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视野看中国政党政治实践的历史分期

2017-03-07 16:13:49陈钰业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政党变革历史

陈钰业

(甘肃省社会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从大历史视野看中国政党政治实践的历史分期

陈钰业

(甘肃省社会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从大历史视野来看,中国近代政党政治实践的历史就是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探索实践和发展成型的历史。在近代以来一百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政党思想理论制度全面内化为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和制度,在外来文化制度本土化过程中贯通儒释道、兼容中西马,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政党理论体系。其内在运行逻辑就是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坚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明成果相结合,在推陈出新中实现外来思想文化制度中国化与现代化。从中西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大格局中,以中国与西方比较、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视角,才能理清中国政党制度从实践探索到发展完善成型的历史脉络。

历史视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内在逻辑

要理清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从引进西方制度在中国实践探索,到发展形成以及逐步成熟定型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历史脉络,唯有将其放在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格局大变革的宏大历史背景上,以世界政治秩序深刻变化和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历史与现实为经纬,才能全景式把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从探索实践到发展完善再到成熟定型,形成中国模式政党制度这种独具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的内在逻辑。

一、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西方思想引进产生的深刻影响

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的根源,正是在于对一切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吸收,在自强不息的自我创造中推陈出新。一个严重受伤的民族之伟大,正在于不仅仅是展示伤口博取别人的同情,而是在于从血泊中站起来,带着未干的血迹,以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在重重困境中艰难寻求自身解放和独立的抗争。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是永远不会被征服的。带着伤痛与屈辱,怀着自强与复兴的复杂心情,中华民族全面开始向西方学习。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之下,从器物引进与仿制、技术引进与吸收开始,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全面开启吸收西方先进成果的历史,也因此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进程。

但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庞大而虚弱的清帝国战败,居于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六位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同属于东亚,曾经于1853年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日本,通过1868年“明治维新”在不到30年时间却后来居上,成为世界强国,加入西方殖民者殖民掠夺的行列,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残酷的现实,使觉醒的民众意识到,中西方差距核心不在器物上,而是在思想、文化、制度上。欲求变革,制度为先;制度之变,思想在先。张之洞劝学曰:“世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欲救民族于水火,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必先从思想、文化、制度变革入手。因此开始全面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从“中体西用”的中国中心主义,到“会通中外”的兼收并蓄,再到“维新变法”“立宪运动”的全盘西化,从器物的模仿、技术的引进,到现代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的移植,西方无政府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学术思潮,纷纷引入中国。宪政政治、政党制度作为中国学者所推崇的政治变革手段同样被引进到中国,在中国全面开始了议会道路与政党政治实践探索。就此拉开了中国政治现代化变革的历史。

西方殖民侵略打破了原有自然经济体系,间接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不可避免地引发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这些上层建筑的变革。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同时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政治变革的主要力量,在以后中国革命运动中成为主导力量和领导阶级。

在新思想传播与政党运动中,政治制度的变革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维新改良也好,君主立宪也好,资产阶级革命也罢,政党这种全新的西方宪政政治产物,成为改良派、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推崇的变革利器。各种政治势力纷纷效仿西方组建政党,希望以政党活动为手段,通过议会道路实现其政治主张。多党制、议会制、内阁制这些纯西方的产物,在中国以前所未有的热烈和激情,全面开始实践和探索。因此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之门,开始了中国现代政党政治实践探索之路。自此,数千年来因循沿袭的历史逻辑发生根本性改变,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产生的变革更为深刻,影响更为深远。“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

二、大历史视野下中国政党政治实践探索的历史分期

自16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大变革引发东西方深刻交流交锋与冲突,是有人类以来地球上发生的第一次最为深刻的变革,大大加深了人类社会不同地域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这种深刻变革拉开了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差距,也引发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深刻社会变革。在这“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国引进和借助西方先进政治思想、理论制度,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艰苦实践探索变革的100多年。可以说,20世纪以来的100多年就是中国政党政治实践探索、发展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定型的100多年。

中国政党政治实践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西方政党制度引进与在中国全面进行实践探索阶段

以1894年孙中山领导组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为开端,中国政党政治的实践全面开启。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以政党作为核心组织号召发动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最终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实行2132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限制大总统权力,避免政治独裁和专制,以政党活动通过议会道路、多党竞争的手段,以达成政治制衡局面。议会制、多党制在中国全面进行实践。但是,军阀割据与政治复辟的枪声,打碎了孙中山以党建国的梦,也打碎了通过多党制、议会道路走向宪政民主的梦。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点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燎原之火。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党派合作的全面实践,为中国多党合作进行了第一次尝试。

1927年之后的中国政治沿着两条线发展:一条是以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买办商人利益的国民党为核心,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走上一党专制政治道路。另一条是以代表广大工农民众和诸多底层民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走上与国民党分庭抗礼、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夹在中间地带的诸多在野党和政治派别,以各自的政治主张为导向,为争取民主自由,探索国家前途命运而展开斗争和实践探索。1931年九一八事变惊醒了中国民众,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面临民族危亡的灾难,国共两党再次捐弃前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两党握手言和再次合作,开始多党合作的第二次实践。期间,民主党派游离于国共两党对峙的夹缝地带,得到较快发展,以中间道路和中间立场展示出其独特的政治影响力。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共各自手握重兵,民主党派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居中斡旋。民心思定,人心思安。共产党和民主进步力量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达成和平建国之目的。经过43天艰苦的“重庆谈判”,各方政治力量在斗争与妥协中最终达成《双十协定》,商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以建立各方力量共同的联合政府。1946年1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召开,国民党、共产党、民盟、青年党、社会贤达五方代表达成《协商建国纲领》,通过了一系列协议。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实践。但是,历史在1946年6月发生全面转向,国民党不执行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国共两党再次爆发战争。直到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与各民主党派、各政治团体、各民族,通过政治协商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最终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为中国的政党制度。至此,这一制度初步确立。

民国尽管只有38年的历史,但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久远和深刻的,一千年后再回过头来看,也许会看得更清楚。中国历史上有三个统一的短命政权,都处在历史发展和转折的关键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存在十五年而灭亡,但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修建万里长城,实行郡县制,奠定中国基本版图,其基本格局今天还在。长城更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隋朝统一中国历38年而亡,但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与融合,为盛唐气象做了全面奠基,更像是大唐盛世的预演和前奏。首创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1300年,虽然清政府于1905年废除,但是,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中国,甚至可以说是西方文官制度源头。修建大运河,南北漕运通达,南粮北运,南北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今天,依然发挥着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唐朝诗人皮日休有诗盛赞:“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万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禹王与之不较多”。

中华民国尽管只有38年,但是却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走向近、现代的重要转折阶段,中国现代社会的一切制度都在这一时期进行试验、探索并初步确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外交、贸易、财政、金融、货币、税收等等制度,无不是在这一时期渐成雏形。因此,要研究中国现行的政党制度,不能将历史割断加以研究,而应当放在历史大格局中,以中国与西方比较、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视角,才能清晰地理清中国政党制度从实践探索到发展完善成型的历史脉络。

可以说,民国38年的历史,就是中国现代各种制度全面实践探索的历史,是中国由传统封建社会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也是西方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在中国实践并逐步中国化的历史。这一时期,议会制、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多党合作制在中国进行了全面实验和探索,为后来新中国道路选择、政治制度确立,进行了全面的实践探索和政治准备,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确立和运行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

(二)第二阶段:中国政党制度确立与发展磨合、曲折中的探索阶段

在20世纪上半世纪全面实践探索的基础上,20世纪后半世纪的前半期(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确立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中国政党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之下,各民主党派和政治团体合力推进,得到初步发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载入宪法,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的各项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确立。自1957年开始,由于领导人主观意志随意性变化导致中国的政治生活逐渐紊乱,甚至陷入混乱无序,法律制度与规范程序为领导人个人意志和主观随意所代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新生的政治制度也在政治运动中磨合与艰难发展。

“从50年代后期开始,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逐渐不正常,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现象滋长起来,削弱以至破坏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经过1959年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更是受到严重损害。国家的法制建设同样遇到很大挫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检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制约原则逐渐遭到质疑和批判,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逐渐被削弱,种种历史原因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法律不完备,法制不健全,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1]中央和不少地方、单位的一些领导人的权力过分集中。在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情况下,探索和建设的进程能否避免和纠正重大的失误,除了复杂的客观原因外,实际上取决于领导人自身的状况。“当领导人的认识和决策符合客观实际时,探索和建设的进程就比较顺利;当领导人的认识和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时,而党却不能及时防止和发现这样的重大失误,即使发现了也难以及时纠正,这样,探索和建设的进程就难以避免发生曲折了。总结十年建设的经验教训,归根到底,是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个根本问题上发生了偏差。”[2]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3]。

在对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探索过程中,经历曲折是难免的。中国的政党制度也同样经历了艰难磨合与曲折探索的全过程。从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随着领导人主观意志的变化,政治生活变化无常。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搅起的狂热政治波澜,冲击着脆弱的民主政治的基础。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一切正常的制度机制都被砸烂,机构停止运行,党派活动被迫停止,领导人被揪斗,全国范围都陷入政治动乱之中。一切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磨难与考验。经过建国初期初步确立、发展,到政治运动中的政治磨合与挫折中的探索,在走过一段艰难的岔路之后,拨乱反正,政治最终回归正道。通过建国初期近30年不断试错、犯错和纠错,终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全面发展和完善的康庄大道。经历盲目的政治狂热与政治磨难之后,认识逐步回归理性、客观与科学。在一次次的政治运动升沉无定的折腾之后,身心疲惫的人民终于认识到了制度、法律的重要性。

(三)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完善并逐步成熟定型阶段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持续10年政治混乱,经过两年多拨乱反正的政治纠错与政治恢复,被砸碎的各项政治制度重新建立和完善,政治逐步回归秩序、法制约束的正道。随着政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各政党机关重新建立,政治活动也逐步恢复正常。冤假错案得以纠正,党派领导人得到安置,政治待遇得到恢复,政治参与逐步有序化和常态化。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政治运动频繁的时代画上句号,同时开启了新的时代。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时代战略制高点上,对所处的时局做出清醒理性判断,用世界眼光反观自身发展,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虽然从经济领域改革首先开始,但是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可以说是数千年未有的变革。

在政治领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生活正常化和制度化为根本取向。中国政党制度逐步走向制度化、宪法化,执政党与民主党派、党外人士之间的协商合作不再是领导人的个人自觉,而是成为法律和制度设计的规制,完全走上正轨。伴随政治民主化进一步加快,自下而上的选举民主与自上而下的协商民主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的民主形式,经过几十年实践的协商民主成为中国独有的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定型,形成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以破除国家治理中的各种不符合时代发展和现实国情的障碍;全面从严治党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应对执政党面临各种风险、考验和挑战。党纪与国法共同织成严密的法治网络,使中国政党制度进一步制度化和宪法化,国家治理有了明确的思想和理念指导,有了可以依赖的、摆脱个人主观意志随意左右的良好法律体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再是寄托于一个或几个开明领袖人物,而是寄托于完备的法律和制度,国家前途和命运因此有了更可以期待的、确定的未来。正如邓小平所说:“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多党制,也不同于两党制,更不同于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而是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在合作与协商。这一制度与中国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相符合,与中国多元一统的传统历史国情相一致,也与中国单一制多民族国家体制相一致,与中国政治高度统一、民族深度融合的政治情感相一致,成功解决了地域板块差异与一体、权力分配与制衡、政治分权与政权统一、中央统一与地方分治相统一的问题,很好地解决了中国的国家治理中多元主体与一元政治冲突的问题。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创新与贡献,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演进中进行有益的探索,为人类政治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样式。

四、结语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演变成熟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规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也是如此。有鉴于此,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叙事放大至近500年来世界格局变革的大背景上,更能清晰地理解世界格局大变革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中国发展演变与制度选择的必然逻辑,证明了中国政党制度从引进西方政治思想、政党制度到成功实现中国化,最终形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再到发展成熟定型的内在逻辑。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继佛教传入中国并成功实现中国化之后,外来文化中国化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20世纪后期,现代科学技术将地球日益变成地球村的时候,世界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再次全面进入全球化时代。历经500年衰落之后再次崛起,并以世界瞩目和震惊的速度全面迈向世界第一大国。世界第一超级大党正在领导着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全面到来之际,以全球战略谋划未来发展新格局。全面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等全新的理念,正在重新塑造世界治理秩序,中国与新兴经济体正在一起书写新的世界规则。一条正确的道路为根本,一套正确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为保障,一个坚强的政党作为核心,领导着中国13亿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梦,也在为500年来人类社会主义事业进行新的全面探索和实践。

历史和现实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拥有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有勇气、有胸怀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引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要不再犯颠覆性的错误,繁荣稳定的中国必将走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前列,重新找回人类文明引领者的位置。

经过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外来文化、思想、理论的实践者、探索者,而应当成为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发源地。唯有创新思想理论,才能引领世界。中华民族唯有实现文化的全面复兴,才能有真正的民族复兴。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如果不了解历史,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走到今天;如果不能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站在时代制高点上审视现实,我们就无法确定未来的走向,就必然会陷入困惑和迷茫。500年足以让我们看清历史发展脉络,重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解析历史走向的内在必然性,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我们以500年人类社会深刻变革与重组的历史,来解读中国的制度选择与未来走向,以500年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一个民族确定明确的方向和未来。

[1][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747.

[3][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责任编辑:朱小宝)

10.3969/j.issn.1009-2293.2017.03.006

D665

A

1009-2293(2017)03-0022-05

陈钰业,甘肃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政党变革历史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布达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变革开始了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声屏世界(2015年5期)2015-02-28 15:19:47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