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摘 要】一般认为表演课是电影学院或戏剧学院学生必修的主干课,与工科类、师范类等大学的很多专业无相干。但事实上,在大学里,很多有表演天赋的年轻人是多才多艺的,他们缺少的就是理论上的指导和较为专业的实践性。而开设《表演基础理论·实践》选修课恰好弥补了他们表演艺术专业性的不足。
【关键词】表演基础理论;实践;大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44-01
一、《表演基础理论·实践》课引导大学生主动观察生活
演员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素养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直接的生活体验。《表演基础理论·实践》课引导年轻人主动观察生活,要对生活充满激情,在校期间就走进社会,了解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对同一种问题的多种看法,体验作品中各种角色的人生经历。著名导演陈颙曾说过,“要想让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创造出一个火热的艺术形象来感染观众的话,必须是在生活中有火热激情的人,不能是冷漠的人。”她认为,“我们社会主义舞台需要的是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表演艺术家。”这样在塑造人物时才能有声有色,例如山东、四川、东北人的方言有什么特点,对于他们的生活偏好大学生都会去主动观察,同样的食材为什么有的地方喜欢放辣椒、有的地方放很多糖等等,全方位主动了解生活是角色的需要。当明星,也就是借着优秀角色来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梦想,因此,主动观察是绝不需要提示的。经过锤炼,他们会关心人的精神生活,懂得感恩,以及对国家的荣辱安危都能挂在心上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使90、00后的大学生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独特而耀眼的,并有所作为的群体。
二、《表演基础理论·实践》课教导学生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学习表演艺术就是要大学生在文化、艺术修养上的自觉提高。这样可以使他们对艺术作品有着深刻、敏锐的艺术感觉,在作品的人物创作上也能体现出他们的个人修养。
很多历史题材的电影如《三国演义》《岳飞传》、话剧《雷雨》《茶馆》等作品,对大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当时那个历史阶段造就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的原因。对于演员来说第二手素材同样重要,“生活”这个词不仅仅意味着可以接触到的直接生活,而且还包括听来的、读到的间接生活。如果说所做、所遇、所见是演员直接接触到的,那么所闻则是间接的,第二手的。这种间接的、第二手的生活素材虽然不如第一手的素材那样直接和易于感知,但是它的重要性却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三、《表演基础理论·实践》课教会学生为自己的生活找到“金钥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都要为自己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工作的基本模式,但寻找不是一蹴而就,积累就很重要。那么对历史与现代的区别,城市区域的区别以及领袖与领导的区别,讲师与助教的区别,医生与护士的区别,国内人的生活和国外人生活的区别,甚至母亲与婆婆的区别等等,他们逐渐的都会有自己的认知。例如大学生找工作,首先是对自我认知,个人礼仪、社交礼仪、职场沟通等等他们都会在自己设计的小品中提前进行情景模拟实践,自然就会对作品中人物的职业规划、性格分析、责任心、团队协作、客户意识、人脉开发等诸多内容进行考量,从台词上就能体现出他们对作品人物未来的一种设计与期待,并且在不断地深入生活寻找资料、补充修改中充实作品。这也给大学生开启自己人生中金钥匙进行了磨砺、启迪,并为之努力着。
四、《表演基础理论·实践》课使大学生对精神生活更加有所追求
苏联著名导演波波夫说:“一个戏只有同观众见面以后,有了观众的直接参与才能在思想艺术方面彻底完成。观众对演员的影响能创造出奇迹。而当观众涌进剧场,演员就生出了双翼,凌空而起!”大学生都是热血青年,他们的动情、认真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能够让观众获得审美上的享受,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更是一种相互的尊重。
《表演基础理论·实践》课内容的丰富性,很好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充实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使青年有追求事业成功及理想生活的梦想和激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年轻人追求、欣赏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包括一部电影、一部好小说、好的喜剧小品、好的明星歌会,都会使之满怀激情,并且久久不能忘怀。网络微电影的拍摄也不纯是电影学院表演专业学生的专利,小品、喜剧、中国好歌曲、中国好声音等等,各种电视电影都给人们的业余生活增加了快乐。
演戏锻炼了大学生,使他们成长,俗话说:“戏无理不服人,戏无情不动人。”情与理的关系是“理贯于情,理寓于情”。如果没有明确的深刻的思想贯穿在剧中,无论故事情节多么生动,人物的命运多么曲折,它也会是肤浅的,绝对不可能使观众在情感上产生震撼的效果,因此情理交融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大学生演员一定在觀众面前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揭示出客观真理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