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市注重挖掘和发挥“吉祥天佑、林碧水秀”的城市品质,依托山水、温泉、寒地特色资源,大力推进休闲旅游农业提档升级,使休闲旅游农业成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品质的突破口,在农业现代化率先发展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径。
近年来,吉林市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三产”融合和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引导,突出融合主导,注重服务引导,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404个,年接待游客350万人次,营业收入11亿元,带动农户7000多户,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多人,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吉林市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抓规划先导。吉林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前景,统筹编制了全市休闲农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即重点构建“一带、一圈、两县、两区”的休闲农业总格局,将吉林市打造成具有一定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东北休闲旅游的理想之地。
“一带”指“万昌——孤店子”温泉农业带。依托伊舒盆地温泉地热资源,沿“万昌——孤店子”一带,分别以神农温泉、圣德泉、卓远温泉为中心,发展高端养生、大众休闲、旅游度假三个层次的温泉农业旅游;“一圈”指环城都市生态农业圈。环绕吉林市周边,立足区位资源优势、浓厚农耕基础,策划包装一批充分体现地方历史、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等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推出“春踏青、夏游湖,秋看叶、冬赏凇”的四季都市休闲品牌。打造雾凇岛雪乡、稻梦天地、荷花大观园、松花江渔作、渔楼鹰猎、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等特色景点,形成环城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圈;“两县”指丰满——蛟河国家休闲农业示范县(区)。丰满区以朱雀山为轴心,以“四山、两湖、一江、一库”生态资源开发为重点,主推乡村田园风光、特色农业景观、乡村民俗文化、山水美食体验旅游“四大特色”,打造“青山冰雪、松花湖活鱼”品牌。蛟河市依托拉法山、白石山、红叶岭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自然生态优势,重点建设长吉图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带;“两区”指 “金珠花海、二道采摘”2个休闲农业示范区。龙潭区金珠花海示范区,重点建设好花海戏水公园、乡村民宿、户外拓展区、金珠绿道漫行系统等项目。二道休闲采摘示范片区,重点建设金丰现代农业园、庆丰乐樱桃园、苏相锦绣黄桃园、张家沟甜瓜園、王相李子园等特色果品采摘园。为市民提供节假日农事体验、农村游玩的好去处。
抓融合主导。发展休闲农业必须以农业三产融合为主导,要与农村建设的诸多要素同步发力。一是推动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构建一产接二连三式发展模式,东福米业把单一的种植业,发展为集种植养殖、米业加工、温泉养生、休闲采摘、餐饮娱乐等多项产业于一体的深度融合体;构建一产隔二连三式发展模式,宇丰米业依托高标准农田,打造稻梦天地农业公园,一产三产紧密相连,同时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构建二产前伸后延式发展模式,虹翔酒业等几家葡萄酒生产企业为了保证产品品质和扩大营销,前伸至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拓展了葡萄酒文化;构建三产及二追一式发展模式,金珠花海以花卉产业为主业,从旅游观光起步,向前发展花卉产品加工及花卉生产种植、采摘,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二是推动与新农村建设的诸要素有效整合。与新农村建设紧密融合,将休闲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用好用足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整合资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村庄整治等项目建设投入,相继建成了龙潭区缸窑镇哈什蚂村、舒兰市平安镇两方村等为代表的一批魅力乡村;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相结合,着力培育多元化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采取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以昌邑区大荒地村、龙潭区江北乡棋盘村等为代表,许多村的集体收入有明显增加,有的是几何式增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依靠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村民共同致富,为精准脱贫做出精准贡献。如金珠花海,就包保了87户贫困户,帮助他们实现脱贫;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结合孤店子、金珠、北大壶、岔路河等新型城镇化示范城镇建设,规划建设环境都市农业圈、温泉休闲农业产业带、温德河百里农园示范区,促进产城整合、促进一二三融合发展;三是推动与全域旅游有机结合。从景点旅游到景区旅游,再到全域旅游,是旅游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旅游品质的重大突破,更是休闲农业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抓住新机遇。吉林市地处长白山余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山、水、林、地兼具,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和落实机构,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推进;融入新要素。在休闲农业推进过程中,牢牢扭住全区域整体规划,综合性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等要求,推进整体融入。打造新亮点。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市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2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市级以上星级休闲农业50户。经验做法在前不久国家举办的都市农业现场会上做了书面交流。
抓服务引导。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发展休闲农业更是如此。吉林市按照农民增收致富,政府提供环境,社会搭建平台的要求,在服务上求作为有所为。一是大力强化政策创设。围绕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统筹相关部门,切实解决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等问题。积极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继续开展市星级企业申报评定工作,鼓励企业晋星升级。继续安排专项扶持资金,补贴休闲农业主体项目建设;二是持续规范行业管理。组织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分别组建市级和县(市)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引导经营主体加强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推动诚信、安全、合法经营,加强行业自律。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星级评定标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规范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创新经营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打造休闲农业新亮点。沿朱雀山、松花湖农家乐集中区,沿长吉南线、北线温泉带,沿城区休闲农业景点密集区域,沿农耕文化、关东葡萄酒文化集中区域等集中线路,开发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把休闲农业与一年四季的各种农事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办特色节会,举办桃花节、采摘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等。立足长白山、松花湖、吉林大米等特色农业与物产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唱好经济戏。开展创意农业,东福米业公司、吉林大富人家米业有限公司2户企业在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中分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金奖和包装创意优秀奖。
(省农委发展计划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