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钦楠
凤凰财经在12月1日的一条新闻是:澳洲楼市泡沫创十二年最高,又想拉中国人当“接盘侠”?关于澳洲楼市可以说的“点”不少,上一期写了个大概,这次专挑一方面——中国人在澳洲盖房子的那点事儿。
在澳洲,只要稍有涉入的人都知道,对于一些房地产项目来说,前期的规划审批是个大头,只要审批下来了,后面就不太难了。可是对于很多小型项目来说,比如盖个房子或者 granny flat(奶奶房)之类的,规划审批所占的比例确实很小,而且一般的建筑商就能顺便帮着把申请递了。怎么找个靠谱的建筑商是个大问题。现在在澳洲干建筑的中国人偏多,不想赚钱的建筑商那是雷锋。所以,要找100%靠谱,童叟无欺完全值得信赖的建筑商真的很难找。好人好事不是没有,赚得少,赚的是个苦力钱。这么说是因为,或多或少都有经历,就是建筑商动不动就要加钱,到最后完工的时候,总花销超出报价的一倍基本是正常现象。而且工期也经常会拖,没事就返工,常常莫名其妙的,搞得业主苦不堪言。网上也说嘛,业主的小命就在建筑商的手里攥着,甚至还有的项目干到一半,建筑商就撂手不干,再也找不着人了。
我作为一个“吃瓜”的小女子,自然不会讲施工细节,比如混凝土浇筑、房屋搭架、钢筋帮扎之类,因为我真没动手干过。但是,可以细说的是和建筑商沟通的几个步骤。
第一步,作土质勘测。盖房子之前都要作土质勘测,才能确定地基到底怎么做。所以在递交建筑申请(Building Application)的时候,土质勘测是需要同时递交的。一般的业主为了省事,直接找个建筑商帮忙递交建筑申请。其实这也无可厚非。不过如果这个时候已经签了合同了,嘿嘿,建筑商的第一次涨价机会就有了。他们一般会在合同里写,具体地基价格要看土质勘测结果。澳洲相关的规范里给出七种土质(从硬到软排列)。一般来说,土质为A、S、M、H1和H2的,地基相对便宜,而土质为E和P则表示要花更多的钱来做地基。很不幸的是,澳洲大多数土地的土质都是‘P。如果条件允许,各位土豪们在买地的时候最好和卖家问清楚,尤其是具体这个建筑平台(building platform)定下来没有。因为土质这个东西很难讲,挖挖坑填填土的,土质很可能会不一样,闹不好就有猫腻。所以要先确定标高,再作土质勘测。
第二步,单独找个设计师画设计图。不懂的人要问了,为什么要单找设计师来画图?其实中间牵扯一个版权的问题,在澳洲是大事。换句话说,你找个设计师来画图,画好了,这个图就是你的了。可是找个建筑商来又画图又盖房的话,画好了盖好了,虽然房子是你的了,可是这设计图是人家建筑商的。说到这儿可能透着明白了,如果房子盖到一半,建筑商跑了,手里拿着设计图,最起码能换一个建筑商。如果建筑商带着图一起跑了,就只能呵呵了。换一个角度来说,建筑商手里攥着设计图,那就是摆明了吃定你了,建筑商说涨钱,你不同意个试试?要是说不满意,想换个试试?那简直是自找麻烦。所以很多时候建筑商和建筑设计师是冤家对头,老打架的。如果是在工地一起讨论,建筑商几乎是老土,常常气得设计师摔门走了。还有一点,就是很多建筑设计师可以充当项目管理者(价格当然也会稍贵一点),建筑商在盖房子的时候总会问你这样那样的问题,业主如果只是为了投资或者转手,那肯定是建筑施工方面的小白,很多时候难以作决定的,尤其是建筑商如果不是长期合作,更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那么这个时候,建筑设计师的建议就很重要了,当然前提是单独聘请的,而不是建筑商打包带来的。
衡量一个建筑设计师靠谱不靠谱,是要看他对建筑造价的掌控能力。比如和这个设计师说你的预算是60万,他照着你的预算作好了设计,可是建筑商看了设计图,给的报价都在100万以上,那很明显这个设计师有问题。他能不能帮你管理项目是要先问清楚的,如果画了图,后面施工什么的就都不管了的话,那很多细节真不一定能照顾到,后期有的是头疼的地方。而且不用后期服务的这种设计图,有点设计底子的人都会画,找的建筑设计师一定要不仅能画图,还要能帮助管理项目,有问题能站在你的角度来和建筑商沟通。对了,还有一点,土质勘测报告是要在设计前给设计师的,因为如果土质有问题,房子设计还是要改的。
第三步,找建筑商要报价。找建筑商要报价的时候,要带好设计图和土质勘测报告,一般来说,要报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找熟人介绍,澳洲的华人房地产圈就是“朋友圈”,请他们上几个报价来对比。另一种是公开的招标。绝大多数华人都喜欢找熟人介绍,报价就是走程序了,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可是很多时候也有麻烦的地方。比如张三找了个建筑商盖新房子,很满意,然后介绍给了李四。可问题是李四打算把房子进行整改,比如加个卧室之类的,那这个建筑商还真不一定擅长这事儿。所以在找建筑商的时候,要确定这个建筑商擅长什么,可以看看他以前做过的项目。
如果公開招标的话,很多小型的无牌无证的建筑商就基本上被排除在外了。而且来投标的建筑商对标书的准备也会相对细心一点。拿到了几个报价以后,要进行对比的。当然了,不管前期把关有多严格,最后基本都会超支的。不过说超了一半,甚至一倍的钱就太过分了,把幅度控制在10%到20%应该是可以做到的。作为业主,在盖房子之前自己要弄清楚很多方面,比如自己想要什么样子的厨房、厕所、地板、灯和装修风格,尽量多跑跑建材市场还有家具城什么的,做到买什么样子的、花多少钱心里有数,定了就不要变。如果是倒房子的老手,这个时候,已经可以把设计图拿给中介,准备找盖好后的买家了。如果找到下家,装修风格什么的就由人家定了。
拿到报价以后,首先要看这个报价分得有多细,每个部分的报价是多少,比如墙、屋顶、几个窗户几个门等等。而且有些东西要讲清楚,到底包不包括在报价里。比如:1.付给市政和其他专业人员的钱,比如土地勘测(如果需要做第二次的话),工程师等。2.连接市政基础设施的工作。3.规划审批和建筑审批里可能会有的特殊要求。4.草坪。5.雨水箱。6.挡土墙和行车道。7.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平整地面,推倒旧建筑等。8.房子里的一些细节的东西,比如窗帘地板什么的。
同时,在看报价的时候要注意所有的“provisional sums”(暂定金额),比如厨房的柜子,如果一个人报价$5000,厕所坐便器$500,一共$5500;另一个报价柜子$9000,坐便器$1000,一共$10,000。貌似贵了近一倍,可是这个并不是建筑商赚的钱,这仅仅是取决于要买什么样什么品牌的坐便器,什么样什么品牌的柜子而已。如果这两样你明明看上了一万刀左右的档次,可是因为图便宜选了那个$5500的,那质量只能自己掂量吧。其实很多具体问题很难在合同里覆盖到,尤其是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比如天气、地下水之类的。那就基本上看人品,没有什么斗智斗勇的可言,如果真的下暴雨淹了,抽水的钱肯定是业主掏。
此外,在和建筑商谈判中,可以提出自己喜欢用的分包商,但现在大部分建筑商都是全包,分包商的钱也是建筑商赚了。每个建筑项目都是要项目管理的,建筑商是有流程图的(Construction Schedule),所有的分包商都要提前预约的,尤其是华人圈建筑这点事儿,都是钩挂钩。现在的建筑商差不多都是交钥匙工程,尤其是倒腾房子的业主,更不可能在分包商上亲力亲为。总包和整体分包是有很大区别的。打个比方,如果是总包,出现了问题,承包商会先开始内部商量,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给业主,你不得不付钱;而把各个专业分包出去就不一样了,如果出了问题,大家会马上开始互相扯皮,然后业主是裁判,谁的错误谁负责,觉得谁不行就换一个。当然话是这么说,大多数业主不差那点钱,尤其是中国人干活,让人赚了给你干得也带劲儿,具体哪种方法比较好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最后,要说的一个问题就是文章开头举的那个例子,为什么会有建筑商干到一半就撂挑子走人。其实说透了也很简单,老板收钱都是按阶段,比如把盖房子分成四个阶段:地基、墙体、封顶和内部装修。那么一般来说,第一阶段收钱不超过10%,第二阶段15%,第三阶段35%,第四阶段25%。如果前几个阶段给多了,建筑商先把钱挣走了,到第四阶段只剩下10%的钱没有给,那基本上只能看人品了,因为从建筑商的角度来说,干第四步的工作不光不挣钱,可能还赔钱,所以第四步对于建筑商来讲毫无动力去好好干活。如果再觉得业主难伺候一点,责任感少一点,干脆一走了之,不伺候了。就算最后能通過法律途径解决,也劳心劳力啊!华人在哪儿都讲关系,熟人好办事儿,业主要是建筑商的熟客,人家也不会干到最后就撂挑子了。
澳洲盖房子,州和州的要求不一样,房子和房子也不一样,对于有钱人或倒房子专业户,所有的问题已经无关紧要,关键是有买有卖,砸出去的钱不亏。我虽然没亲自动手在工地搬过砖,在建筑界算是刚进幼儿园,戴着安全帽到施工现场遛过几次弯,知道不知道的瞎说吧。
(编辑·宋国强)
feimi200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