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雷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论思想是生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罗雷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劳动及人类生产活动之所以伟大并根本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能生产,主要是由于人类思想使然。思想是从属于“劳动者”的一个子要素,而劳动者又是从属于“生产劳动”的一个子要素,突破该体系的层级结构,“思想”作为一个要素而言是整个“生产活动”的核心要素。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活动显著的目的性由思想产生;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设计由思想主导;生产过程由思想指引控制;生产中各生产要素由思想组织支配。并且,思想的发展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终极目的。
思想;生产要素;核心
人们在谈及生产要素理论时往往想到那些被视为经典的论断,例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生产要素三元论”,即:“无论在什么社会,商品的价格归根结底都分解成为这三个部分(即劳动、资本和土地)”;或是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劳动、资本、土地、组织共同构成的“生产四要素说”。然而这些传统的经典论述却往往偏重于现象之描述,而对于其背后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缺乏足够讨论。
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从生产的角度考察,“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者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1]。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相关章节中揭示了只有劳动能够使价值增值,并详细论述了增值的实现过程,说明只有劳动才能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价值。但由于揭示剩余价值和资本剥削是《资本论》的主要任务和最伟大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并未专注和充分阐释劳动为何具有如此独特和伟大的作用。鉴于劳动在生产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必须对上述问题及劳动的相关规律不断深入研究。人类生产活动之所以伟大并根本区别于其它生物的本能生产,主要是由于人类思想使然,故此提出“思想是生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之假说。
思想是人类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思维活动及其结果,是人类为认识和改造世界而进行思考的产物。生产劳动在人类生产活动中之所以如此独特而不可替代,究其核心因素和根源乃“思想”使然。生产劳动是生产劳动者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行为,而思想在生产活动中体现为劳动者的思想——在这一生产活动体系中,就结构而言,思想虽是从属于“劳动者”的一个子要素,而劳动者又是从属于“生产劳动”的一个子要素,但若突破该体系的层级结构而从功能属性综合考察,应该说“思想”作为一个要素而言是整个“生产活动”的核心要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生产要素及劳动现象的本质及联系作出了深刻的揭示,“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对象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2],可以说人类生产活动乃劳动使然,劳动是生产活动的核心要素。然而,我们必须追问这些生产要素何以会被劳动组织、联系和控制起来,使生产活动按照人的意愿进行?应该认识到,劳动实质上是劳动者在其思想意识指引和控制下所进行的,对世界有目的的认识和改造行为。人类的思想意识把劳动者自身及其他各生产要素联系、组织起来并在其控制下进行生产活动。显然,思想是生产活动的核心要素,在整个生产活动中,其它要素是围绕思想,受思想支配和为思想服务的。
人类的生产活动[3]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的重要组成的部分,而人正是生产活动的核心。这里必须强调生产活动的“人类”这一主体,而不是任何非人类的自发的生产现象,例如动物筑巢(典型的如缝纫鸟织窝)或植物生长过程中对氧气的生产等等。我们在讨论人类的生产活动时必须与这些动植物的生理或本能性的、无自觉意识而又具有生产意蕴的活动加以区分。
(一)生产的目的性由思想而产生
人的生产活动具有显著的目的性,总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或者称为需求。人类根据其各种各样的需求生产出不同的具体产品,不同的产品用于满足人的不同需求。而人的需求是一种意愿,意愿本身是一种思维活动的产物,是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或思想的一部分。“人是实践的存在”[4],生产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则“首先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即人把自己的目的性要求变成现实的活动”[5]。正如马克思所言,“他不仅引起自然物的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他的目的。他知道他的目的,把它当作规律来规定他的行动的式样和方法,使他的意志从属于这个目的。”[6]可以说,人类生产的目的终究是为了以产品或生产过程来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的需求,而不是为了其他的任何目的。人类生产目的的思想意愿大致体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1.以产品来满足人的需求。首先,生产产品以直接满足自身或家庭需求。这种思想主导的生产活动,特点是产品的生产过程、工艺、工序及产品自身的复杂程度相对不高,能够由个人或少数家庭成员完成,产量较小,产品主要由个人或其家庭成员享用。其次,生产产品以间接满足人的需求。一是生产产品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求。即将产品用于与对方交换,用于交换的产品并未直接由自己或其家庭使用,而是由交换的对方,乃至多次交换的最终使用者使用,从而满足了完成交换活动后的最终使用者的需求。其生产者却通过交换到的物品,间接满足了自身的需求。二是生产产品间接满足人类需求。即将产品用于供其他动植物使用或用于改造环境,再以使用这些产品的动植物或所改造的环境来间接满足人的需要,例如生产牧草、禽畜饲料、环保设备等等。必须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产品作为商品被交换后,部分价值以剩余价值的形式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即产品的价值并未完全被用于直接或间接满足生产者的需求,而是部分地被用于满足资本家的需求。总之,生产产品的行为无论是出于直接还是间接满足人的需求的思想,“生产”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思想,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其“目的自觉性”,即始终自觉地围绕满足人的需求这一最终目的建构,这种自觉性是生产作为“思想”与其他生物的“本能”之根本区别。
2.以生产过程来满足人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人通过思考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获得一系列丰富的精神和情感的快乐和满足,一是在认识世界(含人类自身)和改造世界中获得创造、审美的乐趣以及由胜利、征服、付出和成就而获得的被社会接纳、认可、赞赏、尊崇的快乐和满足;二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促进了彼此认识和相互了解,并在由生产活动而进行的社会交往,沟通交流,协同配合,同甘共苦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已形成了对劳动和创造及由此而带来的审美情趣、快乐感和满足感的需求,这种需求正处于一种遗传性获得和获得性遗传的不断相互作用中,从而在人类种群中不断传袭和发展。
不难发现,无论以产品还是生产过程来满足人的需求,这种通过事先设计过的、有目的的、自觉的生产来获得满足的行为,本身就是人类伟大思想的体现,都是人类思想使然并由思想贯穿始终,它根本区别于动植物本能地生长和生命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思想驱使和控制下的行为。
(二)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设计由人类思想主导
人类生产活动中,一切产品从材质、样态和功能到数量、质量要求,都由人按其需要而设计。这些设计主要包括产品的功能作用;材质、样态;数量和质量;生产的流程工序,每道工序或环节的技术工艺;生产者所需具备的能力素养和人数、结构;甚至产品外观和颜色都是由人按其需要而设计的。简言之,人类生产活动中,产品是由人设计的;生产活动本身的组织实施是由人设计的,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什么样的生产场所,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什么样的劳动对象,以及如何获取并将各生产要素有序组织联系起来实现生产,一切都是由人设计。人类生产出的产品之所以呈现出它的样态,是因为人需要把它生产成这样。而能根据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产品生产,这本身就是人类思想的伟大之处,根本区别于其他生物出于本能的,不自觉地生产行为,例如蜜蜂酿造蜂蜜。
人类的生产与其他任何非人类主体的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在人类自觉的思想意识下进行的,它具有鲜明的目的自觉性,即人在进行生产活动进行之前,就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需求物或需求方向以及如何进行该项生产,产出什么产品以获得所期望的满足。不难发现,此时,目标产品(或称目标产品的像)在意识中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设计建构。对生产结果的观念先于生产活动而存在,而这种观念的具体化就是对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设计,这主要是人类思想的产物和体现,是由人类思想主导的。
(三)生产过程由思想指引控制
人类生产过程是按照人事先设计好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在人事先选择或建构的生产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即工艺和工序等。这些工艺和工序都必须在人的严密监督和控制之下实施,如果生产的技术方法或者设备的使用条件、设计、结构、精度、操作流程发生改变,又或者生产的环境条件、步骤、顺序、环节被改变,则产品必将发生相应改变。因此,只有在人的严格监督控制下,才能生产出预先设计好的产品,使之符合预期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所有生产要素都由人控制组织,整个生产活动都是由人主导的,即使是现代智能化机械化的工业生产,机器也是由人设计制造,并按人预设的功能和程序运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对机器进行完全的控制。而根据生产目的和内容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正是为了使产品所承载的人类思想得到更好实现和体现,而对生产过程本身的设计和控制正是人类思想的又一重要体现。人的有目的的自觉行为,是根据人的思想并在其指引下,由人的思维和意识所主导控制的。尽管在生产实践中,思想对生产过程的预设和指引可能会由于经验的不断积累、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新思维的迸发而不断作出修改、调整、完善和发展,然而这正是思想自身发展完善的体现。任何一个预期产品的生产行为和产出,无一不是在思想指引下,有意识地按照思想中事先设计建构的目标和步骤依序进行的。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即使将来越来越趋于自动化或完全交由机器来完成——究其本质仍然是人类按照自身意愿运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以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来为满足自身要求服务的过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处于感性与理性间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有着相应的价值评判并产生相应的意愿。然而价值只不过是太过于笼统的称呼。每个人对某一具体事物的价值评判均存在着从极巨大到极细微的差异,正如没有两个人的指纹或基因是完全相同的,虽不一定完整,但每个人都有其独自的价值体系。对于每一个事物,人总可以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将其部分或全部判断为较正面(含很正面)的、非正面非负面的或较负面(含很负面)的。这些价值判断在生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对产品的设计、生产技术方法、生产环境和流程的监督控制中,正是用这些价值判断标准为依据与思想观念中预设的生产方案进行比对,从而分析处理所收集到的生产信息,以决定在下一生产步骤中对生产活动进行或不进行调整以及进行怎样的调整,从而实现思想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但是,无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如何,随着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不断增强,他们正在不断加速地把世界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这个过程类似于基因、组织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三螺旋”模式。哈佛大学教授路翁亭(Richard Lewontin)使用三螺旋隐喻(metaphor)来表示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生物体不仅适应环境,而且选择、改变生存环境,这种能力是写入基因的,基因、生物体和环境的关系就像三条螺旋线缠绕为紧密结合体,互为因果关系。染色体按照自身基因的“意愿”把蛋白质组成他们“想要”的细胞进而形成组织和整个机体,而只要有足够的蛋白质,形成何种细胞、组织、机体正是由染色体决定的。在人类似生产活动中,发挥“染色体”作用的正是人类的思想,其“基因”和“基因链”正是“价值”和“价值体系”。那些被以任何形式(如器物、语言、制度乃至表情等)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成为不同层面的文化。而除去人类以外的自然力作用,“价值”就是使世界为其所以然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同时,被人在价值体系引导的行为下所改造的世界,作为人和人的思想所存在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人和人的价值体系。
而正是如此,人类通过“思想”这种强大的“染色体”使世界上的物质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按照其意愿、设计和目标等进行整合、重构。
(四)生产中各生产要素由思想组织支配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各生产要素的组织方法和组织形式构成了生产关系的主体。“人作为生产力的主体不是由他的重要性而加以确立的,而是在一定的具有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中加以确定的。”[7]人作为其他生产要素的组织者和支配者,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主体,对其他各要素的有机组织和整个生产活动及的运行同时兼具领导者和管理(设计谋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者和实施者的职能作用,是整个生产活动的主体,其他要素不过是生产活动的客体和对象。而构成人的思想的各要素,以及整合各要素的三种思想运行的基本思维模式始终贯穿于人类生产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它们支配着人的行为,并籍此对整个人类生产活动发挥着的核心和主导作用。
人的一切生产活动正如我们惯常提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应贯穿于一切实践活动中并以为统领,“人”这个“本”在人类生产活动中与其它因素亦是“‘万物’所从出而又复归于此”的关系,而作为核心的“人”这个“本”的核心就是“思想”。正如帕斯卡尔所言“好好思想是人的第一道德”。
马克思说:“动物的意识就是它的生命活动本身,而人则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是自己意识控制的对象。”一是人的生理活动和人的心理活动不但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二是人的意识和思维对生理感受有着自觉和体认;三是人能够通过知觉和意识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控制。人的思想以及由思想而创造的精神世界的存在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对生产活动的思考、设计谋划、要素整合、组织实施和控制以及产品的分配,都是由人对产品的需求意愿出发的。而人对产品带来的满足正是人对产品的生产意愿的初衷,这种满足绝不仅仅是生理的满足——如果是这样,那么人就和一般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人对产品带来的满足还包涵着丰富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所带来的满足感是源自生理感觉,却由人脑的表象、联想、想象、思维、思想等等精神活动而产生超越生理感觉的精神感受,形成一般生理满足所无法比拟的心理满足。然而人总是希望发展进步,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产品带来的生理体验和精神感受同时也会成为激发进一步需求和形成新的理想的基础和原动力,并被“编译”成数据存储下来。这时,对更好的、能带来更大满足感的产品的理想构思和生产意愿已然产生了。对产品带来满足的体验和感受要求的不断循环发展,推动了对新的理想产品的新构思和新的生产意愿,而这种意愿本身就是对新产品、新体验的认知和感受的追求。
人类就是在这样不断循环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不断地发展和改造着自己的思想,从而带来新的认知和精神体验。而人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始终追求的并非孤立的、完全不与人发生联系的物质产品本身,而恰恰是人使用物质产品给人带来的体验和感受,毫无疑问,这种体验和感受属于精神世界的范畴,而感受则更多地意味着思想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可见,人类的一切发展,最终都是为人类思想——人类与一般动物最本质的区别——的发展服务的。
综上所述,思想在人的整个生产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是组织凝聚、支配、整合、分配、协调和控制其他生产要素的核心要素。
[1][2][5]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4]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A].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7]林剑.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J].江海学刊,2005,(6).
(责任编辑:刘亮红)
A811
A
1009-2293(2017)01-0093-04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设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14YSKYC02)阶段性成果。
罗雷,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讲师,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DOI】10.3969/j.issn.1009-2293.2017.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