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崇磊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党内政治文化内在逻辑的理论审视
□杨崇磊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土壤,是管党治党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命题,又是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由“治标”到“治本”重要转折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积淀而成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浓重红色内涵、鲜明先进特质的党内政治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气派与内在逻辑。透过文化、组织、政治的三重理论视角,科学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独特内在逻辑,既是正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中国气派的必要条件,又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内在逻辑;理论审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土壤”,首次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这一概念。“这是我们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 ‘党内政治文化’”[1],也是“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一重大命题”[2]。尔后,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丰富内涵,并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命题,又是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由“治标”到“治本”重要转折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在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砥砺积淀而成的政治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浓重的红色内涵与鲜明的先进特质,并形成了独特的内在逻辑与中国气派。对其独有内在逻辑的理论审视,则是正确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中国气派以及科学涵养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前提。
文化是历史实践的产物,政治文化则是政治实践的精神产物。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3]一般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与政治心理的集合体。透过政治文化的逻辑,可将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理解为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不断积淀而成,并深刻影响着党组织与党员政治行为和政治选择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等精神因素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这一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独特内涵,也揭示了其中的特殊意蕴。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遵循,是“魂”。“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4],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旗帜,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生”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传播与渲染,“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的传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精神与魂灵。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本党的根本思想,并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国的实践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方向指南,更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层面的特征必然会显现为精神层面的特点。而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始终坚持,自然映射为精神层面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内政治文化。而且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更直接表现为党内政治文化最核心的关键部分: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从根本上决定着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性质与未来走向。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确保党内政治文化本质属性与发展方向不改变。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三大源流,是“根”。世界上不存在纯粹一元结构的文化,任何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都是多元文化交汇碰撞后而成的有机融合体。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源流交汇融合发展而成的有机体。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丰富养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古老文明的精华集合,“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5]。其中天人合一、天下大同、民贵君轻、为政以德等众多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优秀政治观念与智慧精华,为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精神养料。其二,革命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注入了红色基因。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争取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承,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红色内涵。”[6]这一红色内涵是确保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人民始终跟党走的关键所在,更是党内政治文化历经沧桑终不改的基本底色。其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融入了先进品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精神上的旗帜,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和人民性特质。这些特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对人的价值关怀与利益追求,代表着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确保党内政治文化永不过时的“保鲜剂”。
再次,中国共产党党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独特标识,是“貌”。总揽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标识。中国共产党党性就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独特标识,就是区别于其他政党文化的鲜明旗帜和总体面貌。刘少奇曾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7]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主要体现为作为组织整体的党性与党员个体的党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外显形态,集中表现为政治性、阶级性、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等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这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党性最直接、最形象的阐述。同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9]中国共产党党性就是对“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政治诺言的践行;就是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矢志坚守;就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不懈奋斗。
从文化学理论视角审视,党内政治文化属于 “一般”文化中的“特殊”一支,有着文化的一般结构与基本属性。从词源学角度考究,英文中的 “文化”一词“culture”源于拉丁文“cultus”。拉丁文“cultus”有以下五种内涵:“(1)耕作;(2)居住;(3)练习;(4)留心或注意;(5)敬神。 ”[10]从“耕作”与“留心或注意”“敬神”的内涵可知,文化由物质和精神两大部分构成;从“耕作”“练习”的内涵可知,文化的形成与传承既需要人类实践也需要长期累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累积性;从“居住”的内涵可知,文化是在一定区域内居住的人们所共有的一种客观存在,文化的范围与边界基本与民族的范围和边界相吻合,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质。汉语中的“文化”最早是单独的两个词:“文”的本义指纹理,如《礼·乐记》中所指:“无色成文而不乱”。“化”的本义为变化,如《庄子·逍遥游》中所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最早将“文”“化”两个字联系起来的是 《周易·贲挂·彖辞》[1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天成。”这里“文”“化”就有了“以文教化”“以文化成”的内涵。即用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这便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12]。 《辞海》将“文化”定义为:“通常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13]由此可见,文化既是人民群众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性的累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实践性、累积性等基本属性。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实践性与累积性等基本特质。其中民族性与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党内政治文化生成过程中,累积性则主要体现在赓续传承过程中。首先,民族性揭示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特征,这是由党的性质与党员结构所决定的。党的十六大修改的党章明确规定了“两个先锋队”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前一个“先锋队”充分阐释了党的阶级性,后一个“先锋队”则旗帜鲜明地宣告了党的民族性与群众性。毋庸置疑,中共党员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这一主体是由中华民族先进分子所组成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熏陶中,对党员个体的政治心理形成与政治行为的选择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组织上的集中呈现状态则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其次,实践性说明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特征,揭示了党内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演化而成的。作为上层建筑的党内政治文化始终随着党的实践变迁而演变。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从革命、建设到改革、深化改革的实践任务的转化,党内政治文化也随之演进。值得注意的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演进是一个不断自我扬弃的过程,即去除阻碍实践发展的糟粕,留存与时俱进的精华。同时,党内政治文化演进还具有一定的自觉性。重大社会实践与历史变革都以党内政治文化的演进为开端。例如,改革开放前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就是党内政治文化的自觉变革以引导新的时代实践的生动体现。再次,累积性阐释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传承特征,说明了赓续传承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不断与党领导的时代实践互动磨合的过程,合乎时宜的精神元素才会逐渐沉淀为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的赓续传承更是一个累积反复的过程。党内政治文化的赓续传承就是实现代际传递的过程,既需党内政治文化内容的与时俱进,又需要其传递形式与渠道的创新,从而有效地熏陶和感染新成员,实现党内政治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代际传递。
从组织学理论视角审视,“政党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它首先是作为组织而存在的”[14]。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属于一种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党内政治文化。美国学者J·史蒂文·奥特认为:“文化之于组织,犹如个性之于人,是一种提供意义、方向和动员的隐秘而又促进统一的主题。”[15]组织文化既是识别不同组织的重要标识,又是促进组织统一团结的关键元素。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看,作为组织天然一部分的组织文化具备着促进组织内部意志统一、聚合并团结组织的重要功能。前者是组织存在与维系的基础,后者则是组织发展与进步的前提。从一般意义来讲,组织就是具有共同认知与目标的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互助协作而组成的团体。共同的认知与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基础,只有共识的达成即意志的统一才会有组织的维系。组织的发展与强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而能力的强弱不只是在于其成员数量与规模的简单聚合,更在于其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机构之间的团结融合。然而,组织内部的聚合与团结的实现,不仅依靠自上而下的层级机构设置以建构基本的组织秩序,更重要的是组织的价值观念、理想目标得到组织成员内心深处的认同与支持,也就是组织文化实现对组织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心理倾向自觉地渲染上组织文化的色彩,从而使组织从成员的物理上的简单聚合升华到精神上的紧密团结。
统一意志与团结全党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功能。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功,实现了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向世界展示了政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政党执行力,孕育了一种高度统一与团结的党内政治文化。党的统一与团结既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一种表征,又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一种产物。首先,党内的统一意志是党内政治文化长期沁润党员心理获得政治认同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并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党内政治文化。这一独特的党内政治文化在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不断与中国发展实际磨合,并且在磨合中不断积淀,在积淀中不断成熟。它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又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它既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符合中国人民政治行为模式与心理倾向。因此,党内政治文化能得到全体党员的普遍认同与支持,同时能有效地沁润党员政治心理,促使党员个体形成相同的政治取向与认知体系,从而更容易达成党内共识,更易于党内意志的统一与政策的推行。其次,党内团结不是组织上的简单聚合,而是全党上下的“齐心协力”。一个团结的政党不仅是一个组织层级清晰、上下秩序严明的政党,还是一个全党上下有着共同价值取向和政治认知“齐心协力”的政党。“齐心”方能“协力”,而“齐心”的实现则依赖于党内政治文化对全体党员的长期熏陶与感染,从而获得党员的政治认同与感情依恋。而在具有相同政治心理与感情倾向的党员之间,即使出现意见分歧与矛盾冲突,也能在政党秩序所允许的范围内以较缓和的方式解决,从而避免党内激烈斗争导致政党失败的悲剧。所以,党内政治文化犹如遍布全党上下的神经系统,在笼络着全党各个组织结构的同时,也向全党各组织与全体党员输送着神经中枢的统一意志,使全党上下凝聚为一个紧密团结的有机体。
从政治学理论视角审视,政党是现代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政治主体,党内政治文化属于政治文化的重要一支。特别是处于政治体系权力核心位置的执政党,其党内政治文化更是主导着整个国家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的主流政治文化。因此,政治文化所具有的维护既有政治体系与政治秩序的目标宗旨,也必然蕴涵在党内政治文化之中。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与维伯认为:“政治文化一词表示的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取向,即对政治系统和系统各部分的态度,以及对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我们说到政治文化,正如我们也能说经济文化与宗教文化一样。它是可用于特殊社会对象和过程的整套取向。”[16]政治文化是一整套成系统的政治价值取向,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对既有政治体系的发展与政治秩序的维护必然是这套政治价值取向的重要宗旨与目标归宿。尤其是代表着主流政治价值、政治观念的政治文化,其增强统治阶层政治合法性与统治基础的目标指向更明显。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来阐释,就是一定的政治文化必然代表着一定的阶级利益,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必然以巩固其统治地位与维护其统治秩序为主要宗旨。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7]主流政治文化就是在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的集合,增强既有政治体系的政治合法性与维护既有政治秩序的基础则必然是其主要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部分,增强党的合法性、维护党的执政根基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宗旨。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不仅具有维系党内稳定、促进党内团结的内向性功能和目标,还具有获得人民群众政治认同与政治支持的外向性宗旨。特别是作为执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能否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直接关乎着其合法性基础与执政根基是否牢固。政党政治的实践证明:“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的,都是阶级的政党。”[18]阶级的政党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阶级性,维护特定阶级利益必然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宗旨。现实政治生活中,几乎所有政党都把自己标榜为代表全民利益的全民性政党。特别是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为了增强执政地位合法性、巩固其执政基础,无论是否真正代表人民利益,都把其党内政治文化包装成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主流政治文化。很显然,这是带有一定欺骗性的政治文化。然而中国共产党实质上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党内政治文化从本质结构上就具有先天的人民性,是一种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文化。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就是党内政治文化人民性、先进性不断增进提升的过程,也是党内政治文化获得政治认同的社会化过程。人民群众通过对党内政治文化所集中呈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可与爱戴,形成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支持与感情认同,从而拥护与支持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实现了有效增强党的领导地位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目标宗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曾在 “2015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的会议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源自于历史,是人心向背决定的,是人民的选择。”[19]质言之,党的合法性增强与执政根基的巩固根本上源自于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虽然现代政治中通过意识形态增强政治合法性与巩固执政地位的方式逐渐式微,而通过提高执政绩效增强人民福祉巩固执政根基的路径越发普遍。但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经济发展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极易导致执政党的执政绩效大幅下滑,其执政根基必定随之动摇,治国理政面临的风险巨大。因此,彻底放弃党内政治文化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取转而完全依赖执政业绩提高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则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只有将党的执政根基植根于一种深层、持久、基本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执政地位的稳固,才能长期保持政治体系秩序稳定与稳态发展。党内政治文化就是这种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则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与政治合法性最有效的支持。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则是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历史命题。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党内政治文化无疑是强党、兴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实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到文化强党的重要举措,又是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由“治标”到“治本”重大转折的根本保证。透过文化、组织、政治的理论视角审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正确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属性、重要功能与主要宗旨,则是科学认识党内政治文化逻辑与规律的基本前提,更是涵养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必由之路。
[1]汪洋.着力建设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N].学习时报,2017-03-08(02).
[2]晓山.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J].求是,2017(6).
[3]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 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4][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42.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02).
[6]康丹丹.党内政治文化及其生成路径[N].光明日报,2017-06-20(15).
[7]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225.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10]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5.
[11]桑玉成,李冉.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1).
[1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13]辞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628.
[14]赵理富.政党的魂灵: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8.
[15]JSTEVEN OTT.TheOrganizationalCulture Perspective[M].Pacific Grove,CA:Brook/Cole,1989:1.
[16]阿尔蒙德,维伯.公民文化[M].徐湘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4.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18]王沪宁.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59.
[19]赵再兴.重大突破!王岐山首论中共“合法性”[EB/OL].http://theory.gmw.cn/2015-09/11/content_1700 4023.htm.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11.020
D26
A
1004-0544(2017)11-0122-05
杨崇磊(1990-),男,四川雅安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赵继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