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瀛霆
【摘要】本文通过社会学家瑞泽尔“消费圣殿”的论点,阐述时下都市饮食消费过程中,市集和集市两种被重新提倡的消费形态。案例部分以品牌电商“黄小厨”、生鲜电商“一米市集”、有机餐厅“GREEN&SAFE”和“齐民市集”作为新的消费工具,探讨是如何产生出新的消费神殿,以及其理性化和重新赋魅特征的呈现,对都市饮食消费文化造成的正面影响。
【关键词】市集 集市 都市消费空间 消费圣殿
美国当代社会理论家学家瑞泽尔(George Ritzer),于书中聚焦消费圣殿的祛魅和理性化,以及消费圣殿被重新赋魅的运作机制。二战结束后,新型消费工具的出现,举凡快餐店、连锁商店、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邮轮、赌场等,逐渐成为美国人日常的消费场所。瑞泽尔主张,上述场所作为一种能够消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设施或建筑物,可被视为“消费圣殿”(cathedrals of consumption),也就是為了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前来“朝圣”,这些新的消费工具往往被建造成具有迷人的,有时甚至是神圣的、宗教的表征。
在瑞泽尔笔下,快餐馆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品牌,多数的中国消费者已相当熟悉。不过,如今一线城市的饮食消费可不仅有炸鸡薯条,上至米其林餐厅、下至黑暗料理都是城中“吃货”的选择。市调公司尼尔森发布的中国饮食调查报告显示,时下的饮食风尚是“健康至上”,约有70%的受访者有特定的饮食需求,会控制或拒绝摄取某些食物或食材成分,此外,8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不含有不良成分的食物。因此,本文同样倾向以更有健康意识、有机理念的消费工具为研究首选。
针对“黄小厨noob市集”、“一米市集”、“GREEN&SAFE”和“齐民市集”两家餐厅,4个案例进行简介,共同点在于打造市集和集市作为都市中新的消费神殿。
(1)2016年9月,黄磊带着自家的黄小厨noob市集登陆上海虹桥新天地,需购票进场,为期两天的活动则包含各种吃喝玩乐,并提供生活风格的小众品牌和丰富的互动体验环节。
(2)2015年9月一米市集网站成立,发起人何瑞怡(Matilda)来自台湾,创业初衷是让国人吃到符合生态、真实无添加的农产品;因此不做高端的进口生鲜电商,而是致力打造线上的农夫市集。
(3)GREEN&SAFE和齐民市集隶属于台湾永丰余生技旗下的餐饮品牌,通过集团在昆山农场和其他农产基地的供应,两家餐厅分别呈现欧洲和亚洲市集风味的复合式用餐环境。消费者能透过开放式厨房看见餐点的准备过程,也能直接采买食材,带回家自行烹饪。
一、消费工具的理性化
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和理性的不合理性5个要素是瑞泽尔归纳出新型消费工具的“理性化”,又可称为“麦当劳化”(McDonladization)。为了能稳定出产商品和餐点,理性化的发展途径是必然的结果。不过,在可计算性方面,不同于大部分的消费工具都相当重视数量,好比卖场的家用包装或电商的满额免运服务,本文案例更多的是强调质量,企图以品质与竞争者做出区别。
二、消费圣殿的重新赋魅
消费圣殿的重新赋魅依赖于它们重新创造奇观的能力。而模拟是创造奇观的方法之一。在GREEN&SAFE和齐民市集里,既有市集的热络,却没有市集的杂乱;前者善用木桌木椅、方格布和干草堆为装饰,打造如身处欧洲乡村的生活感,后者则在平日晚间举行掷骰子的互动游戏,起到仿佛人在庙口休闲的错觉。两家餐厅皆因定位精准且情境设置完好,消费者体验极佳、主动代入感强烈,用餐过程更放松无束。
重新赋魅的方法二是内爆。鲍德里亚将内爆界定为一种现象向另一种现象内部的融缩,以及传统的极点之间相互朝向的坍塌。以一米市集为例,固然贩售生鲜食品是主业,但一米作为网上的消费圣殿,在饮食教育的推动也是不遗余力。如于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举办线下的“剩食派对”,通过集结临期食品、以竞赛的游戏方式,烹制出道道佳肴,借此倡导减少日常的浪费。也因其寓教于乐的教育行为,使得消费圣殿在精神层面上有了新意。
赋魅的第三个方法,则与时间和空间有关。一米市集基本上提供的是下单后市区当日配送的服务,GREEN&SAFE和齐民市集则主打“从农场到餐桌”的理念,强调蔬果供应的新鲜度。此类运作方式,反映出对时间和空间距离的高度压缩。此外,新一代的市集和集市,经去芜存菁,理性化运作的同时保留了一定的人情味。比如在noob市集的活动现场,能与摊贩话家常,或是在一米网站上能清楚看到食材的种植者为何人,有名有姓。
三、新消费圣殿的正面意义
作为解构再重构后,重返大众视野的市集和集市,在本质上仍是消费圣殿,但相比其他俗艳虚华的都市消费空间,市集和集市的“返朴归真”可谓消费社会的一股清流。
参考文献:
[1]瑞泽尔,赋魅于一个祛魅的世界:消费圣殿的传承与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2]Mike Featherstone,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1991.
[3]Jean Baudrillard, Simulations, New York: Semiotext (e),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