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式民居建筑形式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

2017-03-07 05:58:17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干栏木构民居

李 宏

(广西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干栏式民居建筑形式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

李 宏

(广西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其形式是地区民族建筑的符号,是地区人们世代传承的建筑形式。将干栏式民居建筑形式引入高校建筑设计课堂,可使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和了解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与文化内涵,从而获取本质表达的设计元素,适时地将它运用于设计实践,创作出具有地域民族特色与现代建筑设计相融合的好作品。

干栏式民居建筑形式; 课堂教学; 意义

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形式之一,它承袭了我国西南诸多少数民族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干栏式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传统,成就和价值可谓非凡卓越。如今,在社会经济与文化高速发展的大潮中,传统的干栏式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正在逐渐被这股潮流所淹没。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教育传承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干栏式民居建筑形式

干栏式民居建筑由巢居方式发展而来,历史久远。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发展至今仍见于我国西南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形式由底层高台和台上房子两大部分构成。底层架空、穿斗式构架、坡状屋顶以及特色的挑廊、偏厦等建筑元素是干栏式木构建筑的外部特征。这些特征存在着诸多科学和合理的因素:底层架空形式形成的“人居其上,牲畜居其下”的人畜分居建筑布局,对于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农耕民族而言,人居卫生、牲畜安全等合理实用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干栏式民居三、五或七的建筑开间,再由木板沿立柱分隔成小间,形成以厅堂为中心、左右厢房两边对称式的布局,使建筑呈现出对称与均衡,反映了地区人们对传统建筑形式美的追求;回廊是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过渡,在这里人们可以存放雨具,同时是休憩以及生活劳作的场所;坡状屋顶常常采用歇山式或悬山式,坡度约为25%,这利于南方地区多雨季节的快速排水。挑廊、回廊和偏厦的设置,不仅可以保护建筑围护不受到阳光的暴晒和雨水的侵蚀,延长建筑围护的使用寿命,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歇息、交谈等生活空间的需要。这种居住建筑形式与地区族群相伴相生,是地区世代传承的居住建筑形式,更是地区民族建筑形式的符号。

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大多以当地盛产的杉木材、竹子等无污染的自然材料作为建筑的构架、楼板以及围护的材料。传统干栏式民居在建房时,人们一般会因形就势在屋前开辟出相当于整座房屋长度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面积的平台,然后在基地平台上将事先制作好的木构件用方形的穿枋将后檐柱、后内柱、中柱、前内柱、前檐柱的中部横向穿成一体,再于中柱的上部用穿枋横向穿拼,使各立柱的连接牢固,再于穿枋上设童柱,由较短的穿枋连接稳定,中柱、内柱、檐柱、瓜柱呈斜坡状,便于承檩,这样就形成木楼的排式构架,称为“排架”,也称“榀架”。“榀架”是干栏式建筑的构架精髓。最后,将榀构架立于基地的石础上,由斗枋横向分别插入各榀立柱上的卯眼,多根穿枋将各榀构架连接成房屋的内部构架,再于各立柱的顶端也分别承托一条檩木,檩木上布有椽木,这样就完成了一座木楼纵横交错、环环相扣、紧密稳定的干栏式木楼的构架。一座木楼通常是五柱纵向排列,横向一般会有四至七榀。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则平整房屋基地,然后在房基上立柱架楹,构成干栏式木构架,同样构成底层架空的形式。这种干栏木构架形式呈现着布局合理、分立均匀、相互牵扯、相互依托等形态,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且造型别致,构造轻巧,风格独特。正因为如此,干栏式民居建筑形式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一直沿承至今,成为地区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

二、干栏式民居建筑形式引入高校建筑设计课堂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1],也是建筑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将干栏式建筑形式引入现代的建筑设计课堂,使学生认知木构建筑的文化内涵、营造技艺以及场所精神,对于传统木构建筑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弘扬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当前,在以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偏面追求GDP的影响下,我国的建筑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惨痛的经历和教训也呈现于国人面前,在广大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极富地域特色、富含传统文化意韵的干栏式建筑日趋凋零,取而代之的是缺乏地域性、民族性而风格形式统一的方盒子式的现代民居建筑,传统村落的乡土记忆正逐渐消退。此现象引起了中国建筑师及学者们的广泛关注。1999年国际建筑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吴良铺院士提出了“现代建筑地区化,乡土建筑现代化”[2]观点,成为我国发展地域建筑的总动员,随后各地对地域建筑设计的探索层出不穷。基于此,将来自乡土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形式引入高校课堂,使民间传统木构建筑的营造技艺登上大雅之堂,不仅丰富了高校建筑设计文化“语言”,还极大地促进民间传统建筑文化在高校中的广泛传播,对弘扬民族建筑文化意义深远。同时,传统木构建筑的营造技艺能够登上正统学堂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地区民族建筑文化的自信与认同,这对于提高全民族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热忱,促进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延续与发展、传承与保护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从传统走向现代,推动干栏式民居形式的多样化。综观建筑的发展史,无论是西方“坚固、美观、实用”的维特鲁威建筑设计原则以及“形式依附于功能”的包豪斯建筑设计风格,还是东方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宫殿布局观念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无不讲求“均衡与对称、节奏与韵律、主从关系上都以某种式样形成多样化的统一,呈现独特的形式美”[3]。发展至今,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设计可谓类型繁多、异彩纷呈,建筑的设计形式已从单一的功能主导走向功能与形式并重或形式优先的多样化格局,建筑的设计形式也逐步由传统形式美转向多元化的形式美。如解构主义以破坏和分解传统的结构形式为己任,是对传统或正统原则的否定与批判,虽然其初衷是针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标准和原则,但其反中心、反权威等理论却被广泛运用于建筑设计的实践,成就现代建筑的另类形式;地方主义或称民族风格则主张“建筑应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使现代建筑中体现出地方的特定风格”[4]54,阐述着地方民族建筑形式的情怀;新现代主义依然遵循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只是在建筑上容忍装饰构件的存在,等等。由此,以传授传统建筑文化见长的高校,在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直面多元化的设计浪潮,敢于突破传统的枷锁,以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为目的,摒弃地域性较为封闭、消极的建筑文化因素,积极地融合现代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文化,准确地提取传统建筑文化中有益的“基因”,创作出具有现代个性和传统建筑文化特征兼备的建筑作品来。

(三)打破传统师徒传承壁垒,促进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口传心授、师徒相承”是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普遍的传承机制,其中有很大部分以家族传承、父子相继的形式来展开。这种传授方式是通过师傅(长辈)口头传授、行动示范,徒弟感悟、动手操作的形式来实现。木构的匠师自幼即跟随师傅或长辈习艺,得到的技术熏陶浓重,到了出师之时已是绝艺于身,大多拥有了巧夺天工的技艺,成为可“称霸”一方的匠师。但是这种家族世袭和师徒相承的技艺传承体制有诸多的局限。如技艺过于保密、封闭,缺乏创新;师傅带的徒弟有限甚至无人,如今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危机,等等。将传统木构建筑的营造技艺引入高校的建筑设计课堂,使封闭式的知识与经验走向开放式,让更多的学子掌握这一传统技艺,对传承与推广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意义深远。同时,在高校中构建起高校教师与民间匠师共同讲授、共同培养技艺接班人的新模式,可有效地缓解当前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短缺的局面。另外,相对于传统的匠师而言,高校学子的知识面要宽,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建筑设计思维面上接受外来建筑文化的敏锐性高,创作出推陈出新的惊人之作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三、结语

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将传统干栏式民居形式引入高校设计课堂,无疑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笔者认为,在这个教学体系中,“请进来”与“走出去”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请进来”是聘请优秀的传统木构营造匠师进入课堂来给学生系统、细致地传授木构建筑的营造技艺,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木构营造技艺;“走出去”则是教师带领学生走到乡间和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观摩、勘测与操作。通过这两个方式可使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和了解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与文化内涵,从而获取本质表达的设计元素,适时地将它运用于设计实践,创作出具有地域民族特色与现代建筑设计相融合的好作品。

[1] 何镜堂.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12-19.

[2] 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J].华中建筑,1998(1):1-4.

[3] 李宏.壮侗语族干栏建筑的形式美及其现代运用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5):115-120.

[4]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编辑:杨桂芳

2017-04-13

2015年度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干栏式建筑田野调查与空间设计专题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5049)

李 宏(1966—),男,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西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猜你喜欢
干栏木构民居
民居摄影
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 08:03:44
民居书画
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 08:02:14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民居智库
中华民居(2021年2期)2021-05-24 08:11:30
木构的味道
现代装饰(2020年10期)2020-10-28 07:29:30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草原文物(2020年1期)2020-04-13 00:49:14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大众文艺(2019年11期)2019-06-18 08:06:30
论干栏式建筑及其墙体形式★
山西建筑(2018年36期)2018-03-23 12:02:10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设计(2017年1期)2017-10-30 18:41:40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