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颖+马志祥
【摘 要】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民歌资源尤其丰富。近代众多作曲家根据云南民歌改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曲,《弥渡山歌》钢琴小品是一首专业性较强,体现云南民族多元化文化的钢琴作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对于云南地区民族区域特色浓缩的主题歌曲的改编创作,不但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还是对笔者钢琴专业学习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关键词】音乐创作;钢琴改编;《弥渡山歌》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56-03
一、音乐创作的思路
(一)创作意义
每个地方,都有它当地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背景。云南民歌与钢琴这一西洋乐器两者相辅相成,既推进钢琴的演奏技法的进步,又对民歌这一优秀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探索。
(二)构思策划阶段
钢琴改编曲《弥渡山歌》的编创,是基于云南民歌《弥渡山歌》的基础上进行构思编创的。但是,这不会限制于只用单一的音乐风格,这也是编创的特色之处。云南民歌《弥渡山歌》中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是对云南独具特色的的描述和赞美。
然而,要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歌编创好,只凭用一些音乐学科方面的文献资料来作为支撑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需要大量的交叉学科的资料作为强有力的支撑,研究云南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人口组成、和它的人文文化。
二、《弥渡山歌》作品分析及风格特点
结构及音乐特征在于自由延长音的巧妙运用:艺术来源于生活,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生活本身。《弥渡山歌》开始的第一个长长呼喊的自由长音就是从生活中的音调吸收进来。《弥渡山歌》中自由延長音是对当地语调的一种自然流露,更能体现所要表达人的情绪和意犹未尽的感觉。本身没有破坏语言和语调的正常节奏,而只是引申、加强它,让人觉得那种语言所没有完全表达的意思在情深意长的绵延歌调中得到了补充,从而丰富了节奏上的变化,使其富有诗意地表现出无限的意境。
旋律的艺术特点:旋律具有轻快、清新优美的特点。全曲主要是“la、do、re、mi”上下五度模进、“la、sol、mi、re”逆行的五声音阶级进四音列和“la-do、do-la”四度跳进的旋律发展手法。乐句之间紧密联系,清新优美,张弛有节。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突出了云南民歌的特色。另外,歌曲调式是民族五声羽调式,旋律自由舒缓,具有回环起伏的特点。
三、创作过程
第一阶段:云南民歌的民间文化研究云南民歌可以概括为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和舞蹈歌曲四大类。山歌一般是在山野、田间的演唱。由于是户外这样的开放环境,所以一般是用喊话的方式来演唱,给人感觉比较自由、高昂、奔放。这类民歌多采取对唱的形式,也可独唱。对唱时因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并激起对方感情更上的反应,所以往往开始先唱一个漫长的引腔。
云南花灯表演艺术家袁留安先生青年时曾在大理州弥渡县搜集整理了《绣荷包》、《十大姐》等云南经典民歌。袁留安先生13岁参加革命工作,15岁的时候就跟云南省文学艺术界到弥渡去参加土改工作。袁留安先生听说弥渡是个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坚决要求去弥渡。被分在了一个山区的袁留安先生遇到了一个近70岁的打草鞋的老妈妈。袁留安先生帮着老妈妈搓绳子,请求老妈妈教他两个民歌,老妈妈看到袁留安脚勤手快,就教了他一个民歌。袁留安先生将原本加以规范,用这首歌的词填上去,创作出得到广大人们青睐的不朽名作,从此《弥渡山歌》广为流传。
第二阶段:结构布局设计
歌曲旋律是民族五声羽调式,结构A+B各为四小节。这是一首赞美爱情的云南山歌。《弥渡山歌》歌词共八句,前六句或兴或比、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歌词含蓄、富有美感,旋律委婉、飘逸,刻画出鲜明的主题音乐形象和云南地方特色。
一声响亮的、拖长的吆喝声“咦----”、“哪----”这是生活中的自然音调,还不等于音乐,但这些音调常常决定了音乐的某些特征。《弥渡山歌》中开始的第一个就是从生活中的音调吸收进来的,用一个较长的时值的长音表现出了一种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情绪,也表现出了山歌的特殊风格。实际上,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出现时语言、语调和情绪的表现中酝酿成熟的,同时又符合艺术本身的结构规律。
《弥渡山歌》的歌曲旋律是民族五声羽调式,节奏自由舒缓,表达出对另一半的思恋情绪。
自由延长音的灵活运用,丰富了歌曲的节奏变化。在旋律发展上,以大量的前八后十六的马蹄节奏,刻画出非常欢快鲜明的音乐形象,更加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淳朴。其基本结构如下:
第三阶段:和声与织体设计
乐曲引子:从第1小节到第5小节,采用的是十六分音符、下行模进的旋律走向,用以寓意弥渡地区的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以及山涧里潺潺的溪水声。(见谱例1)
从第6小节到第9小节,使用Ⅰ级的分解和弦旋律上行,收拢终止,为主题的呈示做烘托。(见谱例2)
主题呈示:从第10小节至第17小节,采用“4+4”方整型结构,右手为旋律层,第一次主题呈示,左手使用五度到八度的跳进,在听觉上制造出灵动、跳跃的感觉,同时加上丰富的装饰音予以旋律的装饰,加强旋律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将音乐华丽化,但在民族风格的基调之上并不显得突兀,给人以淳朴的民风之感。(见谱例3)
第18小节节奏开始变化,右手的小切分配合左手大切分的节奏,将乐曲内容过渡到展开对比的部分。
从第19小节到第22小节,旋律采用三度的音程叠置,和第一次主题展开形成对比。(见谱例4)
第23小节到第26小节,用下行四度模进,将旋律放置在中声区,给予人“古朴”的音响感受。(见谱例5)
从第27小节到第34小节,旋律声部大量运用同音连接线,使其旋律自由舒畅,旋律的连接以二度的级进为主,营造出山野间云雾缭绕的意境。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前面出现过的主题材料以片断化的形式出现,表现出材料连续的重复、模进、分裂、裁截、紧收作品的动机再现,反复提醒听众不忘民族风格的基调。(见谱例6)
从第35小节到第42小节作为主题材料的一次延伸发展,通过原有乐思的风格编创旋律。节奏密集,采用附点节奏的交替使用,推动主题动机的发展,既让听众感受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对接下来的乐曲内容进行了预示。(见谱例7)
从第43小节到第58小节为再现部分,a1+b1两个乐句,方整型结构。该乐段和声部分主要用柱式和弦编配织体结构,旋律部分用三度到五度音程跳进,更加体现了作品使用民族五声羽调式的曲式特征,节奏自由舒缓,具有回环起伏的特点。其中第49、50 两小节中运用十六节拍小跳和升2,升5临时变化音,左手运用向下八度模进使后面的调号从a羽调转入e羽调,这种近关系转调很平和地让旋律直接过渡到e羽调。(见谱例8、谱例9)
从第59小节到第75小节为作品的尾声部分,乐曲旋律部分转到低音区,同时加上丰富的装饰音予以旋律的装饰,加强旋律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将音乐华丽化,但在民族风格的基调之上并不显得突兀,给人以淳朴的民风之感。最后完全终止在调式Ⅰ级。(见谱例10、谱例11)
三、结语
在钢琴小品《弥渡山歌》的创作过程中,因为素材的选择,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的考察搜集的原始材料,从弥渡的历史脉络发展到它的文化底蕴,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次讲究作曲技法、作品创作的順序性系统性,也引起音乐作品构成的各元素的综合思考,对今后分析钢琴作品,有利于更好地演绎钢琴作品。
注释:
①秦桂珍.“花灯泰斗”袁留安[J].中国戏剧,2009(10).
参考文献:
[1] 杨秦生、李怀青、吴肖静.中国音乐创作概述[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2月(第25卷第6期,第23页).
[2]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J].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7年7月(第一版,第325页).
[3] 周青青.中国民歌[J].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1次印刷,第47页).
[4] 饶余燕.贵在探索创新--朱践耳钢琴创作简析[J].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第2期 P48).
[5] 张音.《钢琴曲(猜调)的两种不同演绎[J].思想战线, 2007年(第4期).
[6] 王胜华.《云南民族戏剧文化溯源》[J].思想战线, 2008年(第6期).
[7] 袁滨昌.《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中的地位》[J].思想战线, 2009年(第4期).
[8] 周凯模.《云南民族音乐论》[J].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4期).
[9] 卞萌著.《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J].华乐出版社, 1996年版(第5期).
[10] 岳巍.《简论中国民歌改编钢琴小曲的历史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增刊).
作者简介:
王诗颖(1991-),女,重庆南岸人,湖南科技大学2015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钢琴表演研究;
马志祥(1994-),男,江苏灌云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2016教育硕士,主要音乐学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