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胜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358)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障碍与路径
□于光胜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358)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而且有利于东盟国家的互利共赢。然而,鉴于南海诸岛等领土纠纷问题悬而未决、东盟国家担忧中国崛起会打破地区平衡、美国分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等因素的存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中国与相关各方应努力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增进政治互信,扩大文化交流,并加强与美国的政治沟通和互利合作,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创造条件。
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东亚一体化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对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趋势的今天,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更加紧密。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将加快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1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中国的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因为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的丝绸,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它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两条路线。陆上通道中最主要的一条经过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通道有三条:北线沿着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海岸线南下,然后经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列岛的北部,或者横渡黄海、东海到达朝鲜和日本;中线是从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海港经海路到达东南亚诸国;西线是从中国的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从当时的地缘位置来看,由于东南亚各国处于东亚朝贡体系的范围之内,受中国经济文化影响较大,所以同中国的关系更为密切,交往更加频繁,受其影响,中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本文中谈到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就是这条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曾经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诸国间的一条重要交通动脉。通过这条动脉,不仅中国的丝绸、瓷器、服饰和儒学思想等被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诸国,而且东南亚国家的异域物种、音乐艺术和宗教思想等也传播到中国,丰富了沿线国家人民的文化社会生活,为加强中国与东南亚诸国间的经贸发展和人文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明清两代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特别是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沿海港口被西方列强控制,我国逐步失去外贸及关税自主权,这条历史悠久、名扬四海的文化与贸易通道逐步绝迹了[1]64。
1.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的。鸦片战争爆发后,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日益衰微,更多沦为西方国家掠夺东方财富特别是走私鸦片等非法物品的海上通道。新中国成立后,这条丝绸之路才开始逐步恢复。然而,由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政策,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联系较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包括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内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上日程。为加快这一进程,近年来,相关国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彼此间或进行首脑会晤,或进行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降低关税障碍,自由贸易程度得到很大提高。其中,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就是其中的卓越成果之一。进入2010年后,为加快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个别沿海城市提出了“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或“实现海上丝绸之路再升级”的口号,但是对“新海上丝绸之路”的理解还较笼统。2013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出席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时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把东盟国家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目标。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再次提出,通过和东盟国家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至此,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也表明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船正式扬帆起航。相对于旧丝绸之路而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内涵更加丰富,除了海路以外,还包括内河、公路、航空和铁路运输等。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发展,进一步缩短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通时间,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又一条重要通道。
2.1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
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支持。目前,尽管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较改革开放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整体看来,中国的小康社会水平还比较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还将出现更多的困难和风险。更应引起注意的是,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我国正临近中等收入陷阱①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10 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这一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根据中国社科院报告,我国2015年人均GDP为5.2万元,约合8016美元,刚好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国内问题显著增多。再加上有些国家仍未放弃冷战思维,担心中国崛起会挑战和破坏亚太地区的国际秩序,侵害其他国家利益,进而联合某些国家对中国进行防范和围堵,企图恶化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这无疑会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构成威胁。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优化我国的和平发展环境。在历史上,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非常密切。鉴于中国经济的繁荣,很多东南亚国家积极发展同古代中国的关系,通过向古代中国政府纳贡的形式,承认中国在东亚地区的领导地位,成为东亚朝贡体系的构成部分。对于东南亚国家的主动臣服,中国表现出了较多的宽容,不仅没有像西方列强一样肆意践踏和奴役它们,反而给予更多的回馈,因而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相对比较和谐。但是近年来,有些国家担心中国的发展会打破亚太地区的均势平衡,再加上某些国家极力挑拨,中国威胁论的呼声在东南亚地区很有市场。通过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往和沟通,特别是通过经济发展给予东盟国家更多的发展福利,有利于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有助于增加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外部条件。
2.2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利共赢
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过重要推动作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由来已久。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东南亚国家的大批商人经海路来华通商,他们带来了当地的土特产、象牙、香料、珠宝等物品,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中国则向东南亚商人提供丝绸、金属制品和瓷器等加工品。另外,古代中国货币也在东南亚各地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在有些国家,中国货币可以在市场上广泛流通,不仅可以购买商品,而且可以充当赋税和罚款,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中国与东盟诸国提供更多经济福利。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以来,双边互利发展成果显著。201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4000.93亿美元,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6.2%的平均增幅,相互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推动双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符合中国与东盟诸国的共同利益。因为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东盟间的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扩大,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双方将从一体化进程中获得更多收益。鉴于此,习近平在2013年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指出,中国愿意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携手开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美好未来[3]。
2.3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连接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商业通道,而且也是一条文化传播的纽带,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东南亚地区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汇点,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国与东南亚诸国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条件。以宗教的传播与融合为例,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原始宗教,早在公元二世纪末就开始传入东南亚,并对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时至今日,道教崇奉的航海保护神妈祖(又称圣母)在东盟诸国仍有广泛的信奉者。同时,有些宗教派别从东南亚地区传入中国。例如,在中国曾经盛行的佛教密宗,就是先由印度经过海路传入缅甸,然后辗转传入中国的,对我国南诏文化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4]129-149。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进一步推动彼此间的文化交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有力促进商品贸易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商品往往是文化的载体,商品贸易的过程本身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其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进一步发挥华人华侨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在东盟国家,居住着大量的华人移民(华侨),他们长期与当地人居住在一起,把中国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带到那里。同时,他们也利用回国定居、探亲等机会,把所在国的一些物产、文化等带回故国,从而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文化交流的桥梁[5]20。其三,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有力推动跨国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将进一步降低旅游成本,使更多人们走出国门,游览异国风光,身临其境地感受和接触对方文化,增进了解和认知。总之,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使中国与东盟诸国人民间的交流更为便捷,有助于扩大文化认同,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和社会基础。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然而鉴于诸种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3.1 南海诸岛等领土问题悬而未决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领土纠纷主要集中在南海诸岛问题上。南海诸岛问题主要是指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争议和附近海域管辖权争议。在辽阔的南海海域,分布着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它们统称为南海诸岛。在秦汉时期,中国最早发现和经营南沙群岛。自唐代开始,我国历届政府通过设立行政机构和派遣军队进行持续管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日本曾经占领南海诸岛,但是二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中国先后恢复了对上述岛屿的管辖权。而且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包括南海周边国家在内的不少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及其附近岛屿并行使主权没有提出异议,甚至明确承认这一事实。例如,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美、日、俄、英、法等很多国家出版的《世界地图集》都将南海诸岛标属中国[6]。南海诸岛问题之所以后来引人瞩目,是因为中国治理南海诸岛的乏力、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南海油气资源的竞争以及世界海洋法的制定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目前,在中国传统海疆线以内的南沙群岛几乎已被周边国家瓜分完毕,不少国家竞相开发所占岛屿及周围海域的油气资源。
对于某些东南亚国家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中国政府从未放弃对上述岛屿主权的主张。为实现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互利发展,中国从大局出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作出了让步,提出了“主权归我,共同开发”的主张。但是有些国家依然故我,继续采取侵犯我国领土主权的行为,甚至宣称“决不放弃一寸土地”,并“不惜与中国一战”;有些国家频繁与域外大国进行军事演习,主张多边谈判等手段,企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目前看来,尽管内部仍存在矛盾和分歧,但是各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日趋统一,“南海行为准则”已经从菲律宾、越南等南海声索国的诉求上升到东盟层面的诉求[7]29。鉴于领土问题关系到历史责任和民族尊严,还因为它都与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相关国家一般不会轻易作出让步。可见,领土纠纷问题是影响双方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障碍。
3.2 东盟国家担忧中国崛起会打破地区平衡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因为复杂的历史、政治、竞争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东南亚国家长期对中国持不信任态度,甚至将中国视为贸易竞争对手和军事威胁。特别是中国于1995年恢复行使对美济礁的管辖权后,当时所有成员国曾一致谴责中国的“无理”行为,使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降到最低点。但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不仅拒绝人民币贬值,而且以实际行动帮助东盟国家度过难关,为其尽快摆脱金融危机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于双方存在的领土纠纷问题,中国政府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并承诺通过投资与贸易共享繁荣[8]32。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做法及互利发展政策的实施,逐步改变了在东盟国家中的负面形象,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希望中国发挥作用。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为中国与东盟10+1和10+3合作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东盟国家的经济繁荣带来良好机遇。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东盟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东盟国家带来了很大挑战。长期以来,东南亚国家始终坚持“大国平衡战略”,即利用大国对权力的追求,使大国势力在东南亚地区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防止某个大国势力的过分膨胀,从而实现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一致认为,大国在该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中、日、印等地区强国正在填补力量真空,有必要对“大国平衡战略”进行调整。再加上有些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特别担心中国崛起会改变彼此力量的对比,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为防患于未然,东盟国家一方面尽力将美国、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国拉入进来,以平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东盟利用大国间的矛盾,积极谋求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的主导权。鉴于此,东盟国家对中国政府主张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深感欣慰的同时,又担心被中国经济“绑架”而失去独立性。这种担忧必将延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进程。
3.3 美国分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
冷战初期,出于遏制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向亚太地区的“扩张”的需要,美国政府向东南亚地区提供了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加强政治和军事结盟,将其打造成遏制和反对共产主义的前哨。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缓和并实现关系正常化。虽然美国仍将中国视为“一个需要提防的对象”,但是在东欧剧变之前两国关系还算和谐。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之后,由于美国政府指责中国侵犯人权并实施制裁,结果导致两国关系出现严重倒退。冷战结束后,随着过去主要竞争对手苏联的消失和自身实力的增长,美国积极谋求构建自己主导下的“单极世界”。
中国崛起引发美国的深刻担忧。自2001年以来,由于过多干预世界事务,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年均增长率只有1.64%。而中国因继续推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0.17%,①根据世界银行网站的数据计算所得,转引自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KD.ZG.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且发展势头强劲。受冷战思维的影响,美国不允许其他国家挑战其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在美国决策者看来,中国是目前唯一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潜在超级大国,因此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围堵中国的崛起[9]41。为防范中国的崛起,美国一方面公开介入南海纠纷,支持菲律宾、越南等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诉求,进一步扩大军事援助,增强其“保卫岛屿主权能力”[10]63;另一方面,美国竭力分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关系,防止东亚一体化的主导权落入中国手中。可以想见,如果美国防范、遏制中国崛起的冷战思维没有改变,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4.1 努力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打造互利发展之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该是一条互利发展之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积极适应这一趋势,努力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目标。自2001年以来,中国积极实施亚太区域合作战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展顺利,为双方今后的互利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发展平台。然而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欧盟等区域组织相比,该地区的一体化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尤为薄弱,成为未来一体化程度的重要障碍。为此,中国应积极发展同东盟国家的经济互利关系,通过互利合作,让东盟国家在与中国合作中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当前特别迫切的任务是,中国应加快服务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进程。通过加快这一进程,积极鼓励中国的相关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为东亚一体化进程提供新的动力。只有坚持互利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才能长盛不衰。
4.2 增进与东盟国家的政治互信,打造沟通对话之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该是一条沟通与对话之路。良好的区域政治生态有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因为只有区域内所有国家共同遵守相关规范,才能在政治上结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进而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扫除障碍。自1991年双方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互相尊重,睦邻友好合作全方位发展,不仅官方高层互访不断,而且建立了中国与东盟10+1和10+3区域合作模式,为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更深入的沟通与对话,增进政治互信。目前,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南海诸岛领土纠纷问题。鉴于该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从根本上解决领土争端绝非易事。当前最可行的方式是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政治对话,增进彼此间的政治互信,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有争议的岛屿归属问题上,中国愿意与声索国根据国际法和海洋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领土纠纷。2013年10月,中国与东帝汶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上就海上能源开发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实现了互利共赢“零”的突破。这一成果的取得,为中国与其他东盟国家解决南海争议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效应。总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沟通对话之路。只要中国和东盟诸国真正坚持求同存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定会更加通畅、更加繁荣。
4.3 扩大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打造文化认同之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该是一条文化认同之路。欧洲问题专家陈乐民先生在谈到经济一体化的成功经验时指出,欧洲统一的基础“就是欧洲人对对自己前途的一种认同观念;是由于欧洲有一种共同的文化基础”[11]383。相对于欧洲而言,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异常复杂。在东盟诸国,既有政治制度的差异,又有宗教信仰的差别,既有意识形态的不同,又有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上很少有别的地区能比东南亚地区更鲜明地说明在千差万别之中求得一致所会遇到的各种问题[12]18。中国文化也不是铁板一块,除了儒家文化之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在我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上述文化的差异,客观上影响了东亚一体化的进程。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必要对多元的东南亚文化进行整合,培育共同的文化价值观。鉴于此,中国应积极扩大同东盟国家的文化关系,扩大文化共识。东盟诸国是中国华侨华人的主要聚居地,占世界华侨华人总量的70%以上[13]28,他们的语言和生活方式有深刻的汉文化印记。与此同时,鉴于中国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重视中文教育,使汉语成为东南亚国家的“第二外语”。作为思维的工具,汉字和汉语不可避免地要对思维过程产生影响,这对于形成东南亚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4 加强与美国的政治沟通和互利合作,打造和平发展之路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该处理好同域外大国——美国的友好关系。尽管美国是一个域外国家,但是鉴于其在亚太地区的广泛影响力,目前其在东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冷战后的《东亚战略报告》中,美国不止一次指出,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该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是美国的重大国家利益所在。美国必须保证对该地区的支配和控制。可见,在较长的时期内,要把美国排斥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之外既不可能也不现实。鉴于此,一方面,我国应不断拓宽与美国的交往渠道,努力加强沟通与对话,增加政治互信,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强与美国在经济领域的互利合作。和谐的中美关系,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而且为美国经济繁荣提供动力。尽管两国在亚太区域合作的机制方面存在分歧,但是离开任何一方的合作,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必将大打折扣,因此两国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中国政府在积极推动10+1和10+3工作的同时,应加强与美国的沟通与协作,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目标,进而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使中美两国都能分享亚太区域一体化的红利。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推动东亚一体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尽管还存在南海争议、某些东盟国家对中国缺乏信任以及域外国家防范中国崛起的担忧,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大趋势下,个别国家谋求孤立中国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样,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应该全面发展同东盟国家乃至美国、日本等国的关系,增加信任与沟通。只有敢于摒弃陈见,着眼于未来,才能使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变为现实。
[1]金开诚,王忠强.海上丝绸之路[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2]刘双,万红金.中国-东盟贸易额22年增50倍[N].深圳商报,2013-11-24.
[3]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3-10-04.
[4][5]杨宝筠.中国文化在东南亚[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6]史棣祖.南海诸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N].光明日报,1975-11-24.
[7]雷墨.中国的东南亚新局[J].南风窗,2013(15).
[8]刘雅婷.东北亚均势格局下的东盟平衡外交战略[D].山东大学,2008.
[9]迈克尔·克莱尔,徐华.遏制中国[J].国外理论动态,2007(01).
[10]鞠海龙.菲律宾南海政策中的美国因素[J].国际问题研究,2013(03).
[11]资中筠,陈乐民.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0.
[12]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亚洲及其前途[M].辛耀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13]陈永,游筱群.东盟国家华侨华人经济发展新特点[J].侨务工作研究,2004(01).
责任编辑伍静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5.028
D820
A
1004-0544(2017)05-0155-06
山东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特色重点学科规划项目(MZH2013010);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3CGJJ01)。
于光胜(1970—),男,山东昌乐人,法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