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琬,姜 媛(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心理学教研室,北京 100084)
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
王 琬,姜 媛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心理学教研室,北京 100084)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关于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运动干预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抑郁,并对抑郁产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分别从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三方面对运动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认为,不论采取何种运动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干预后,均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且中等运动强度、简单易学且动作缓慢的集体运动项目改善抑郁效果更好,运动干预的时间和强度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建议建立学生运动指导部门,对大学生的健身行为进行科学指导。旨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借鉴。
大学生;运动干预;抑郁;心理健康;运动项目;时间;强度;运动指导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尚未成熟,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压力大[1-2]、人际关系不协调、对大学生活不适应、感情生活不愉快、就业压力大、过度依赖手机互联网等移动设备[3],这些影响因素可能使大学生与抑郁不期而遇。有研究者曾对北京地区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33.6%大学生存在抑郁,其中轻度抑郁占25.2%,中度抑郁占7.9%,重度抑郁占0.5%[4]。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曾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抑郁,若得不到及时干预与治疗,不仅会影响日常学习与生活,损害社会功能,甚至可能导致自杀[5]。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通过运动干预能有效缓解大学生抑郁,并对抑郁的产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本文对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科学设置体育课程,倡导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1 传统疗法改善大学生抑郁的局限性
国内治疗抑郁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药物疗法、联合疗法、物理疗法[6]、心理疗法[7]。传统的疗法针对中、重度抑郁,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8]。此外,药物疗法的另一个缺点是低依从性,有一半的患者在服药第一个月就会停止使用处方药[8]。目前虽然各大高校都已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体系,但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和治疗仍有排斥心理,这也成为抑郁大学生寻求心理治疗的阻碍之一。基于以上因素,探讨新的方法,对于改善和治疗大学生抑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而运动干预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9-10]。
1.2 运动对身体、心理健康的改善作用
处在抑郁状态下的大学生往往对运动失去兴趣,肌肉力量和身体素质也随之下降[11],他们日常的行为和姿势也会发生改变,比如出现经常低头、含胸驼背[12]等问题。抑郁导致个体减少运动,运动的减少反而又加重抑郁状况[13],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运动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有规律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并且预防、减少和治疗许多慢性疾病[14]。相关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经常参加运动可改善肌肉、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提高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系统,使人精力旺盛,心情舒畅,同时可以促进多巴胺、5-羟色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善焦虑、抑郁[15]。此外,运动可产生一定水平的神经营养因子[16],加强突触间隙的活性,从而增加快乐和幸福感。总之,运动能对身体机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进而改善抑郁状况[17]。
国际医学学会研究表明,运动有助于缓解抑郁和焦虑,规律的运动可以改善情绪和预防抑郁发生[18]。运动不但产生情绪效益,也会产生其他心理效益。一些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提高个人自尊、生活质量、压力应对策略以及社会接触[19],运动还能够有效降低抑郁症患者的遗传性[20]。运动干预与传统疗法相比还具有花费少、更灵活和自由的特点[21]。总之,大部分学者认为运动干预各构成因素单独和交互作用对抑郁有改善的作用[22]。
2.1 运动项目与大学生抑郁的改善研究
运动干预采用的运动项目较多,如健身气功、太极拳等传统运动项目[23-24],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隔网对抗型项目,以及近些年新兴的瑜伽和定向越野等运动。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运动均能缓解大学生的抑郁[25-31]。有学者使用健美操对大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抑郁水平显著下降,对照组却没有显著的变化[32]。也有研究者对在校大学生进行32周的足球干预,结果发现实验后被试的抑郁水平也显著下降[33]。而大部分针对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都是使用单一的运动项目,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抑郁改善效果的差异不得而知。近期有学者采用不同隔网对抗的体育项目对抑郁大学生进行为期16周的运动干预,结果发现排球对大学生的抑郁改善效果最佳,其次是乒、羽、网双打练习[34]。
近年,国家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十分重视。2007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中指出,为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35],为使用运动来预防和改善大学生抑郁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条件。当前的体育课程内容均是传统运动项目,虽然可以增强体质,但对改善大学生的抑郁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传统运动项目更注重运动技能的学习,而不是精神的放松[36]。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体育运动能够转移个体的注意力,使其不再关注挫折和应激事件,从而有效地缓解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状况。此外,有研究表明集体项目较个体项目能更好地释放参与者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锻炼效益[37]。因此,学校可开展如瑜伽[38]、太极拳[39]等注重放松且动作简单易学的集体运动项目,帮助学生更好地预防和改善抑郁。
2.2 运动时间与大学生抑郁的改善研究
国内研究所使用的干预时间从2周到2年不等,其中干预期8—12周的居多。有国外学者曾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抑郁水平显著下降。在实验结束后,又对被试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实验组的抑郁水平虽略有上升,但仍显著低于基线水平[40]。可见,一定时间的运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抑郁,并且当运动结束后,依然对抑郁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也有学者使用多种运动项目对大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结束后,被试的抑郁平均水平显著下降[41]。
国内的一些研究得到和国外相似的结果,有学者曾对北京在校大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太极拳干预,结果显示运动组的抑郁水平较实验前显著下降,而对照组并没有显著变化[42]。总体而言,国内研究运动干预时间相对较短,在干预结束后也没有对被试进行长期的追踪调查。而国外有学者曾对老年抑郁患者进行为期52周的干预,实验后参与运动被试的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即使在一年后,这些干预对焦虑和抑郁症状仍然具积极的影响作用[43]。可见,长期的运动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抑郁,并且具有长期的效益。
国内外均有对被试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干预研究[41-42],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干预时间对改善抑郁并没有地域差异。由于每项研究所采用的运动项目、干预频次及测量量表的不同,研究者对被试的干预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有效地降低了被试的抑郁水平。此外,有研究发现经常锻炼的个体抑郁发病率比不锻炼的个体低30%[44]。
2.3 运动强度与大学生抑郁的改善研究
研究者所采用运动干预的频次为每周1—7次,每次干预的时间为25 min—2 h,其中大多数研究都使用中等强度的运动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各研究对中等强度运动量的定义有所不同。由于抑郁大学生的个体化和差异性,何种强度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的效果最好并没有定论[45]。大量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对轻度和中度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46]。使用运动干预改善抑郁,每次运动所达到的运动强度对干预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国外有研究表明,短期间歇式的有氧运动并达到最大心率的80%可以有效减少抑郁症状[47]。对于长期运动,有研究发现,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30 min,并且达到最大心率的70%—80%的有氧运动对改善抑郁的效果与抗抑郁药基本相同[48]。
现有的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中,大多数都采用中等强度的运动[49-53],用最大摄氧量或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来表示运动强度。有学者将中等强度的运动定义为个体最大摄氧量的55%—65%,或相当于最大心率的60%—79%[54]。而在运动的过程中,采集被试最大摄氧量数据较为麻烦。因此,研究者通常使用最大心率来代表运动强度,测量方法为在运动过程中随机抽取个别被试,取10次即时心率[55],或使用Polar表监测心率[44]。虽然这两种方法与最大摄氧量的测量方法相比较为简便,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 不足
大学阶段是形成良好体质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探讨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对以后大学生进行情绪调节以及预防抑郁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以往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第一,研究方法问题。如样本量过小,缺乏单盲或双盲设计,没有设置对照组[56]。第二,抑郁水平的确定。研究所使用测量量表各不相同[27-33],另外研究被试大都只是具有轻度抑郁或仅出现抑郁症状,运动干预是否对中重度抑郁的大学生具有效益不得而知。第三,调查时间的问题。研究大都只是短期一次性的调查[32-33,40-42],进行长期追踪调查的研究较少。
3.2 建议
3.2.1 运动项目选取方面的建议
大学生常接触的运动项目为传统体育项目。有研究表明,健美操、球类等传统运动项目侧重的是技能学习,较少关注精神放松[36]。太极拳、瑜伽等运动项目简单易学,并且在运动中配合呼吸,此类放松型运动项目是否比技能型运动对大学生抑郁的改善效果更好需要在未来研究中加以关注。此外,对集体和单人运动项目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的作用机制的差异进行研究,对不同运动项目对抑郁大学生的性别群体差异进行考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情绪效益进行研究,可以为将多元化的运动引入校园、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提供科学依据。
3.2.2 运动时间确定方面的建议
运动干预的时间跨度较大,大多为8—12周,有的甚至长达2年。干预的时间过长实施起来较为困难,若干预时间过短则可能达不到改善抑郁的效果。因此,未来的研究应注意考察最佳的干预时长。此外,各高校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他们养成运动习惯,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抑郁,也可以从源头上预防抑郁的产生。国内鲜有研究对大学生实施长期干预,虽然有国外研究发现,长达52周的运动干预可以对老年抑郁患者具有长期的积极作用[43],但长期运动干预是否对抑郁大学生有同样的效果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考虑。
3.2.3 运动强度设置方面的建议
虽然众多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但是现有研究对于中等强度运动的定义各有不同。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对运动强度的标准进行统一。有学者证实,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30 min,并且达到最大心率的70%—80%的有氧运动对抑郁症产生的效果与抗抑郁药的效果相同[48]。对抑郁大学生运动干预的最佳的运动强度的设置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3.2.4 建立学生运动指导部门
在我国高校中,除体育院校外,其他综合类高校的大学生往往缺乏专业科学的运动指导,错误、不合适的运动方式往往会导致各种运动损伤。有研究指出,普通高校体育运动损伤发生率高达30%—50%[57-58]。一旦发生运动损伤,不仅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甚至可能会加重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各高校应建立专业的运动指导部门,为广大学生正确安全的锻炼和运动提供保障服务。此外,有研究发现当个体采用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时,抑郁的改善情况更好[58]。应通过专业的指导,使大学生找到自己喜爱并且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从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抑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1] de Kloet E R, Joöls M, Holsboer F.Stress and the brain:from adaptation to disease[J].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2005,6(6):463-475.
[2] Lewis A J, Olsson C A.Early life stress and child temperament style as predictors of childhoo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findings from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ustralian children[J].Depression Research & Treatment,2011(3):296026.
[3] 陆敏仪.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7):102-103.
[4] 和红,罗月.北京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7):1261-1264+1299.
[5] Brønnumhansen H.Suicide among Dane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J].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2005,76(10):1457-1459.
[6] 张少丽,石少波.抑郁症治疗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2):156-160.
[7] 邹路琦.大学生抑郁症状干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大庆社会科学,2015(6):119-121.
[8] Gardner D M,Baldessarini R J,Waraich P. Modern anti-psychotic drugs:a critical overview[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05,172(13):1703-1711.
[9] Biddle S.Exercise and Depression[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2015,30(3):732-748.
[10] Silveira H, Moraes H, Oliveira N,et al.Physical exercise and clinically depressed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Neuropsychobiology,2013,67(2):61-68.
[11] Roshanaei-Moghaddam B,Katon W J,Russo J.The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depression on physical activity[J].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2009,31(4):306-315.
[12] Canales J Z, Cordás T A, Fiquer J T,et al.Posture and body image in individual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 controlled study[J].Revista Brasileira De Psiquiatria,2010,32(4):375-380.
[13] Azevedo Da Silva M, Singh-Manoux A, Brunner E J,et al.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the Whitehall II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2,27(7):537-546.
[14] Josefsson T, Lindwall M, Archer T.Physic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in depressive disorders: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2014,24(2):259-272.
[15] 于爱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5):69-70.
[16] Gustafsson G, Lira C M, Johansson J,et al.The acute response of plasma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s a result of exercise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Psychiatry Research,2009,169(3):244-248.
[17] Ho C W, Chan S C, Wong J S,et al.Effect of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on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Mild to Moderate Depression in Hong Kong[J].Rehabilitation Research & Practice,2014(117):627376.
[18] Babyak M, Blumenthal J A, Herman S,et al.Exercise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on:Maintenance of therapeutic benefit at 10 months[J].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0,62(5):633-638.
[19] Knapen J, Van de Vliet P, Van Coppenolle H,et al.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physical self-concept,global self-esteem,depression and anxiety following two different psychomotor therapy programs in nonpsychotic psychiatric inpatients[J].Psychother Psychosom,2005,74(6):353-361.
[20] Haslacher H, Michlmayr M, Batmyagmar D,et al.Physical Exercise Counteracts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Depression[J].Neuropsychobiology,2015,71(3):168-175.
[21] Anderson S T, Dorris M, Littles M,et al.Working Out the Woes: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xercise onDepression[J].Plastic Surgical Nursing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 Reconstructive Surgical Nurses,2015,35(4):155-161.
[22] 颜军,陈爱国,朱凤书.大学生心理压力运动干预的研究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31(5):90-93.
[23] Lee L Y, Lee D T, Woo J.Tai Chi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hinese nursing home residents[J].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2009,41(1):35-43.
[24] Wolf S L, Sattin R W, Kutner M,et al.Intense tai chi exercise training and fall occurrences in older,transitionally frail adults: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03,51(12):1693-1701.
[25] 曹厚文,曹玲,李松.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以理工科院校学生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4(7):89-93.
[26] 赵晓超.定向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实验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5(2):282-284+288.
[27] 叶盛,周云连,方洁,等. 户外自行车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36-37.
[28] 李阿特,孙福成.太极拳对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5):33-34.
[29] 吴宝忠.武术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术科学,2006,3(4):53-54.
[30] 单清华,魏冰,王振涛.瑜伽对大学生抑郁心理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140-141+153.
[31] 刘杨俊.易筋经与太极拳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3(6):49-51.
[32] 李唯.健身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的试验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3-96.
[33] 刘文波,李亮,张惠聪.球类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951-953.
[34] 王军,谢翔.不同隔网对抗体育项目对大学生焦虑抑郁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93-95.
[3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J].中国学校卫生,2007(6):481-483.
[36] Cai S.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A Content Integrated Approach in Coping with College Stud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J].Physical Educator,2000, 57(2): 69.
[37] 陈开梅,盛岗,董磊,等.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对自卑心理的干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3) :358-360.
[38] Louie L.The effectiveness of yoga for depression: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Issues Ment Health Nurs,2014,35(4):265-276.
[39] Wang F, Lee E K, Wu T,et al.The Effects of Tai Chi on Depression,Anxiety,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14,21(4):605-617.
[40] Nabkasorn C, Miyai N, Sootmongkol A,et al.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depression,neuroendocrine stress hormones and physiological fitness in adolescent female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J].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6,16(2):179-184.
[41] Nasstasia,Baker A,Halpin S A,et al.Exercising depression in young people:An exploration of symptom changes in response to exercise[J].Journal of Science & Medicine in Sport,2015(19):e55-e55.
[42] 苏勇.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3):17-18.
[43] Rawraer I,Msocsci J Y,Fam J,et al.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with art,music,Tai Chi and mindfulness for subsyndrom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older adults:A naturalistic study in Singapore[J].Asia-Pacific Psychiatry,2015,7(3):240-250.
[44] Elliot C A, Kennedy C, Morgan G,et al.Undergraduate 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A National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2012,36(2):230-241.
[45] Dalgas U, Stenager E, Sloth M,et al.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multiple sclerosis based on a meta-analysis and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5, 22(3):443-e34.
[46] Dunn A L, Trivedi M H, Kampert J B,et al.Exercise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Efficacy and dose response[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5,28(1):1-8.
[47] Rantanen T, Penninx B W, Masaki K,et al.Depressed mood and body mass index as predictors of muscle strength decline in old me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00,48(6):613-617.
[48] Rantanen T, Guralnik J M, Foley D,et al.Midlife hand grip strength as a predictor of old age disability[J].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9, 281(6):558-560.
[49] 余文斌.不同锻炼方式对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差异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386-1387.
[50] 李樑.不同身体锻炼情境对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10):107-111.
[51] 王建治,苏俊鹏,杨静,等.集体对抗性体育运动对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疗效的相关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21(8):58-60.
[52] 汪浩.跳绳锻炼对大学生情绪、睡眠健康的干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6):80-83.
[53] 陈元武,黄元汛.浅谈运动强度的分类和表示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1997(3):42-44.
[54] 何颖,季浏.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Body-esteem)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32-35.
[55] 陈杏花.跆拳道运动对中学生自尊、焦虑和抑郁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56] 战迅,王心桐,徐汉朋.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6):546-547+550.
[57] 马俊阳,王超.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以黄淮学院为例[J].学周刊,2014(9):229-230.
[58] 赵永峰,石磊.不同运动干预方案对大学生抑郁症患者的影响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3):93-97.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Sports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WANG Wan, JIANG Yua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Sport Psychology,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this article combs the previous research fruits on the sports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at home and abroad. It finds out that the sports intervention could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lay a certain preven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i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ports events, duration and intensity, and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It proposes that, whatever form of exercise, after a period of sports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mental health. Moderate sports intensity, and easy collective exercises with slow motions have better effects to cure depression. The duration and intensity of sports intervention need further study. It is advisable to establish a guidance department for students sport activities to conduct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sport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t aims a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studie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intervention; depression; mental health; sports events; duration; intensity; sports guidance
2016-11-30
国家体育总局重大研究领域一般项目(2015B067)
王 琬(1991-),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
姜 媛(1965—),女,北京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
G804.8
A
1008-3596(2017)02-00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