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芹, 刘 芙,郝磊哲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6)
高校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
张树芹, 刘 芙,郝磊哲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6)
如何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一个有效途径。要建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编织课外人文素质自学网络,建立校园隐形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实践活动。
高校教育;传统文化;意义;途径
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入学时整体人文素质较低,学校在办学理念上又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足,造成现在一些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高职”不“高质”的现象。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有效途径之一。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它引导、鼓励人们追求真、善、美,重视对人生、道德、心灵、社会的探索,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史中积累沉淀而创造的文化,是民族的魂魄,是联系全国人民的精神纽带,也是国家生生不息、发展强大的动力。它博大精深,范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民俗、道德等众多人文领域,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很多场合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出重要指示,如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2]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说,“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讲话,为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指明了方向。
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通过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此,国家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政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七条中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计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到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从而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些法律政策的出台,为我们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文学、哲学、历史、艺术、道德、宗教等众多领域,是拓宽高校大学生文化视野的重要渠道。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可以令学生增长人文知识,开阔文化视野,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为提升人文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教育本质上是人的文化化人的过程,高校也不例外。“文化即人化”, 所谓“人化”就是“人文化成”, 就是依“人”的价值,向“人”的理想美化、完善化的历史过程。[4]所以高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具有专业技术,更应该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使之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当今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比较,具有层次较低、修养不高、目标不明确、自我要求较低、意志不坚定、吃苦精神不强、社会认知度不够等缺点。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5]它凝聚了我们民族普遍认同并且广泛接受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例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荀子》中的“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阳明的“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思想智慧历久弥新,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重视对人的塑造和熏陶,希望培养出具有诚实、善良、正直、勤勉、上进等美好品德的人,正如《大学》中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期望每个人都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把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弘扬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理想信念、人格塑造诸方面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最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指导纲要》)指出,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提炼主要内容,开展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教育,通过这三个层面的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针对大学生而言,《指导纲要》指出要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增强他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学习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抗挫能力,了解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和艺术风格等。[6]
根据《指导纲要》的思想精神,再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特点和人文素质教育以立德树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主要功能,我们设计如下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一)建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
1.开设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必修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广泛,我们应该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积极向上,而且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一定帮助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了解。比如学习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伦理道德、宗教、文学、汉字、艺术、民俗等方面的基础而精华的理论知识,展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欲望,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开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儒家经典阅读必选课。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儒家思想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伦理道德精神的修炼,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儒家文化还提倡“仁爱”、“诚信”、“中庸”、“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今大学生修身、处世、爱国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儒家思想集中体现在儒家经典之中,因此我们要开设儒家经典阅读课。针对学生特点和学时限制,我们把《论语》作为必读书目,选学其中有关论述仁爱、礼仪、孝道、修身、处世、诚信、治学、交友等与学生思想生活接近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他儒家经典可以通过选修课学习或学生自学。
3.开设文、史、哲、艺选修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让学生广泛接触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夯实文化基础,提升人文素养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开设文、史、哲、艺等方面的各类选修课,如“《诗经》赏读”、“唐诗宋词鉴赏”、“《古文观止》选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鉴赏”、“中国古代史”、“中外历史名人评述”、“ 《大学》《中庸》赏读”、“《老子》《庄子》赏读”、“经典书画欣赏”、“中国古典名曲欣赏”、“中西建筑比较”、“传统节俗”、“汉字文化”,等等。
(二)编织课外人文素质自学网络,建立校园隐形课堂
人文素质教育的各类课程主要是课堂教学,但课堂时间有限,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编织一个全方位覆盖校园的人文素质自学网络,引导学生在课外自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人文素养内容。
1.阅读中华经典。经典书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品读经典,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审美气质和人生境界,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培养家国情怀,筑好精神家园。因此,教师或图书馆向学生推荐中华经典著作,规定学生每学期阅读数量,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定期举行阅读分享交流会和读书笔记展览,激励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2016年6月由中宣部支持指导、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委会研究决定将《尚书》《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墨子》《孟子》《孙子兵法》《庄子》《荀子》《史记》《黄帝内经》等12部书目列入2016年编纂计划,把这些经典编写成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晓畅,既有当代价值又传之久远的传统文化读本,这将对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传承经典十分有益。
2.利用网络资源,形成全天候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其一,推荐学生收看网络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包含“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国际名校公开课”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人文课程,学生通过网络就能听到国内外名校名师的授课,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素养。其二,利用微信、 微博、QQ、贴吧等新媒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方式向学生推送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资讯和文章,还可以与学生互动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而不是沉湎于手机游戏和网络剧。其三,建立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学校组织专职教师建立并维护本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实时上传更新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讯息,并建立一个中华传统文化资料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
3.借助学校广播站、宣传栏、展示牌、雕塑、标语、黑板报、宿舍文化展示等多种形式。形成合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创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学们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自身素养和气质于无形中逐步提升。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实践活动
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以隐性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效果。
1.成立各类文化社团,举行多样的社团活动和比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比如成立文学社、书法社、茶艺社、 汉服社、戏曲社等文化社团,举行征文比赛、辩论赛、书法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读书交流会、文化艺术节、传统戏曲进校园等等活动,通过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存在于历史、书本上的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鲜活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学习、了解、熟悉、热爱、践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素养能不提高吗?传统文化能不发扬光大吗?
2.举办系列人文讲座和报告。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来学校进行人文讲座和报告,不仅可以向学生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把最前沿、最有影响的理论观念传播给学生,从而有助于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创新思维,提高素养。
3.开展形式多样活泼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民俗馆,寻访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家乡的民俗文化,记录故乡的方言,探访本省老屋古刹,拜访民间艺人和当地名人,等等。通过这种校外实践活动,学生真实、鲜活、深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对他们正确认识、主动传承、变革创新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必将大有益处。
总之,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国家日新月异、企业不断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刻不容缓且意义深远,而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希望高职院校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1]孙占元.江泽民的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思想论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2(6).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03-03,01版.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02-26,01版.
[4]孙美堂,杜中臣.文化即“人化”:文化概念的一种诠释及其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
[5]高文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2013-07-22,07版.
[6]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3月26日 教社科[2014]3号
责任编辑:袁树平
2017—04—25
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6年度基金项目(SZ16065)
张树芹(1973-),女,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G641
A
1009-6981(2017)03-00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