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百精:新媒体四大关键词

2017-03-06 21:36胡百精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对话关系

胡百精

谢谢各位!感谢贾可博士的邀请,首先祝贺《汽车商业评论》十周年,每一本行业杂志都是这个行业的眼睛,这双眼睛十年了还没有近视,也没有散光,也没有得白内障。贾博士写出了真文章。

另外也要祝贺今天所有获奖的记者朋友还有企业代表,向你们的专业,还有你们当中少数优秀作品展现的专业精神致敬。

在今天这样一个场合作一个学术演讲很讨厌,但是贾可博士给了我这样一个命题的作文,讲一下新媒体,特别是企业自媒体发展的路径。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对话、关系、多元生态还有日常生活。

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差不多是全世界又一轮新的信息传播革命战略高潮阶段,且在高潮漩涡当中,任何的预言都是徒劳,旧的东西还没有来得及沉淀就已经烟消云散了,新的东西没法作出任何断言。

走向对话的逻辑

在过去一百年,尤其在最近二三十年转换逻辑当中,我觉得第一个逻辑很清楚,不管怎样定义媒体的角色,它首先是信息传播的载体、管道、平台。现在我们在信息传播中看到的变化,就是从宣传到说服到对话这样一个转换。

宣传好理解,但是很多我们的从业者还没有分清楚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宣传,基本上都是以甲方的意志,或者是以甲方为中心画一个圆心,画成一个半径想象我们的市场,想象我们的行业,想象未来生活的途径。这种宣传的方案是单向、以自我为中心的。

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我们此前实际上是按照宣传和说服的思维,不是按照对话的观点,来重构我们自媒体的运营体系,重构自媒体运营发展的规格和秩序。

事实上,由于几次评奖的原因,我看到中国汽车行业整个企业品牌传播的近况,大体是内部的甲方、乙方这种相对封闭的自嗨状,行业媒体也加入到这小圈子的狂欢,看到宣传价值观、宣传理性,宣传效率的追求压倒了对对话本身的这种追问。

什么是对话?你拿出来的信息是值得人關注的,是具备对话潜质的,这个才有必要通过新媒体的平台推送过来。

我在学院里,最近几年本科教学遇到很多挑战,这跟企业遇到的挑战有相同之处。什么挑战?不管是大教授还是年轻的老师们,在课堂上不管你讲什么,同学们都在玩手机。我们的学风还是很好,但是同学们玩手机这个情况谁错,不能说学生错了,也不能说老师错了,也不能抱怨这个时代。怎么办?

最近几年整个教学改革,如果说用一个关键词来提炼的话,就是“对话”,什么是对话?老师表达一个观点,也允许同学表达一个主张。我们提出自己的判断,也允许同学们加入这个判断的形成过程当中来。我们之间只有保持对话对流的状态,学生才会把精力放在老师身上。

把这个道理放大,在今天,包括汽车企业在内的商业节奏,如果想让我们的客户、利益相关者重新成为我们倾听者,必须首先赋予他权利,让他成为表达者,我们之间只有对话状态的时候,这种品牌传播才不是单口相声。

我们要从第一层的宣传的逻辑、说服的逻辑走向对话的逻辑。很多自媒体到目前为止仍然在这个层面卡着。

走向关系的逻辑

第二层逻辑关系管理。自媒体,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当我们强调媒体的时候,还是强调信息传播功能,或者说信息传播属性。今天所宣称的互联网时代,或者说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互联网平台比信息传播更重要的特质,是关系的建立,关系的维护,还有关系管理。

事实上,我们传统的企业品牌部门都会设置一个公共关系部,公共这两个字强调的是传播功能,把信息传播开来。事实上,公共关系这个关键词当中另一部分是关系。

我们消费者究竟是谁?市场调研公司给我们提供一些数据,做一些用户画像,比如35岁到45岁上升阶段,受过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等等。但这些人在哪儿?仍然是幻影一般的存在,仍然是无性格的大众。

今天在新媒体互联网平台就不一样,互联网发现了个体,互动的个体,也就是说互联网不但发现了个体,还发现真实社会关系当中的人。新媒体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超越了信息传播,直接进入到关系这个层面,这会发生两个情况。

第一个情况是没关系没传播。多元分散的个体彼此间互动,介于互联网平台产生互动,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如果你不在这个圈子里,你的信息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到达这个平台。

大家使用朋友圈或者是加入一个群就有这样的体验。经常会看到一个企业特别深情地告诉我说,我们有一个项目做得特别好。有多好?特别特别好。但不管有多特别好,我想问各位,今年央视广告标王是谁?法兰琳卡,赞助费用最高的企业,他们是做什么的?不知道。

如果我们信息不能进入关系网络,不能进入关系管道,就等于不存在。事实上,这个信息就像流水,关系是管道,没有管道的水,其实是流不过去的。

很多传统媒体尝试向新媒体转型,在我们学术界把这个词称为媒介整合,原因在哪?

传统媒体包括贾可博士这本杂志,在转型过程当中,顶多是做到第一个逻辑,就是把它原来信息传播报道的逻辑由宣传转向对话,而很难做到关系网络、关系平台的建设,也就是读者和受众之间仍然没有形成互动关系。

大家目前为止仍然沿着第一个逻辑在展开,而第一个逻辑主要停留还在宣传这样一个阶段,第二个逻辑做得比较少。

事实上,企业内部的结构要调整,我们公共关系部门应该和客户服务部门和企业CRM这样的平台重新整合在一起,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整合在一起,才能和用户建立真实的社会关系。

没关系事实上就没传播,即便传统媒体转型了,不能做到用户的服务和管理仍然是不会成功的。

日常生活

第三层逻辑想提到的是新媒体互联网比较重要的逻辑,即日常生活的逻辑。

传统媒体所呈现、所构建的社会,我们把它称为奇观社会:大人物、大事件、大好事、大坏事,才有可能上报纸、上广播、上电视。刚上大学的时候,家里人听说我进了新闻系,就说将来就能在电视上看到你了。

事实上,这是个朴素的想法,到现在为止很多企业仍然是这样一种观念,我们要上报纸,要上电视,在《汽车商业评论》、《汽车消费报告》当中露那么一个脸,呈现出来自己的大业绩、大途径、大故事和大主题,是发展当中大的关键节点。

这些反映在我们汽车的营销传播领域,就是我们的广告永远都是宏大主题,比如宁静思远达天下,反映的都是富裕、成功、阶层的上升,体现在画面上就是一个个成功的展示。

我们看到,大家所构造的仍然是奇怪的社会表达。互联网不但发现了主体,还发现了日常生活。互联网基本逻辑就是发现了日常基本运作,我们的表达路线图应该和公众日常生活路线图拼接在一起。

我看到最近两届的汽车类新闻报道的稿件,也包括今年首评汽车企业自媒体传播的稿件,发现两者之间其实有一个断裂,这个断裂仍然漂浮在日常生活路线图之外,仍然试图按照产品主义,商业这套路线在向前挺进,我们注意到大部分仍然以成功为主题,在诉求自己的广告、公关和营销。

可是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从宏大的政治叙事过渡到日常生活的时候会发现,成功已经不是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年轻一代中产阶层最在意的事情,人们关注的是美、德行、安宁、喜悦、信条,此岸到彼岸的可能性,不是以前极端社会在意的线性进步观,而是搞一个大的、最牛的、最棒的、最帅的就行了。

走向多元生态逻辑

第四个逻辑是,新媒体和互联网一个重要的价值在于社群的形成和构造,不只是信息传播的问题,也不是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的问题,而是建立一个好的社群。

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刚才看到捷豹路虎获奖,捷豹路虎在品牌传播方面一直做得不错,有时候我在想,捷豹路虎这样一款车,把报纸、广播、电视还有互联网上很多营销传播的投放全砍掉行不行。砍掉干吗?也不说一点不要了,维持一点。

然后,在北京通过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平台,建立两万人,三万人一个社群,在上海、在深圳、在广州、在西安、在成都,在所有重点销售区域,在每个城市建立一万、两万、五万人的社群。

在全国维系三五十万的社群,一年有一亿元的传播费用全花在这个上面,和真实的人沟通、和真实的个体、群体建立多维的社群。这里面我们不谈车了,我们谈健身、谈健康、谈学习,谈的是人到中年之后的卑微和萎缩。我们谈如何在今天这样一个既剧烈、又宏大、又不堪的时代,做到不但是富足的,而且是安详的。

建立这样一个社群,和真实的客体和群体去沟通,建设人的概念,这才是正確之道。我们现在辜负了互联网给我们提供的技术,我们仍然是把它当做信息传播媒介,以宣传为导向的信息传播媒介,于是,对话导向的信息传播层面还没有出来,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还没有出来,渗入日常生活路线图这点做得不够好,真正意义上社群的建立和维护,还没有全面展开。

这个时代分散着不同的社群,一个又一个的部落,一个一个的圈层,各家企业推自己的产品,推自己的技术主张,都讲自己的欲望,都在讲自己的社会责任,自己玩的时候太多了,我们应该进入一个生态,或者是创造一个生态。

我们新媒体平台能不能和做健康的、做运动的、做环保的、做社区的、做面向边远人群的,影响所有精英关联的品牌,关联的公众机构,大家一起合作,共同搭建一个对话多元利益生态。这是一个大问题,以前媒体典型的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每一个媒体好比一棵树,每一棵树强调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要把一棵树还到森林当中去,把一滴水还到大海当中去,生态的概念就是,以整体的理解力、整体的眼光重新打量媒体传播行为,重新打量我们品牌的意见表达。

猜你喜欢
对话关系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