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奴役”道路上的中国“房奴”现象生成与反思
——以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为视角

2017-03-07 14:45:22李建华艾丽娟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房奴马尔库塞单向

李建华,艾丽娟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文史研究

资本“奴役”道路上的中国“房奴”现象生成与反思
——以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为视角

李建华1,艾丽娟2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当前中国社会中的“房奴”现象非常严重,从而导致人的生活方式的不断异化:人们只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只注重消费的满足,忽视生产劳动带给人的幸福感。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使“虚假需求”掩盖了“真实需求”,使人成为缺乏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单向度的人”。但是,资本才是造成“单向度的人”和“房奴”现象的根源,而消除这一现象的根本途径在于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房奴;单向度的人;虚假需求;技术理性;资本;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科技发展也造成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异化了的生活方式的出现和盛行,其中“房奴”现象甚嚣尘上。这些异化了的生活方式在很多方面已经阻碍了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迫使我们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反思。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哲学家马尔库塞以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为蓝本,结合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单向度”理论,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工业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并认为技术理性使“虚假需求”掩盖了“真实需求”,导致人成为缺乏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单向度的人”。近年来,这一理论也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从各个视角对“单向度的人”和“房奴”这一异化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为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住房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鉴此,本文通过对“虚假需求”“技术理性”和“资本”三者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房奴”现象乃至“单向度的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而不是技术理性,并指出消除“房奴”现象的实现途径,旨在唤醒现代人对自己异化生活方式的思考。

一、“房奴”现象与“单向度的人”

2006年,“房奴”一词开始在网络上流行。“房奴”,字面意思就是“房子的奴隶”,具体是指“购买住房后承受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的消费者”[1]。按照国际上通行的看法,房贷月供如果超过个人月收入的1/3(警戒线),将会出现较高的还贷风险,并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当前我国的现状更严峻,月供占家庭月收入一半以上的家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房奴”。据新浪网2015年10月8日关于《2014年大学生生活形态和消费调查》结果显示,“90后”中,29.6%的人会选择在毕业5年内买房,84%的人表示买房是迟早的事,而65.9%的人认为“无房不婚”。由此可见,作为新生代的“90后”,在买房这一问题上与“80后”,甚至“70后”的观点并无二致:他们最终都“自觉地”陷入了“购房圈”,成为“房奴”中的一员。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购房者而言,高额的房贷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消费水平,不仅降低了生活的质量,甚至给人一种奴役般的压迫感,在他们生命黄金时期的几十年里,长期承受着经济压力、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随着谈婚论嫁年龄的到来,大多数年轻人都将面临“先买房还是先结婚”“嫁给房子还是嫁给爱情”的纠结中,最终被“无房不婚、无房不嫁”的大众观念所俘虏。当然,从客观层面上讲,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年轻人刚步入社会就必须面对租房、买房、供房和事业发展等诸多问题。他们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向往,都会随着房价的攀升而丧失激情。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一般群体的收入远远跟不上这样的涨势,导致许多人买不起房子。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抵押贷款的方式购房,几十年里为还贷而努力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房奴”。

加入“房奴”大军后的生活会是这样一种状态:一方面,为了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不得不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不得不省吃俭用,努力工作,挣钱还贷款,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理想和乐趣,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单一化;另一方面,购房后虽然摆脱了居无定所的困境,但不断高涨的房价,让他们在成为房子主人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开始过着精打细算的生活,不敢轻易换工作,时时担心失业、生病,甚至拒绝一切娱乐活动,不敢过多消费,没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享受生活的乐趣,更不必说体验工作带给人的幸福感,因为他们的梦想和生活都被房子绑架了,为房子而活。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年轻人之所以被“房”所奴役,是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首先,从外在因素来看,房地产开发商利用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带来的成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中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刺激年轻人的购房欲望。例如:在房产的销售中,开发商为了尽快卖掉手中的房子,往往会散发五花八门的虚假广告,并用各种诱人的词语和价格刺激着买房者的购买欲望;开发商为了达到宣传和促销的目的,会找一些“房托”抢房,制造房子热卖的假象。由于房子是商品,只能解决居住的基本需求,自身功能局限性较大,无法满足人的多向度发展的真正需要。换言之,住房只是大众传播媒介灌输并刺激人们产生的一种“虚假需求”意识。这种虚假的需求意识会使人为眼前的物质需要而付出,并由此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不再追求自由和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其次,从主观层面上看,除了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和盲目攀比的心理作祟外,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人对“房奴”这种社会现象持认同和接受的态度,虽然高房价已经超出了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但是他们依然趋之若鹜地加入“房奴”和准“房奴”的大军。也就是说,他们明知“房奴”生活很艰苦却又心甘情愿被其奴役。从内因上讲,他们缺少的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应有的批判性思维向度,也即他们只是在用“单向度的人”的思维方式思考现实问题。

“单向度的人”这一术语是由美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成员马尔库塞提出的。他在密切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和现代人生活困境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需求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以及海德格尔的人本主义理论,著成《单向度的人》一书。该书的中心论题是:“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2]218其中,“向度”也可译为“方面”和“维度”;所谓“单向度”,是指原本丰富多彩、多向度的东西被整合为仅有一个的单一向度;而“单向度的人”是特指一个失去了否定的、批判的、超越的和创造的维度,只剩下对现实持有肯定、认同和接受态度的人。他认为,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人应有至少两个“向度”。由于当代社会成功压制了人内心的否定的、批判的和超越的向度,所以,他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马尔库塞在坚持人本主义的前提下,提出的“单向度”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技术理性与消费主义借助大众传媒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现代社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作为灌输力量的传播媒介,有意识地为人们制造着“虚假需求”,使人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自己的主体性以及对社会控制的内在批判性向度,使人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导致人们都不再追求另一种生活方式和理想。换言之,“虚假需求”通过诱导人们沉溺于消费的快感来麻痹和奴役人的意识,最终使现代人沦为丧失个性自由和理想追求的“单向度的人”。由此看来,“房奴”现象就是“单向度的人”的一种典型表现。

马尔库塞认为:“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2]3技术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一种新型的控制形式,使社会变成“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二、“单向度的人”:“房奴”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

“房奴”现象的产生首先是源于“虚假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但幸福指数却没有增加。这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异化,背离了真实需要,产生的是“虚假需求”。“虚假需求”是指:“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现行的大多数需要,诸如休闲、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世和消费、爱人之所爱与恨人之所恨,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2]6这就是说,“虚假需求”是由外部社会制造的并强加给人们的非“真实需求”。而“真实需求”是指“人本身存在和发展所必须,只有那些无条件要求满足的需要,才是生命至关紧要的需要——在可达到的物质水平上的衣、食、住,对这些需求的满足,是实现包括粗俗需要和高尚需要在内的一切需要的先决条件”[2]6。“真实需求”源于人的本性的自由自主的需要,是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人发展的基础。

马尔库塞认为,工业社会是通过满足人的虚假需要压抑人的真实需要来维护自身利益的。这是因为“真实需求”阻碍了社会统治阶级为维护现存制度所推行的政策,因而会受到“虚假需求”的压制和代替。他认为,统治阶级操纵着人们的消费,为了使生产的商品得到消费,会通过大量的广告、网络等作为灌输力量的传播媒介制造虚假需求,唤起新的消费需要使人们去消费新的商品,并让人们相信这些商品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是他们自己的实际所需。一旦这种“虚假需求”被当作“真实需求”后,人们的需求就会与社会的需求一体化,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被消解了,人为物所役,陷入一生为奴的生存状态。由此可见,“虚假需求”也有极大的危害性,它不仅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而且引导人们按照广告来娱乐、消费。“公共运输和通讯工具,衣、食、住的各种商品,令人着迷的新闻娱乐产品,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固定的态度和习惯,以及使消费者比较愉快地与生产者、进而与社会整体相联结的思想和情绪上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产品起着思想灌输和操纵的作用,它们引起一种虚假的难以看出其谬误的意识。”[2]11中国社会中“房奴”现象的形成,恰好验证了他这一概述。

诚然,开发商通过向购房者强行推销商品和服务,利用各种广告和商业宣传催眠、规定和影响人们的态度和习惯的方式,就是利用产品的思想灌输力量来引导和操纵人们进行虚假消费。他们通过制造“虚假需求”的方式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并且使人们相信这些商品确实是可以满足他们生活需要的。购房者也在“虚假需求”意识引导下,丧失了自己的辨别、思考能力,无法明确自己的真实所需,一味地去追求“虚假需求”,并且自认为这些虚假需求就是他们自己的真实需要,使人产生一种虚假的意识——幸福感和满足感。如此,就把本来是虚假的物质需求变成貌似真实合理的理想追求。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人们似乎活在他们的商品之中;他们的灵魂困在他们的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之中。”[2]9也就是说,在一体化的社会中,人们把物当作自己的灵魂,变成了商品的奴隶,人被商品化了,需要借助消费来证明自身的存在,并在异化中不断地完成过度消费行为来满足自己虚假的需要,成为消费的机器。最终,人们成为缺乏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强调:“作为目的的生活本质上不同于作为手段的生活。”[2]16他认为物质需求(衣、食、住、行的各种商品)只是人的基本需要,在人的各种最初的欲求中,只是满足人们生存的手段,物质享受不是人类真正幸福的来源,人们应该摆脱物质的束缚,去追求更加高尚的精神自由。但是在现实社会里,人的需求变成了单纯的物质需求,需求异化了。消费者同商品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关系,不是商品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而是人为了使商品得到消费而存在,消费也发生了异化。消费主义盛行下的中国“房奴”现象就是由众多因素造成的消费异化“综合症”。原本消费首先应该是能够满足人的生活,生活的前提是要满足人的吃喝住行等各种生活手段,但是现实社会中消费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存在的一种生存手段,而且也是人们穷其一生追求的最终目的。诚如马克思所说:“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3]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并不是我们生活的真正目的,追求自身发展才是;房子作为基本需求,只是我们生活的手段,是我们为了更好地生活的工具。但是,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的多向度发展,制约着人的多向度发展的实现程度。

因此,当“虚假需求”压抑了“真实需求”,“生活手段”掩盖了“生活本身”时,就会出现人的需求与社会需求一体化的现象,人的主体意识被消解了,需要借助消费来证明自身的存在,消费由手段变成了目的,人由主体异化为客体,成为物的奴隶,丧失应有的反抗性、批判性的维度,剩下的只是“单向度的人”。正是这种对现实只持接受和认同的态度,直接导致了“房奴”现象的产生。

“虚假需求”的产生与“技术理性”有关。在马尔库塞看来,“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和操纵一起被熔接成一种新型的社会控制形式”[2]124,发达的工业社会作为总体是非理性的,它在满足个人需要的表象下隐藏着一种新的控制形式,而这种新的控制形式就是技术异化。科技变成了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它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他提出了一个观点鲜明的等式:“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扩展。”[2]导言2所以,他不仅把“单向度的人”归因于“技术理性”,而且把“虚假需求”看成是科技进步的直接后果。他认为技术决定一切,我们社会的突出之处是,在压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的双重基础上,利用技术而不是恐怖去压服那些离心的社会力量;技术不仅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结构,而且利用各种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新的控制人的形式,决定着人的需求和欲望。他说:“一切解放都有赖于对奴役状态的觉悟,而这种觉悟的出现却往往被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和满足所阻碍,这些需要和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个人自己的需要和满足。”[2]7-8他认为正是由于科学技术削弱了人们的批判性意识,人才无法理智地看待这种“虚假需求”;技术还将私人和公众之间、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立面转化成统一的局面,通过制造“虚假需求”成功地压抑了人的“真实需求”,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三、资本逻辑:“房奴”现象产生的深层根源

马尔库塞提出,技术进步是产生“虚假需求”现象的根源。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他在谈论科技本质和作用时,离开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差异而进行抽象研究,把科技本身的性质与科技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非理性的运用混淆在一起。他认为现阶段的社会劳动组织方式出现问题造成科学技术的异化,与技术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他把科技异化的根源归结为理性的工具化,并将科技直接当作一种意识形态。这导致他过度专注于技术的负面影响,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实际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开脱。他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源,离开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谈论科学技术的危害也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正像只要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就能加强对自然财富的利用一样,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4]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技术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手段,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对效率的追求恰好符合和能够满足资本要求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多的剩余价值产品的需要。因而,技术必然会作为资本的助手,成为资本家提高利润的武器。资本要想最大限度地获得剩余价值,就必须发展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并将科技成果用于生产过程中。技术异化成为资本增殖的必然选择。

所以,“虚假需求”的真正根源是资本而不是技术,技术本身是没有罪的,只是人在利用技术时造成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错位,进而导致技术异化。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它,不应该只是过度地关注和批判其消极影响,而忽视和否定其积极作用。应当承认,马尔库塞的思想虽有很多缺陷,但“单向度”理论对我们研究中国“房奴”问题仍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应该看到,由于众所周知的种种原因,我们的确需要一套房子,但这些理由并不能成为向“房奴”进军的借口。房子虽然很重要,但它只是人们的劳动产品,对于人来说它只是生存的基本需求。需求层次理论表明,越是基础性的需求,它对人的内在驱动性越是强烈。所以许多人会把房子看成是自己的根本需求,这种需求实际上也是“虚假需求”的一种表现。“虚假需求”一旦强加于人们之后,人们就会通过“虚假需求”的满足而感到幸福,开始丧失对现实问题的剖析和批判的能力,成为“单向度的人”。“房奴”明知高房价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深知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在驱使着自己,痛知是企业家或商人为了谋利进行虚假炒作、宣传,却仍义无反顾地加入“房奴”大军,从未思考过自己生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是一直生活在痛苦的还债泥潭中。“房奴”的这些心理、思想和行为特征,正是单向度中人们对“虚假需求”的苦苦追求所致。

高压力、高房贷情况下,也坚持要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甘愿成为真正的“房奴”,这是因为当商品(房子)被放到一个极高的位置,使人们对某些商品的渴望到了一种畸形的程度时便成了商品拜物教(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中国现在的拜物教的教主就是房子,它们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物,本应为人服务,却反过来奴役着人,这种奴役不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灵魂上的。在商品拜物教和高房价的影响下,人们丧失了应有的否定性、批判性和主体意识,只去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享受;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只注重消费的满足,忽视了劳动生产带给人的幸福感,最终导致人们成为商品的奴隶。商品拜物教只是拜物教的表现形式之一。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产品表现为商品形式、货币形式和资本形式,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根源。从商品拜物教到货币拜物教,然后到资本拜物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拜物教才走到了最高级的形式。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进一步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货币转化为资本之后,作为活劳动(人)的产物的资本却反过来统治活劳动,这是对整个资本统治下的异化世界的猛烈批判。他认为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本质上就是劳动由物化转变为异化,表现为劳动结果同劳动活动本身相对立,作为结果的劳动产品(房子)已经不再作为简单的产品,而是变成了资本,变成了统治人、奴役人的强大权力。由此可见,技术的本质是资本,劳动产品由商品形式,上升到货币形式,最终也都走向和归结为资本。资本的神秘特性也表现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其本质是物对人的统治和人对物的依附性。

因此,“房奴”现象、“单向度的人”及“虚假需求”的根源是资本,或者说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生产方式并不在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马克思曾认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5]。也就是说,资本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它只有不断地吸收活劳动才能快速运转,自身才能获得增殖,资本想要快速运转就要加快货币流通。资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会不断地激起人们的购房(商品)消费需要、购房消费欲望,把资本的需要变成个人的需要,使人们醉心于虚假需求,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中的货币流通,从而有利于资本的增长。但是,“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6]这就是说,只有当劳动力成为商品以后,货币才转化为资本。中国“房奴”就是劳动力(人)的商品化,这一活劳动是资本增殖自身的不竭动力。人们不假思索地追求有房有车、房又大又奢华的病态消费心理容易被商人利用。商人借助科学技术通过制造虚假房价上涨、住房紧缺等错误信息诱导人们去购房,进而有利于资本的流通。资本的流动又加快了人们的消费,资本通过消费把需求强加给人们,使人沦为资本的奴隶。资本的奴役不仅导致人的思维的单向度发展,而且也造成了当代中国的“房奴”现象越来越严重。

四、拒做“房奴”的实现路径

“房奴”现象是一种病态的生活方式,我们不是要求刚进入社会的或者已经努力多年的年轻人不买房,对于该不该买房以及是租房好还是买房好等问题不予展述,在此只是给那些买房能力不足、时机不成熟时仍不假思索地涌入购房大军的、对现实缺乏批判与反思的以及被“虚假需求”蒙蔽双眼无法看清生活真谛的年轻人以警示和启发,唤醒人们对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本文以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为研究视角,借助其“单向度”理论来批判、反思中国的“房奴”现象,并揭示他们产生的共同根源。其目的是通过对“虚假需求”“技术理性”和“资本”三者关系的深入研究,从方法论角度,就当代中国年轻人告别“高房贷”、拒做“房奴”以及构建新的生活方式的实现路径陈一管之见。

其一,打破单向度思维方式的羁绊。“房奴”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单向度的人”,是对社会现实只持一种肯定思维的人,是“单向度的人”的一种特殊表现。而造成这类人的原因在于: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期,在发展市场经济时,忽视了人们精神层次的发展,没有正确地处理人和物的关系问题。但是,“目前中国既不存在着西方社会意义上的人的依赖关系,也不存在着西方社会意义上的物的依赖关系,我们应该看到:在行政权力控制和支配下的中国市场经济及其发展中,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交杂在一起,故由此衍生出来的人的关系既不是简单的人的依赖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物的依赖关系。”[7]因此,正确处理人和物的关系问题是建设新的生活方式途径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需要做到:大力发展经济,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既要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等各领域的协调发展,避免人沦为工业文明的奴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知识的人才,也需要具有追求人生理想和自由、幸福、独立思维的人。尤其是在思维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人的辩证思维的双向发展。事实证明,单向度思维的人无法走出社会中的各种迷雾,只会造成一系列如“房奴”“车奴”“卡奴”“彩奴”……超越单向度思维,向双向度思维努力,是实现人生梦想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

其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住房消费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人们进行合理的购房消费。但是,在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并有着较大负面影响的今天,许多现代人不再相信勤劳可以致富,劳动可以带给人幸福感,人们更倾向于在资本市场上算计经营一夜致富,陶醉于消费至上、娱乐到死的生活方式。人们信奉的是“越多越好”的原则,对于房子人们痴迷于大和奢华。但人们并不幸福,这是因为基本的物质需求不是人类实现幸福的源泉。我们应该将人从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奢侈浪费的消费观念中解救出来,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中去发现幸福,重视精神层次的消费,走向健康合理的消费趋势。

如今,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国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能清楚地区分生活的目的与手段,人们将会沉浸于物质财富的追求与享受,忘记生产劳动本身的意义。这不仅会让中国社会陷入消费主义深渊,使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弊病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舞台上重演,最终也会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消费主体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的内容和形式。如果说中国的“房奴”其实质是消费异化,那么人们摆脱这种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把消费视为一种手段,将实现人生理想视为生活的最终目的,做理性的消费者。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规范大众传媒的行为,通过广告、新闻等传播媒介向人们宣传积极、健康的思想,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其三,超越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生产方式的束缚。马克思认为人的需求的满足应到自己能从事的活动中去寻找,也就是说生产活动决定着人需求的满足,而不是消费活动。莱易斯也强调过:“满足的可能性将主要是生产活动的组织功能,而不是像今天的社会那样主要是消费活动的功能。”[8]生产消费本身都不是目的,而仅仅是手段,消费活动是无法弥补其他生活领域中的缺陷的。生产劳动是自主性行为,不仅可以让人施展才能,而且可以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

现代社会的生产更多地是为了获得资本增殖而进行的,企业家为了使生产出来的商品得到消费,他会通过制造虚假需求方式来不断地激起人的消费欲望。资本的增殖、消费需求的满足并没有让人们感到幸福,这是因为生产的目的既不是资本也不是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是人的真实需求的满足。因此,我们要超越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生产方式的束缚,坚持以人为核心,创建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9]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合理地引导、利用和限制“资本逻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倾向和尽可能地减少资本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劳动岗位上都能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人能够在生产活动中实现自我,获得满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让购房者既能体验到自己工作带来的乐趣,也能摆脱“房奴”这一痛苦的枷锁。综上所述,我们相信在一种辩证思维、理性消费、以人为本的健康生产、生活方式下,一定能够为人们追求和实现人生理想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

[1]施继元,高汝熹,戴小平.房奴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5):126-132.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64.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8.

[7]叶险明.驾驭“资本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论[J].天津社会科学,2014(3):16-26.

[8]莱易斯.满足的极限[M].多伦多: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76:10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责任编辑:曹桂芝

B82

A

1009-3605(2017)03-0102-07

2017-04-06

1.李建华,男,湖南桃江人,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博士、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2.艾丽娟,女,湖北襄阳人,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伦理问题。

猜你喜欢
房奴马尔库塞单向
碳纤维/PPS热塑性单向预浸带进入市场
用“单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单向截止阀密封失效分析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HIG PRICE TO DIE
汉语世界(2016年4期)2016-09-07 07:44:55
High pRICE to die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新闻传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0
房奴是个伪问题背后的真问题
畅谈(2015年7期)2015-05-30 10:48:04
单向度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0
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