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多元识读能力教学法应用探索

2017-03-07 09:06王秋菊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21期

王秋菊

摘 要 结合小学外语教学实际,阐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多模态阅读、多模态写作和多模态听说的多元识读教学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多元识读能力;多模态阅读;多模态写作;多模态听说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06-02

1 前言

传统的识读能力是指对本国官方语言的标准书面形式进行读与写的能力,局限在单语及单一文化的学习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革新及语言文化多样化,识读能力亦扩展为对由语言及其他模式融合而成的多模态文本进行阅读与创造的能力,即多元识读能力(Muhiliteracies)。在我国小学英语教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语音、词汇、语法到语篇设计等,无不是图像与文字的综合体。视觉成分与语言的融合所表征的经验与意义远大于其独立成分之和。如能结合英语教材中的语言和视觉模态,把它们视为多模态产品中相互依存的成分,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且能有效促进其对人类交际的全面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是当今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以“协同创新、合力设计”为导向,从多模态阅读法、多模态写作法和多模态听写法入手,帮助学生释解并创造由图像和语言共建的世界经验及语篇意义。

2 多模态阅读法

阅读是语言输入最普遍的途径和最高效的方法。我国大多数小学英语教材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多模态阅读材料。然而,多模态阅读该如何开展呢?在小学英语故事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对语言所反映的三大元功能进行学习,还要解释图像的三大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厘清图文关系,毕竟,各种模态在语篇中互为补充,在语境中创建意义[1]。语篇作者使用多模态的目的在于一种模态不足以表达清楚交际者的意义,从而利用另一种模态进行强化、补充、调节、协同,以更加充分或者尽量充分地表达意义,让读者、听话者理解话语[2]。故事的作者使用不同模态的话语旨在体现整体意义,语篇的多模态性对读者从新的视角更好地理解语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具体操作而言,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词汇量相当有限,以及外语带来的文化冲击等原因,教师在教授语言内容前,可首先让学生浏览每篇故事中的图像,从而激发学生在头脑中生成多模态故事语篇的概念框架。通过图像中的参与者、活动过程及其环境,学生能快速确定故事语篇为购物框架、旅行框架还是聚会框架等,从而激活相关框架的百科知识。然后,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活动,快速导出其已知信息。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到图片对应部分的语言中寻找信息差中的具体语言表达,并2~3人一组协同重建故事发展关系图。

3 多模态写作法

对于电子时代出生的新一代小学生(“00后”,即2000

年以后出生的孩子)而言,他们接触的大多为语言和图像相结合且图像越来越占据统治地位的多模态语篇,如QQ、QQ空间日志、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大多以图文多模态语篇进行传播。与多模态紧密联系的也包括写作能力发展,特别是记叙文写作。总体而言,写作是小学外语教学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它始终以阅读为基础。作为外语输入,阅读为高质量输出提供语言、文化及思维等素材;反过来,写作对批判性阅读具有反哺作用,拓展和加深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就小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首先从读写转换入手,即引导学生把多模态阅读中的会话语篇改写成简短的短文故事,真正做到读写相长。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增长和语言水平的提高,教师不妨开展“手机辅助性合作写作法”,即安排学生进行创新性多模态写作,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如请学生把父母旅行等有意义的经历拍摄下来,然后用图像加文字的方式加以撰写,甚至是视频加字幕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在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艺术细胞,加强观察能力,培养想象能力。通过小学生的多模态作品,教师和家长还能及时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捕获一些用语言难以反映的情绪,有利于师生情绪的调节和互动。

已有研究表明,鲜活的涉身体验是多模态创新性写作的源泉和提升创作能力的动力。通过安排学生用自己拍摄下来的照片帮助完成多模态形式的写作,发现作为感知,认知活动的视觉模态促使许多对写作感到痛苦的学生创造出更加符合逻辑、连贯统一的语篇。因此,教师应重新思考外语课堂中的教学资源,全方位实施多模态教学,可大胆尝试安排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经历或事件拍摄下来,或收集报刊中有意义的图像等,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建英文版简报、多模态写作展或配有字幕的视频展。从素材收集到图文写作、修订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师生共同设计源自大家身边的多模态学习产品。

4 多模态听说法

多元识读能力的核心是多模态交际能力,重点体现在多模态听说水平上。通过上述多模态读写活动,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更容易意识到交际过程中语言、面部表情、手勢、图像等协同传递意义。遵循多模态识读教学的“设计—再设计”循环利用现有资源的理念,外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读写部分的多模态资源进行再设计。首先让学生两人一组,寻找图像中的视觉成分,然后轮流描述每幅图像中的内容,最后请学生分组讨论图像与语言的关系,对图像中所反映的道德、责任等问题进行讨论等。就创造性多模态写作内容而言,可以把班级展览搬进校园,让学生实地扮演展馆讲解员的角色,用日常英语结合面部表情、手势、图像等,为其他班级或年级的小朋友介绍活动理念、内容及作品等。这种对意义进行“再表征”及“再情境化”的学习方法以新颖的“英语角”再现,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多模态交际能力,并向其他学生传递英语学习的“正能量”。

多模态听说读写法是师生共同“设计”意义的多元化产物,是多元读写能力在多模态资源不断“设计—再设计”的集中体现。诚然,小学各类英语测试中已较为普遍地多模态化,但主要集中在低年级的听力测试中。由于人类交际是听、说、读、写的有机融合,多元识读能力也应推广到口语、阅读及写作测试中,并进行合理的有机融合,从而建构多模态“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外语综合测试模型。对于小学生口语测试而言,外语教师可以从所学故事中(包括其他学生创造的多模态作品)选取一系列图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描述和评价等。这既有利于测试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产出能力,又有利于多角度了解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的发展进程。阅读测试中可以增设一些图表或图像等,写作测试可以参考上文有关多模态写作部分的论述,使其动态化和多样化。

5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的语言文化在2l世纪加速融合,使得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外语教学难以顺应多语言、多文化、多模态的人际交往发展潮流。笔者结合对小学英语教材的研究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操作性强的多模态阅读、多模态写作和多模态听说的多元识读能力教学法应用的有效性,以期提高师生小学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意识,并有效践行新媒体时代多元识读能力从“娃娃”抓起的教学战略,培养出真正具有“设计未来社会”、高效提取信息和擅长设计意义能力的新生代。

参考文献

[1]杨信彰.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J].外语教学,2009(4):11-14.

[2]王惠萍.英语阅读教学中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10(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