突出。
二是政策取向不一。美欧双方都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但双方由于国情和在世界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在对外政策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简单地说,美国基于“美国例外论”,坚持“单边主义”行为方式;而欧洲国家主张所谓的“有效多边主义”。特朗普执政后,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色彩更为浓厚。他刚上台就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修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力挺英国脱欧、唱衰欧洲一体化等一系列举措,招致欧盟的极大不满和强烈批评。双方对外政策取向不一致的问题更加突出。
三是利益冲突尖锐。美欧同属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属于同一层次。它们既是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又是最大的竞争对手,经济全球化更进一步激化了双方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双方为保护本国利益,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甚至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民族利己主义手段。奥巴马总统时期,美国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机,利用利率、汇率等手段打压欧元,使欧盟至今饱受危机困扰。特朗普一上台,就将矛头指向德国,指责其操纵汇率,对美贸易巨额顺差,要其偿还。美欧关系陷入尴尬境地。现行国际秩序是由美欧等发达国家所主导的,为了维系既得利益,它们需要加强协调、合作,然而实际利益的纷争又使其难以步调一致。西方集团因内部矛盾和分歧使其凝聚力下降,趋于涣散。特朗普上台后,这一趋势越发明显。这将是世界格局变动中一个长时间内的现实。
三、一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正在改变南北力量差距悬殊的局面,构成世界格局深刻变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20-30年来,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经济发展比较迅速,被誉为新兴经济体。它们使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发展速度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而且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39.7%上升到目前的超过50%。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经济增长率跻身世界前列,发展势头迅猛。据评估,按购买力均价计算,2017年,俄罗斯和中国、印度、巴西、印尼、墨西哥、土耳其6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将赶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7大工业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正是由于经济实力对比的改变,20国集团已取代7国集团,成为国际社会讨论重大经济问题的重要平台。这全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也必然会反映在政治层面。表现有二:一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地区性组织,如东盟、南盟、非盟、阿盟,南共市等,以及它们之间的跨区域性组织,如金砖国家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都积极活动,凸显出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强烈意识,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自主性;二是争取改变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要求更加强烈,并致力于推动建立基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遵守主权国家平等、不干涉别国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国际新秩序。两种不同国际秩序之争,正成为关乎未来国际形势演变的一大焦点。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大国同样是有兴必有衰,不会永恒不变。美国不可能“霸权永续”,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在世界上永远处于领先地位。尽管变化过程会是漫长的、曲折的,但是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