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旭光+陈研+娄艳红+耿丹
【摘要】建立适应高等学校转型的实践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基础和保障。本文对转型背景下的普通高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对促进普通高校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转型 普通高校 实践体系 改革
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国家到省都在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和创新创业教育,高等学校现有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亟待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一、构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应结合应用型转型科学进行专业定位,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从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出发,建立和完善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市场人才需求趋势,坚持理论教学够用够用的原则,缩短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突出应用实践,设置了应用实践教育课程模块,实践课时比例超过30%。通识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深入推进“政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地方、行业和企业协作,促进专业与行业、企业紧密衔接,建立“紧密型”集中、定点、頂岗实习基地,鼓励行业企业建设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室),合作指导毕业论文“设计”,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合作编写应用型课程教材,合作研发应用型项目,教师科研与行业发展和技术升级接轨,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实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素养和技能对接,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行业管理过程对接,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探索。
三、加快实验室建设,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更新、整合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室建设服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室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普通高校依据应用型转型需要,加快实验室建设,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应用型实践题目,开设独立的应用技能和应用技术课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技能培养的契合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四、建立多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依托行业企业对培养目标准确定位,设置开发创新创业课程
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服务区域、服务形式、人才培养类型准确定位,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设置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理论和实训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开设《创业基础》、《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等必修基础,同时开设创新创业实践实训等选修课,结合专业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主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强化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三)开发创新创业专选模块课程,优化创新课程体系
开发跨专业、跨学科、应用性强、个性化培养的创新创业专选模块课程,整合专业课程,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专选模块课程,深度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组建选课超市,依据学生个人兴趣和能力,按模块选课,培养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
(四)开发优质课程和教材,加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模式转变,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具有变化快,灵活性强的特点。鼓励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和成功的创业者,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引进、自编或联合编写具有专业、行业特色的教材,学校与社会共建,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
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体系
(一)实践课程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完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课程中实验实训项目,集中实践课程,如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创作等。设立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开发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创业实训项目,并在实践课程中充分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增加创新创业方向的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开展创新创业实训,建立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二)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为牵动,丰富创新创业实训体系
实施国家、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给予立项和配套经费支持,扩大项目覆盖面,组建学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创业竞赛,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为牵动,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引导本科生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项目研究能力,创业项目策划能力,创新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或服务的创业能力。
(三)以需求为导向,构建“三育人”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加强学校与多方合作,强化“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政府、高校、社会多方合作,获得政府支持、社会关爱、企业协助,努力创设“校府协同”、“校企协同”、 “校所协同”、“校校协同”的育人环境,积极探索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协同育人模式。
(2)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强化“实践育人”。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吸引学生尽早进入实践基地,参与科研课题、创业实训, 支持大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科学研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满足学生实践需要。
(3)营造实践、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强化“文化育人”。团委、学生处与教学单位密切协作,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会,组建实践类社团、创新创业社团,举办各类实践讲座,文化节等活动,增进学生、教师、企业家交流,推进实践教学“一课堂”、“二课堂”联动,营造实践、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文化育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兴趣,激发动力,发展志趣,诱发大学生用于创新,立志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