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盼盼
人才培养模式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
◆王盼盼
伴随社会对于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压力日趋增大,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需要大量的经济管理人才,缓解社会对于高素质、高水平的经济管理应用人才的需求,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综合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进行探究,分析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结构设置、教学模式应用、制度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创新等多方面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为促进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经济管理专业;创新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开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引导,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需要确定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类型以及等级等问题,确定适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社会层次和工作领域,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工作能力。经济管理专业对于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要求相对较高,学生必须能够将教学内容向自身的应用能力进行转化,因而高校不仅需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基础教学活动,更需要以实践、实训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专业实践的教学重点,实现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教育[1]。
师资力量直接决定高校的教学质量,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具备丰富的专业教学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其能够将专业教学与社会经济紧密衔接,很多高校教师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社会实践经验却相对欠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也主要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学生难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实现促进自身职业发展的“学有所得”,因而高校应当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积极组织专业教师与社会的知名学者、企业家、公司领导等人员进行行业交流,重视高层次教学人才的培养和引入,革新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为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高校开展教学活动主要以课程教学体系为载体,践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创新。高校应用协调专业课程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教学比例设置,应用综合专业课程与就业导向型分科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依据个人发展方向捕捉到课程学习的侧重点。同时在其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训教学、创业实训、岗位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等内容,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
传统高校开展教学活动往往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其容易对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产生抵触情绪[2]。创新型人才培养还需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技术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过程转化为自主获取知识过程,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掘自身学习的难点和弱点,并进行侧重性的学习和提升。同时高校通过多种实践型课程的设置,能够为学生的专业时间提供更多的选择,拓展学生的社会发展视野,夯实专业学习基础,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高校教学与社会工作紧密衔接,构建多能力综合教学培养模式。
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是强化学生管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保证学生学习基础的关键所在。践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视高校的教育制度创新,通过导师培养制度、师徒人才培养制度、奖学金激励制度、产学研互动机制等体制的创新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将提升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为关注重点,应用教育制度为人才培养提供发展基础。
另外,高校还需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创新,高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创新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创新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理念,促进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专业学习,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结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社会应用型人才,社会发展建设需要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作为发展基础,高校践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具备创新发展观念、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面对社会的专业发展要求,高等教育需要深化创新人才培养,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动力。
[1]程莉.创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11):97.
[2]曹萍,张剑.经济管理类本科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1):319-320.
南昌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