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双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青年发展需要增强“三感”
李忠双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当代青年不仅是《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受益者,更要成为践行者,通过努力更好成长、更好发展。青年要实现更好成长、更好发展需要增强历史感,即知事、明势、求是;需要增强责任感,即培养责任感、体现责任感、实现责任感;需要增强幸福感,即从历史感中理解幸福感、从被尊重中体会幸福感、从责任感中获得幸福感。
青年发展; 历史感; 责任感; 幸福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下制定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年的关心、对青年工作的重视。当代青年不但是规划的受益者,更要成为规划的践行者,通过努力更好成长、更好发展。青年要实现更好成长、更好发展需要增强“三感”,即历史感、责任感、幸福感。
青年增强历史感需要把握“事、势、是”,即知事、明势、求是。一是知事,即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青年增强历史感需要博览史书,不但了解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还要学习党史、国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青年学习党史、国史,了解党史、国史,研究党史、国史一方面能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旗帜鲜明地批评历史虚无主义奠定基础。一直以来,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历史观为幌子,罔顾基本史实,歪曲历史真相,将党的历史碎片化、片面化、丑陋化,对此,广大青年必须高度警觉、清醒认识、深刻揭露、彻底批判。彻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必须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切实增强历史感,做到知事。二是明势,即分析历史形势,明确社会走势。“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将是明天的历史。”如何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需要在知事的基础上明势,即博古通今、鉴古知今、古为今用。“过去与当下相通,因而理解历史成为可能;过去与当下相异,因而理解历史成为必要。”[2]明势一方面需要强调空间维度,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把历史事件放到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大局中去审视,才能科学理解历史事件,客观总结经验教训,更好汲取历史智慧;另一方面需要强调时间维度,把历史事件放在前后历史中去考量,用更长远的思维思考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深刻理解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 5000 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 170 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 90 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 60 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3]青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需要不拘泥于具体的历史事件,而应该透过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件看到发展趋势的根本意义所在。三是求是,即探求历史哲理,指导工作实践。时间流逝,人事不再,而认识到这些人类过往的经历并不因其流变不居而丧失了让人们记忆和探究的价值,乃是历史意识萌生和历史学出现的前提[2]。过去与现在的差别,不光是较易察觉到的物质条件方面的,还有不那么显眼然而完全可能相去更远的精神世界方面的[2]。经世致用、引古筹今是历史学最重要的功用。唯物史观要求历史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积极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过去与现在、各种历史现象之间既有相通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异相分的地方。青年增强历史感需要对这些异同高度敏感并辩证理解,通过比较研究和辩证思考,突出历史理性,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汲取“历史营养”,真正做到用党史来教育自己、启迪他人、鼓舞群众,用历史哲理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责任作为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求利他,需要实现个人利益同国家、社会利益相互协调、互相促进。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代青年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使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同心同向,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青年增强责任感有三个维度,一是培养责任感。青年要实现更好成长、更好发展,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责任感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承接历史、思考现实、面向未来,其中蕴含的历史、现实和理论逻辑,为当代青年树立理想提供了科学指南;中国梦坚持的中国道路、弘扬的中国精神、凝聚的中国力量,为培养青年责任感提供了丰富内容。培养青年的责任感需要用中国梦引领青年、激励青年、教育青年、感召青年,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二是体现责任感。马克思讲:“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广大青年要“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责任感作为一种精神,对于当代青年来说不抽象也不遥远。比如,作为青年农民,辛勤耕耘,收获优质粮食是责任感的体现;作为青年工人,精益求精,制造一流产品是责任感的体现;作为青年士兵,刻苦训练,保家卫国是责任感的体现;作为青年学子,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是责任感的体现;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创新,勇攀科技高峰是责任感的体现;作为青年干部兢兢业业,为民造福一方是责任感的体现。青年体现责任感需要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面对挫折再次奋起、面对挑战顶住压力,需要抢抓机遇筑辉煌、为国为民付忠诚。三是实现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广大青年是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青年历史责任的新定位和新要求。青年实现责任感需要加强学习,用广博的知识武装自己;善于思考,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本领,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为责任感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
青年增强幸福感一是需要从历史感中理解幸福感。“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比较,人们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相似点和相异点,才能正确地鉴别和区分世间的万事万物,把握各种事物的量和质的规定性,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时空特征。”[4]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人民不断遭受列强侵略的血泪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斗争史。从青年发出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呐喊,到青年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慨叹,既体现了青年的爱国热情、报国之志,也体现了青年的屈辱愤怒、无可奈何。当时青年生存境遇的恶劣程度可想而知,幸福对于他们来讲就是天方夜谭。当代青年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的伟大成就。当代青年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展才华,这种幸福感只有具有历史感并通过与历史进行比较才能深刻理解。二是从被尊重中体会幸福感。人类对幸福的追求既是一种客观要求,也是一种主观愿望,更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升华的实践过程。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又与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它既体现出个体的特殊性,又遵循普遍的客观规律,它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又受外部因素制约。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青年欲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责任感为前提。有了责任感青年才能不颓废、不犹豫、不彷徨,才有奋发有为的干劲,才能既获得自我尊重又获得他人尊重,才能体会到幸福感。三是从责任感中获得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青年都希望自己事业有成,得到社会的承认并从中获得幸福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亦指个体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境界。”青年要实现个人理想、抱负,达到自我实现境界,责任感是必备要素之一。因为自我实现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年有责任感是幸福的,有事做是幸福的。
[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27.
[2] 彭刚.历史理性与历史感[J].学术研究,2012(12):85-92.
[3]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4] 王续琨.比较科学学刍议[J].科学学研究,1989(12):20-22.
2017-07-30
吉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项课题(2017M1);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2017ZD196);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新英才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7B12);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重点课题(YXXH2017Z001)
李忠双(1976—),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