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金铎
(河北省傅圣文化促进会,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华文化】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灵魂
傅金铎
(河北省傅圣文化促进会,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彰显正能量的合力,这种合力的形成、发展与强化,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的强大生命力,而维系、支撑并激活这个强大生命力的“内核”正是和合文化。
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合文化;民族融合;中国梦
中华民族凝聚力,包括了民族整体对全体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各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聚拢力。所以说,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彰显正能量的合力。这种合力的形成、发展与强化,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其间虽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甚至几临倾覆厄运,但却能一次又一次地蹶而复振、衰而复兴、转危为安、巍然屹立,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生命力,而维系、支撑并激活这个强大生命力的“内核”正是和合文化。
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①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多元,是指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而今已消失了的诸民族的总称,今天则是指生活在中国版图内的56个民族以及散居于海外中华儿女的总称;一体,是指其有共通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同祖、同根、同文等,它比多元的层次更高。人们也把象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把中华民族称为“龙的传人”。在众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许多龙形饰物,虽图案不尽相同,但与各民族的图腾显然有内在联系。龙的众多特征,体现的是许多部落部族图腾崇拜的集合和发展,当然,它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内涵的有力佐证。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产生是与中华民族所处特定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的。中华大地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里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西北的高原和西南的高山连接,北方是草原、沙漠,南方是河流、平原,而东面自渤海之滨直到东南沿海,海岸线就有三万多公里。而与大陆架延伸相关联的东海、南海又是天然屏障。整个区域从南到北跨越了五个气候带,形成了东部的农业经济区和西部的草原游牧经济区。特定的地理环境,使中华民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就形成了自我中心意识、安土重迁意识、和衷共济意识和抵御外来骚扰压迫的防卫意识,这些意识的存在,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萌芽和初级表现形态。
历史上,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发展、姓氏文化的形成以及认祖同宗的的传统,为社会
个体的凝聚力聚合起到特殊的促进作用;而文字的发明、运用,语言的一致、统一,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缔造创造了条件,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共同文化生活中又前进了一步。
历史发展表明,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以一种观念形态(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是中华民族共同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从本质上说,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把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并确保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力量。它的巨大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生民族归属感。归属感一般起于地缘观念,而后又经过民族文化加以巩固。不同民族之间在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从而民族间能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发展中,形成很强的亲和力。二是产生民族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是基于渗透到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之中的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这些以和合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形成凝聚力的纽带,是凝聚民族成员的精神力量。这其中就包含了自强不息的价值取向、忧国忧民的群体意识和崇合贵和的民族情感。三是产生民族倾向性。民族倾向性是在归属感、认同感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吸引力和向心力,它激发民族创造力和独立进取精神,激励民族成员抵御外侮的斗志和勇气,体现出复兴本民族的历史价值,推动民族的昌盛和国家的振兴。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凝聚力更深层的含义,则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具体包括:生存保种力、发展创新力和独立自主力。”②
和合文化,其中“和”是一种继承与尊重,“合”是一种凝聚与合作。和合文化包容客观地承认“不同”这个基本要素,比如阴阳、天人、男女、父子、上下;也包含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合为一体这个要素,如阴阳和合、天人和一、五教和合、五行和合。“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换句话表述,“和合”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状态,是各民族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心理基础。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撑,而和合文化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中华民族凝聚力一词,可以拆分为“民族”、“中华民族”、“聚合”与“凝聚力”几个概念,而单独分析和解读其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离不开和合文化的影子。说到“中华民族”,首先涉及到“民族”这个历史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民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由许多因素相结合,是在内部具有很大稳定性的人类共同体。这“许多因素”就涉及到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民族意识、共同民族感情等。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其基本精神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其品格特质是“和为贵”和“与人为善”。正是这种“和谐”的传统文化,调节和规定了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的方向。
中华传统文化坚持万物一体、天人合一,追求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的协调和谐。古代哲人认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是天地的精华,应该与“天地合其德”,体现天地的德性和特点。人仿效“天”,就是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仿效“地”,就是要孕育万物,胸怀包容。总之,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能够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剂,厚德载物。也就是这种淳厚的德性,这种包容万物、不排除异己的兼容并蓄的精神,体现了“和合”思想的本质。而在此基础上伴生的思维方式则是一物两体、阴阳相济、生生不已,属于互补相济形态。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事物不可分割的联系,提倡“求同存异”式的共存共荣,在谦恭退让中求发展,成功地化解“异见”、“冲突”,在主客体的互动融合中追求真、善、美的内在统一,各种要素进入“和”的状态,从而实现“整合”、“聚合”,达到了“和合”的高境界。
从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中,可以提炼出中华民族凝聚力最基本的三个特点:一是其总体至善的状态,二是其内部完美的关系,三是其内部在维系总体关系的前提下,各自保持着原有的个性。这些特点完全被包括在“和合”文化精神的含义之中。中华民族这种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血缘基础上建立的同宗共祖观念,是以“和合”为内核,使整个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体的精神纽带和基础。由此,民族整体对各民族成员有了吸引力,各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产生向心力,而民族成员之间保持了亲和力。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是互动关系。作为一种合力结构,吸引力是基础,向心力、亲和力是重要补充,三者是互补联系方式;另一方面,这三种力又是互相推动的互动联系方式。于是,中华民族才有了强固的聚合性,有了推动民族大融合、大凝聚的内在动力。
由和合文化支撑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振兴中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是推动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所体现出的坚忍不拔的从道精神、超越功利的人文关怀、贵和尚中的和谐理念、守成创新的进化观念、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刚健自强的奋进精神以及崇尚节俭的生活态度等等,曾经熏陶了人们的心灵,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培育了传统的民族精神,反过来又厚植并强化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实保障。
以和合文化为内核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体现出三个功能。一是团结的功能——凝聚力就是团结力。特别是在民族危难的时候,亿万中华儿女团结力会愈大、愈坚强,足以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转危为安。这种团结力不仅激发着各族人民思乡念国之情,亦能使在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涵养下的聚合更自觉、更理性,从一种自发的、感性的状态升华到知与行、热爱与奉献的理想状态,从而确保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并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统一的功能——中华民族凝聚力永恒的主题就是实现和维护全民族的统一。中华民族的统一,不仅是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民族的要求,也是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要求。这是全民族的共同意志和一致行为,是维护和推进中华民族统一大业之必须,也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当然,民族内部存在多种不同的利益群体、阶层和阶级,分裂民族统一的社会势力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的功能可以使民族凝聚力发挥特殊的作用,协调民族内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以民族大义为重,消弭分歧,实现民族新的整合。三是支撑的功能——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支撑中华民族这栋大厦的栋梁,栋梁越强韧,大厦就会越稳固。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摧打、曲折磨难,但由于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支撑功能,才使得中华民族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始终巍然屹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同时又在振兴中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继续发挥独特的保障作用。
追求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大特质。对中华民族来说,崇尚国家统一,反对政权分立。统一并非一般的政治选择和一时的政治诉求,而是中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一种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价值观。香港、澳门能够成功回归祖国,展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光辉。实现“中国梦”的标志之一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主要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的实质在于“统”与“独”,其分水岭则在于要不要坚持“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聚”还是“分”。统一是大业,是大势,国家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有着共同的祖先、共同的血缘、共同的文化及共同的对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自豪感。这种国人的认同、民族的情感,是两岸走向统一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凝聚,是一种天然的、割不断的民族凝聚力。
2015年9月和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分别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及时任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会面。共同的文化心理和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两次会面时彼此对“一中”的表述上,不约而同地都分别引述了3300多年前《說命三篇》里的两句话,以“和合”理念和民族凝聚力的高度,积极探索了解决两岸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难题,形成了高瞻远瞩的共识。习近平主席引用“虑善以动,动惟厥时”③,强调只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两岸一定可以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进行平等协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马英九先生则引用“非知之艰,行之惟艰”④,表达在正视现实的前提下,以智慧、耐心与诚意务实来处理历史为两岸留下的错综复杂的世代课题。笔者以为,不同场合相互从不同角度引用共同的先祖经典,表明了整体趋同的思维方式以及聚同化异的文化心理,这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生不息的生动体现。
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厚植和合理念,是新时期民族凝聚力整合之必然,也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之必需。
注释:
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
②《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③《尚书·說命中》,意思是说,要考虑妥善之后再行动,要使行动符合时机和需求。
④《尚书·說命中》,意思是说,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责任编辑:袁树平
2016-10-14
傅金铎,男,世界傅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河北省傅圣文化促进会会长。
G122
A
1009-6981(2017)01-00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