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华,肖 艳,刘 刚
(平坝区人民医院,贵州 安顺 561100)
近些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高频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愈发广泛。高频超声的广泛使用为浅表囊性病变的检出和诊断提供了便利条件,它具有分辨率较高、简便、经济、可重复操作等临床特点,被临床广泛认可为诊断浅表囊性病变的首选方式。本研究将我院72浅表囊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其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有效对比,以此确定高频超声在浅表囊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现做出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浅表囊性病变患者72例,其中,男40例,女32例,患者年龄为5~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4±4.5岁。本组患者查体时最少可触及1处肿块,病变范围为7~55 mm。术后追踪,获得病理资料。
采用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进行诊断,高频探头频率为5~12mHz。检查对象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体位。先对患者进行二维超声检查,以此判定病变来源、形态,观察其大小、内部回声情况。其后,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病变内部与周围血液供应情况,分析其血流频率、获得相关数据并有效存储。追踪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并将其与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高频超声在诊断浅表囊性病变中的准确率,以此判定其临床价值。
采用SPSS 18.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0.05,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72例患者中,有表皮囊种、皮脂腺囊肿、腱鞘囊肿等良性病变71例,恶性病变1例。高频超声对浅表囊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8.61%。
近些年来,随着超声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浅表囊性病变的检出率逐年提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浅表囊性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较好。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囊性病变不仅可有效了解患者囊性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等情况,且可在最大限度上了解患者血管结构及其病变部位的血流供应情况,为进一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可重复操作的优势,临床意义重大。
良性病变的生长速度较慢,超声诊断结果显示,病变周围形态清晰、规则,部分可见较强回声薄膜,内部可出现强回声、低回声回声团。患者病变的长度与厚度比值大于2。恶性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超声诊断结果显示: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供应充分,经常与坏死、出血等同时存在,患者病变的长度与厚度比值小于1.5。
本研究中,高频超声在浅表囊性病变中的临床检出率为100%,与术后病理的符合度为98.61%,误诊1例。导致误诊的病例为化脓性炎性肿块。该病例的超声影像图显示,混合性的回声团,形态不均匀,肿块周边与内部的血流较为丰富,仅靠声像图无法有效鉴别肿块性质,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进行判断。高频超声在诊断浅表囊性病变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声像图表现存在前后交叉、重叠的情况,影响诊断的特异性。基于此,在鉴别浅表囊性病变的良恶性质上仍存在一定局限。另外,浅表囊性病变的病理类型较为复杂,且内部容易合并出血,极易影响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因此,采用高频超声诊断浅表囊性病变的时候,为了更好的鉴别病变的良恶性质,不仅应有效结合上述特点,且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体征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明确诊断。高频超声虽然无法对浅表囊性病变进行组织学分型,但在明确诊断、鉴别良恶性质上仍具有无法比拟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在诊断浅表囊性病变中具有重要价值,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较高,可作为首选诊断方式。
[1] 郭志洁,彭伟平.浅表组织肿块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2,21(1):39-41.
[2] 刘琳娜,徐辉雄,谢晓燕,吕明德.浅表软组织肿物高频超声诊断思路的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6):558-562.
[3] 李 叶.高频超声检查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8):935-937.
[4] 张惠影.高频超声对浅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