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山穷水尽,才能伸出援手

2017-03-06 21:33左夏
中学生博览 2017年3期
关键词:起码求助者筹款

左夏,热烈的潮汕姑娘,觉得最美好的生活便是一觉醒来,看到阳光与爱俱在。(微博@左夏同学)

前两天刷微博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张继科发了一条呼吁筹款的微博——“我教练女儿的同学,大家用爱心帮助这个小天使共渡难关吧。”下面附加三张轻松筹界面截图。我点进链接看了一下大概情况:14岁女生,在北京18中上学,白血病,前期治疗需30万,筹款金额30万。

但在微博下面的评论里,看到了满满的批评与质疑。

“敢问家里房卖了吗?车卖了吗?卡里余额为零了吗?你一个在北京有房有车的人在这里装弱势博同情,医生说30万,你就筹30万,请问医疗费用是一分钱都不打算自己出是吗?别把悲惨当卖点,比你穷苦的人家多的是,我们不会为你的不要脸买单!”

跟风附和者居然成千上万,一字一句直看得人心惊胆战。

是的,泛滥的善良只会造成更多的烂人横行于世,但是人性起码的同理共情之心,怎么也找不见了呢?

对方只是一个求助者,一个附上自己身份信息和照片、把家庭窘况公开示众、流连在病床和质疑讽刺之间惊慌失措的求助者。这个人既没有干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也不是存心为博名利损人肥己,他需要帮助,所以他开口了。只要理由是成立的,他得到帮助就是合理的。旁观者有什么资格横加指责,还在不知詳情的状况下就训斥对方厚颜无耻呢?

事实上,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

就像我一个家境比较富裕的朋友,某次跟我谈及她妈妈生病住院筹不出钱,我很疑惑,以她家的经济实力应该不至于此。她却告诉我,她爸爸去年生病去世,家里花掉了一大笔钱,前阵子哥哥做生意被骗,血本无归不说,还欠了一堆外债。现在是抵押了房子贷款给妈妈治病,曾经还一度潦倒到租不起大城市的地下室,跟妈妈挤在一张病床睡……这些,她从来不曾在人前透露,在别人眼中,她依旧是一个不愁吃穿的富二代,有着令人称羡的光鲜未来。

即使处境艰难,她也仍旧乐观懂事,并且从未向人开口求助。我心疼她的坚强,却也理解她的选择——若她开口筹款,讽刺和鄙夷之声一定盖过了同情和善意。骄傲如她,也拉不下自尊去做这种自剖伤口任人玩味的事,所以再难也咬牙忍着……

你看啊,哪有那么多一眼见底的贫穷,成年人的世界里多的是一戳即破的幸福泡沫,无人可诉,无人可解,只能选择打断牙往肚子里咽……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对方既然选择向社会求助,就必定有他不得已的苦衷。无论他看起来是富裕还是贫穷,也无论他是否在求助里说出了所有的际遇和难处。只要急需帮助的真实性可以确认,他所筹集的资金也确实用在捐助者所期望的地方,其他的,不要追问,也不必深究。给予对方起码的理解和尊重,毕竟,你是在做慈善助人,而不是当刑警抓人,不能错用了方式。

再者,难道非要山穷水尽,才能选择伸出援手?或许爱心的累积,可以使得一个原本幸福和睦的家庭,避免陷入因病举债的窘境;或许一点点的支援,就可以少看到一出倾家荡产的悲剧在身边上演……这难道,不比看到“千辛万苦筹到钱却回天乏力”的结局,更加温暖人心吗?

是的,我们敬佩那些自立自强无论身陷何种境地都选择独立承担的人,即评论里所说的遇到变故会先想着砸锅卖铁、卖房卖车,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开口求助的人。我们可以要求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但对于那些选择求助的人,即使不理解,也不要口出恶言。

亲爱的,当我们选择伸出援手的那一刻,不就是在期待着喜剧收尾吗?

编辑/李鹏修

猜你喜欢
起码求助者筹款
归来仍是少年94岁老奶奶高空跳伞为筹款
患者不要众筹被反问:干吗跟钱过不去
德国健身教练变装“圣诞老人”为慈善活动筹款
拒绝的正确方式
前世
坚强点
一例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行为矫正方案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心理案例论文
如果我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