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江敬,汪 勤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浅析优良家风家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
□夏江敬,汪 勤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家风家训,作为一种无声的力量,对人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探索优良家风家训中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包括优良家风家训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弘扬优秀家训文化,培育优良家风,营造和谐家庭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利。将优良家风家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对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风家训;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无论时代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将弘扬优良家风家训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使家庭成为国家繁荣、民族和谐、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点[1]。守祖训、正家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特别强调“重德修身”。家训教化的目的就是治家和涵养家风,其整体效应延续了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逻辑[2]。弘扬优秀的家训文化,培育优良的家风,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利,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所谓目标,就是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是教育者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心理素质以及行为实践起到预期的效果。根本目标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努力奋斗。按层次分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分为个体目标、群体目标和社会目标,优良家风家训隐含了思想政治教育三种类型的目标。
1.1 个体目标
个体目标是对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定的目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根本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为适应社会目标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理想人格,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这不仅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历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真善美人格的浓缩,他们将追求真善美作为家训的核心内容训诫自己的子孙后代。
求真,即发现真理,探寻世界本真。古人非常重视学习的意义,强调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君子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多读书。《颜氏家训·勉学》云“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认为学习是为了求知,通过弥补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使自己多明白些道理,将学习的知识用于服务社会,这就是一种求真的态度。向善,即助人为乐,做对他人有益的事。家训中涉及的内容很多是为人处世需要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古语有云:“与人相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 ”[3]与人相处,要有宽容别人的雅量,有礼貌、懂规矩、修身心,严格要求自己,善待他人。善的言行也是美的,公而忘私、帮助他人、见义勇为、报效祖国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崇高的善。爱美,包含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方面,古人十分注重养生保健,保持强健的体魄和健美的体态。在古人看来,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养神,要保持神清气明,意气平和;其次是注重身体的保健。张英在 《聪训斋语》中告诫儿子保养身体之道,“养生之道,一在谨嗜欲,一在慎饮食,一在慎忿怒,一在慎寒暑,一在慎思索,一在慎烦劳。”劝诫后人不要让身体过分劳累,保持心情的顺畅,凡是遇到烦恼苦闷快乐害怕的事情要顺其自然,只要意志坚定,外在的各种烦恼也会随之消失。内在美方面,家训要求子孙不仅要勤读书,努力增加文化修养,还要严于修身,《高子遗书·家训》云,“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学会做人是人生一件重要的事,因此,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内外兼修,才是家训中希望子孙达到的高尚的美的境界。
1.2 群体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目标是 “由于某种相同特征的个体所结成的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4]。中国传统社会弘扬的理想人格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一体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与修身齐家相关的为政问题是古代圣贤们教育子女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圣贤看来,为官用人要选贤任能,不能任人唯亲;服务朝廷要尽忠尽责,以天下事为己任;在利益问题上要树立大是大非观念,不受贿赂,保持清正廉洁;对待老百姓和部下,要注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关注老百姓疾苦,要礼待下属,采纳好的建议;要做到自律正己,自己树立威信,政令才能通达。一要亲贤任能,尽忠职守。胡安国在《戒子通录·与子寅书》中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孙“汝在郡,当一日勤如一日,深求所牧民公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若不事事,别有觊望,声绩一塌了更整顿不得,宜身自警省,思远大之业。”希望子孙在做官的时候能够兢兢业业,时刻警惕自己探求治民之道,去做更远大的事。二要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夫居敬而行简,可以临民;爱人多容,可以得众。”[5]为官之道,在于宽厚爱仁,态度要认真,办事要利索,善于容纳人,这样就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三要严于律己,宽猛相济。“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史局须手硬。”听到利害切身的诉说心要硬,听到谗言耳要硬。作为上位者,要严于律己,谨言慎行,上有所喜,下必所好,避免自己的一言一行给百姓带来不利影响,劳民伤财。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对不正之风进行专项治理。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党员干部要重视家风教育。党员干部在家庭中注重自己的言行规范,形成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优良作风,那么就可以把在家庭中形成的优良品质带到工作中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有利于党风官风民风的纯洁。
1.3 社会目标
社会目标指的是一个国家内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追求的目标[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政治公正,一是依法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理想,修身齐家只是前提和基础,目标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作为古代士大夫家族的传世之语,也包含政治文明。
政治公正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家们的追求,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治理国家,还社会一个公平正义。贾昌朝在《戒子通录·戒子孙》云:“仕宦之法,清廉为最,听讼务在详审,用法必求宽恕。”要求子孙们做官要保持廉洁,要以廉洁、勤政为根本,为民办事,时时刻刻都要保持刚直、公正之心,要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治家还是治国,都要遵守规则,依法治国。张伯行在《正谊堂文集·家规类编序》云:“夫家之有规,犹国之有经也;治国不可无经,刑家不可无规。”治理国家需要有法律制度,治家要有规章制度。家长要带头守法,护法,用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维护“礼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对规则意识的敬重体现了古人尊法、守法的法制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具体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目标的具体化,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优良的家风家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主要包括生死观、幸福观、义利观、公私观等。生死观中,古人提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竟矣。”提出要善生,活得有意义,也要善死,死得有价值,把如何对待死亡提高到关乎为人之道、理想人生的高度。《颜氏家训》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者哉。”[7]这就要求子女对待生命要珍惜,但也不能贪生怕死,苟且偷生。如果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君子不会因此而吝惜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正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民族精魂。幸福观中,白居易在《白香山集·狂言示诸侄》云:“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宅舍小,不过寝一室。”提倡知足常乐,告诉人们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乐天知命、悠然自得。义利观中,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这些儒家的义利观成为传统家训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8]。如晋商的家庭教育中强调“仁中取利真君子,义中求财大丈夫。”认为见利忘义是可耻的。公私观中,认为人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满足个体自身需要的自我价值、满足家族生存发展的群体价值以及满足国家繁荣稳定的社会价值方面。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认为人生在世,总要有所作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人无志,非人也?”没有志向,就不会对自己有所要求,也就不会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古代的家训文化把立志作为修身的根本问题来看待,在确立了远大的志向之后,贵在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在人与群体、社会的关系上,遵循群体至上的原则,“修己以安人”,个体的自我完善发展是为了群体乃至社会的繁荣稳定,即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认为人生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在人生的实践过程中去确定。”[9]与当今社会提倡的社会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原则有着共同的理念。
2.2 政治观
政治观与民主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人们政治素养和法制意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家训中的政治观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民族精神、炎黄子孙从来不缺少民族气节。历史上,中国屡次遭遇到外敌的入侵,国破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升华为高尚的爱国情操。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徇国家之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精忠报国”等,体现人们为了国家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成就,而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树立高远的志向。立志建功、立德成仁一直为古代思想家所推崇、重视,立志是做人的一种内在要求,是自我完善的价值尺度。儒家思想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立志即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修身的根本问题来看待,确定高远志向,追慕圣贤,无所畏惧,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2.3 道德观
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舆论、规章制度和传统习惯在社会生活中确立起来影响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准则的原则和规范,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施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讲究以礼待人,在传统家训中自然不会忽略礼节的教育。社会公德方面,要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与人交往,要“不尝论人之过,无贵无贱。”待人接物谦和诚实,以礼相交。职业道德方面,《袁氏世范》云:“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一个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要有职业,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学而优则仕”是传统家训中的基本职业价值取向,对于国家而言是忠君惠民,对于家族而言是光宗耀祖,这种追求并非出自私利,而是倾向于精神满足和责任担当。无论是做人君还是为人臣,都要做到自律正己,清正廉洁,尽忠职守,刚柔并济,选贤任能,勤政爱民。如果离开了这些优良品质和职业追求,就会导致政治不为、吏治腐败。家庭美德方面,家训宣扬建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夫义妻贤”的和谐的家庭关系。“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子之间要做到严肃,不可怠慢,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父慈子孝。“夫兄弟至亲,一体而分,同气异息。”兄弟姐妹之间是血缘亲人,同枝连气,应该彼此关爱,谦让。“夫妇之际,以敬为美。”在夫妻关系中,丈夫要“节义”,妻子要“恭顺”,夫妻之间各司其职,相敬如宾,只有这样,治家才能修明和睦。
传统家训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教育的范畴,两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有效利用家风家训中的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1 说服引导
说服引导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人们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辞源》中对家训的定义是“言居家之道,以垂训子孙者。”[10]在传统的家训文化中,为避免子孙后代被动地接受条条框框的训言,采用说服引导方法,有理有据,透彻易懂,使子孙后代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诲并且转化为实际行动。纪昀在《纪晓岚家书·寄内》云:“其道维何?约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通过家书去教育子女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读书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成功立业。这就启示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运用理论灌输法进行理论武装之外,还应该注重说服引导法,采用科学的步骤和方法,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宣传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2 实践锻炼
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11]家训既是实践的产物又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家训中十分重视实践锻炼,希望子孙后代通过实践增长见识,磨练意志。“夫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闲习礼度,不为式瞻仪型;讽味遗言,不若亲承音旨。”[12]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终究很浅薄,只有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去体验,才能够形成习惯,持久难忘。有些家训规定家中子弟到指定的年龄就要到社会上进行历练,以增长见识,拓宽视野,磨砺意志。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活动,提高人们思想道德认识,增强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磨练思想道德意志,让人们将接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遵守的行为习惯,促进受教育者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3.3 自我教育
古代读书人十分注重学习的自觉性,提倡自我学习。“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每天都要学习,时时都要学习,要主动学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闻鸡起舞”,古人提倡早起读书,这不仅是珍惜时间,更是磨砺自己的一种手段。“盖所恶人许多病痛,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在读书做人方面要勇于反省自己身上的错误,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注重自我修养,慎独自励。慎独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道德修养,不仅自己竭力追寻,也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做得到,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引导他们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要求,以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3.4 典型示范
典型示范方法又叫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传达价值观和德育思想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水平,用榜样的力量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受教育者更加信服。曾国藩的家训中特别重视榜样的力量,不管是在生活和读书中都主张通过自己的亲身示范和实际行动为其他的家庭成员树立典型示范,并且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也让子孙后代们学到了恒心和毅力。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中,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他收录了大量“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教育后人。曾参教子的事迹希望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树立正面的形象;卫国大臣石碏大义灭亲的例子告诫父母若是真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努力教育他们成人。这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运用典型教育法,用先进人物高尚的思想品质来激励受教育者,一方面学习榜样的模范行为,另一方面受到榜样精神的感染、熏陶和激励,提高受教育者道德认知水平,使其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
3.5 潜移默化
家风家训,作为一种无声的力量,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教育,是逐渐渗透的过程,也是一种融入式的教育,对一个人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南宋诗人陆游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家风的重要性,“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家风家训潜移默化的作用启发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教育内容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受教育者在各种活动和良好的氛围中去感受和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升华自己的思想。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做人做事的风格。在优良家风家训的影响下,能够培养家庭成员自觉扬善止恶,传播正能量。这种教育方式比较隐蔽,受教育者在这种教育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愉悦,有效激发主体参与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
优良家风家训培育出的成员往往文明而有礼貌,拥有高尚的品德,面对诱惑与困境时,始终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不会为蝇头小利而折腰,也不会被眼前的小挫折而打倒,逐步向着社会所提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目标迈进。社会由无数个小家庭组成,每个家庭形成的家风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民风。优良家风家训中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在社会道德有所滑坡、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下,弘扬优良家风家训,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事关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事关党风官风民风的纯洁、事关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家庭这个环境,家风家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每个人内心认同的准则,符合时代的要求,具有深厚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1]习近平.在 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
[2]周斌.实现传统家训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策略:基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J].探索,2016(1):160-165.
[3][5][12]张艳国.家训辑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42,299,268.
[4][6]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3,156.
[7]檀作文.颜氏家训 曾国藩家训[M].中华书局,2008:206.
[8]顾莉.传统家训价值观的文化经脉、内容架构和实现机制[J].学习与实践,2016(2):120-127.
[9]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29.
[10]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15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36.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11.021
D64
A
1004-0544(2017)11-0127-05
夏江敬(1965-),男,湖北仙桃人,工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勤(1994-),女,安徽六安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赵继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