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2017-03-07 14:37:56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张 磊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文化自信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张 磊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文化是涵养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土壤,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文化困境,如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威胁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西方文化渗透限制了先进文化价值整合功能的发挥;传统文化发展的滞后阻碍了其价值培育功能的发挥等。为此,必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发掘利用其价值培育功能;正确应对西方文化挑战,学习他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经验;以文化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在文化自信中提升价值自信。

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困境

文化孕育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其核心在于它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深刻地阐述,并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164。因此,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实质

(一)何为文化自信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一般而言,广义上的文化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2]7,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3]663,如道德、宗教、哲学等。与文化不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生存方式、价值体系及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充分肯定。

一方面,对文化内容的自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实践的需要,创造出独具特色且内容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另一方面,彰显文化对现实的解析力。文化来自实践,也必然反作用于实践,文化自信的前提在于文化能否正确地解释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文化自信不等同于文化自大,不是对文化进行过度的解释,夸大文化的作用,而是通过运用文化来解释现实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彰显出文化的历史深度和现实解析力,从而展现文化的价值和吸引力。

此外,文化自信还包括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勇于争夺文化话语权。全球化虽然拉近了世界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距离,但是也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有碰撞就必然会有消亡,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对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在面对文化碰撞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对外来文化进行分析和阐释,牢牢掌握文化发展的话语权,防止丧失文化发展的独立性。与此同时,文化自信还包括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各种交流平台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对话,在交流、对话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162,从而加深相互了解,消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贬低和误解,以巩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文化自信的实质

文化自信实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一方面,文化自信反映并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发展理论、发展制度设计,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学习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正是挖掘和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创造的先进文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也为坚定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坚定文化自信,从根本而言就是坚定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自信、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然实现的信念。另一方面,其他一切自信以文化自信为前提。“文化是广大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5]52,蕴含着巨大的生产力。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文化在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逐渐被释放出来,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此,习近平指出,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民族精气神的凝聚。中华文化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离开了文化自信,其他一切自信都会丧失灵魂,成为无源之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正是建立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之上,因此,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从根本上坚定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

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困境

(一)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威胁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指导思想,否则就会迷失方向、丧失凝聚力。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价值观上的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日趋紧密的国家关系中,潜藏着日趋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在此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利用民主、自由、人权等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念,大肆散播“新自由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迷惑我国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企图从根本上颠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此外,随着改革逐渐步入深水期,我国开始进入到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和凸显期。在改革过程中长期积压的社会矛盾,如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等渐渐凸显出来,这也给了西方社会思潮传播的机会。在所谓的“普世价值”的掩盖下,一些西方思潮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他们充分利用部分群众对现实的不满,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诋毁和攻击。在这些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一部分群众的思想和价值观开始出现混乱,开始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及对社会主义的信心。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颠覆社会主义的企图一直存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伴随着社会思潮的交锋和对垒,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斗争将会愈演愈烈。这些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不仅不利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还直接威胁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

(二)西方文化渗透限制了先进文化价值整合功能的发挥

面对社会思潮多样化所导致的价值观的多元化,我们亟须发挥先进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是凝聚力量的源泉”[6]33。利用先进文化来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仅有利于吸收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合理内核,还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我国对外开放的机会,不断对我国进行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从而导致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纷纷涌入国内。这些腐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强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艰苦奋斗精神等有着尖锐的矛盾,不仅威胁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还限制了其价值整合功能的发挥。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及各种新兴的自媒体传播平台已迅速发展起来,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特点,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呈现出一种碎片化、零散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各种新兴自媒体平台渐渐取代传统的主流媒体成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及人民阅读习惯的变化,将互联网及各种自媒体传播平台作为主阵地,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企图瓦解我们的文化自信心。针对我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通过组织专门的网络写手及网络水军进行有针对性的、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报道,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不断鼓吹西方优越论,贬低我们的文化、攻击我们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出现混乱,开始丧失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这直接限制了先进文化价值整合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三)传统文化发展的滞后性阻碍了其价值培育功能的发挥

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创造并积淀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现实危机及发展滞后的倾向。在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逐利思想的影响下,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准则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特别是在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受冷遇。比如,在传统节日上出现了明显的中冷西热。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越来越受到冷落,而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中华传统文化所遭遇的现实危机,使得其所蕴含的价值培育功能难以发挥出来。

当前,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文化内容和传播手段的滞后性。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它的形成和发展集聚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成果。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同过去有着天壤之别。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部分传统文化渐渐显露出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容,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由于传播手段的滞后,在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过程中,主要采用的仍是灌输教育法,难以调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其二,传统文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开放式发展的要求。随着人们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特别是西方文化渗透和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使得传统的价值观不再成为人们唯一的文化选择。再加上传统文化所带有的封闭性,使得在同其他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无法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合理成分,从而导致自身文化地位的衰弱和发展的滞后。传统文化发展的滞后,使得其渐渐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其蕴含的价值培育功能也逐渐被掩盖。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发掘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培育功能

“文化是价值观的承载。”[7]197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要想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从根源上来讲,首先要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发掘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培育功能。一方面,要坚持扬弃的态度,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在认识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1]154的原则。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不一致,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坚持扬弃的态度,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才能挖掘和利用其蕴含的价值培育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实现知行合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1]163历史上,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化,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正意识、“民无信而不立”的诚信意识等价值观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公正、诚信等理念具有相通之处,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必须要积极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合,以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知行合一。

(二)正确应对西方文化挑战,学习他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经验

文化思维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态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树立正确的文化思维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当今世界的开放性,使得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依存交往更加明显、联系程度更加紧密。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虽然各个民族创造的文化各不相同,但是不论哪一种文化都蕴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生存理想。中西方之间在意识形态及历史环境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但是不可否认,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取代封建主义文化,具有很大的进步性。西方文化所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价值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文化的核心理念有相通之处,符合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要求。因此,正确应对西方文化挑战,以兼容并蓄的精神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经验。每一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由于部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较早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外来文化挑战、培育本国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以新加坡为例,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的指导下,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精髓及西方价值观培育经验的吸收,新加坡培育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建设本国的核心价值观。如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法国的“法国精神”、英国的“公民教育”等。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相对较短,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经验相对缺乏。因此,我们要正确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积极学习和借鉴他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经验,从而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文化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在文化自信中提升价值自信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一个缺少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长期存在”[8]353。文化的发展繁荣,能充分体现出其所蕴含的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先进性。为此,要积极推动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创造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是从具体来看,相较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在文化方面的创造力和创新性仍相对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向前发展。一方面,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布局、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将文化的发展同市场的需要结合起来,通过市场需要来不断刺激文化产业实现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文化传播理念。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各种自媒体传播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传播格局。在交流传播中提升文化的吸引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所体现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吸引力。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发展状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基础上,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同时,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类传播平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以榜样带动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从而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量。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5] 朱颖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 刘晓玲.文化软实力提升浅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7] 谢晓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017-07-28

张 磊(1990—),男,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编辑:王玮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