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文
企业家是自主汽车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汽车企业官员,汽车企业职业经理人,不是自主汽车的核心动力。我们应该把行政任命的汽车企业官员,被聘用的汽车职业经理人,和自主汽车企业家区别开来。
汽车企业官员一般情况下是由政府任命的,基本上不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有的还可能是不情愿的,属于服从组织安排。
如果企业官员掌控一个汽车企业,那这个汽车企业的自主发展一般就比较缓慢。这是多年来中国自主汽车发展中的一个耐人寻味现象。个别的,甚至不仅不发展,还停滞、放弃和退后。
行政任命的企业官员一般都有行政级别,在对上负责和对企业负责上处于矛盾状态,从本质上看理应是一致的。理论上能说明白,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与理论设计相差甚远,这其中一定有更加深刻的原因没被分析透彻,也有可能知行未能合一。
被聘用的汽车企业职业经理人,一般是由聘用和被聘用双方达成一致契约的共同主动行为。聘用方有的是纯国有公司,有的是民营企业,有的是混合所有制公司,不管哪一类型的汽车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要用最合适的人完成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任务,也可能是为了破解一些难题,化解一些矛盾,攻克一些难关,总而言之,一般都表现为阶段性,动态变化是常态,永久固定是特殊形态。
人才流动是人们都肯定和赞同的,一潭死水,人才不流动,企业就会缺少新鲜血液,活力不足。可是,一家自主汽车企业如果没有一个人或一个群体长时间坚守,长时间开拓创新,长时间坚持自主发展战略,怎么可能披荆斩棘?怎么可能抢占技术制高点?怎么可能舍得把获得的利润投入到产品研发中?怎么可能建设百年基业?怎么可能使中国成为汽车强国?
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能力,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收效。聘用和被聘用之间的利益契约是对职业经理人价值的肯定,也是职业经理人能力释放的推动力。
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达到相当高层次的职业经理人的道德情操更重要,它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难以量化和测评的。在时间维度上更是难以评估和计算。无形胜有形,无声胜有声。精神变物质、变财富、变奇迹。
尽管如此,职业经理人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仍然无法成为自主汽车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自主汽车企业家突出体现了企业家的一般特征
首先,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中具有特殊气质的群体。
在计划经济中,不可能产生个性鲜明,张扬开放,敢冒风险,勇于开拓,坚强坚韧,追求新奇的企业家。计划经济强调的是服从命令,服从计划安排,服从规则,推行的是整齐划一,提倡的是单一模式、单一方法、单一行动和单一表达。这样的经济生态确实不需要企业家,也不可能产生出企业家。
从心理学角度看,企业家的性格特征不仅与常人不同,而且呈现在世人面前有时近乎偏激。个性突出,几乎是每一位企业家的标配,尤其当代企业家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精彩,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是故意表演作秀。
由于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特质,对于常人不敢想、想不到的,他们既敢想,也能想到;对于常人不敢承担的风险,他们不但敢承担,而且还能把风险变为机遇;对于常人眼中生活中的平常事,在他们眼里可能变为巨大的商业机会,慧眼识金,点石成金;对于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无法实现的目标,无法攻克的难关,他们往往以强大的耐力,强大的韧性,或出奇制胜,或匠心制胜,或险棋制胜,或拼搏制胜。
也由于他们个性突出,难免节外生枝,招惹麻烦,引来各种诟病。总之,市场经济是企业家生存土壤,飞翔蓝天,锤炼熔炉,严肃考场。
其次,企业家是经济活动中最具影响力的群体。
经济活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最广阔的活动。企业家在各种经济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最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中最具影响力的群体。
他们是土地、资本、人力、技术等经济要素优化配置的创意者、谋划者、组织者,是操作市场经济这架精密机器的工程师,是市场经济舞台上的核心演员,是市场竞技场上进攻与防守的组织者。
参与经济活动的任何群体的影响力,都无法与企业家相比。有人认为,政府官员在经济活动中最具影响力。在此,我们已经明确指出,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前提条件是市场经济体制,如果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官员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一定最大。
为什么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面?为什么要强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为什么市场经济一定是法治经济?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约束行政权力,避免行政权力对经济的不当干预,不当影响。
今天中国经济活动中,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某个领域,某个环节,仍然掌控在政府手里。但是,不等于整体上、趋势上政府对经济的掌控。当下的政府,正在努力放弃一些干预经济的权力,大力推行的简政放权,正是这种努力的集中体现。
当然,简政放权,权力还在,只是从上放到下,权力仍然在干预经济,个别地方干预得还挺强烈。因此,最终一定会从简政放权,进入到简政减权,简政去权,什么時候变为现实,经济活动主体正热切期待着。
第三,企业家是社会机体中最具价值的微量元素群体。
决定人的身体是否健康,是否生气勃勃,微量元素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缺少。可是,现在个别人认为,企业家作用被高估了。
企业家人数少,但能量大。有哪一个群体能比得上他们为社会创造的工作岗位多?有哪一个群体能比得上他们整合经济资源调配能力强?有哪一个群体能比得上他们对消费者的需求了解得深透?有哪一个群体能比得上他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大?有哪一个群体能比得上他们在财富创造和积累上执着?
惟有他们,在社会群体中,鹤立鸡群,因此,他们是社会机体中最具价值的微量元素。
自主发展是汽车企业官员转变为企业家的必要条件
为什么要把能否成就自主发展、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做成自主汽车品牌当做衡量汽车企业官员转变为企业家的尺度呢?
中国主要国有汽车企业一般都与跨国汽车企业建立了合资公司,一般都通过合资公司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吃穿不愁,非常富裕。同时,也为国家贡献了数量可观的税收,创造了就业岗位。在市场上,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了可以自由选择的、优质的外国汽车品牌。
由此,比较倾向合资取向的人,就把这些作为证明以合资为主的完全正确,认为合资汽车企业不仅对中国汽车的贡献大,而且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较大作用。曾经在一个时期里,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点和言论大行其道,有的人大张旗鼓到处传播。
让人欣慰的是,就是在合资取向占上风时,一些有识之士,一些家国情怀深厚的贤达,一些胸怀产业报国理想的产业精英,对这种虚无的放弃论调,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陶醉于眼前利益,放弃中国汽车产业之未来,甘愿做跨国汽车企业之附庸的主张,或公开批评,或直接与之正面辩论,或用实际行动和实际成绩加以证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主体应该是自主汽车企业,而不是合资汽车企业。中国自主汽车是能够成长壮大的,是可以与跨国汽车企业竞争的。自主汽车不会无,自主汽车品牌不会没。
如果仅看一家汽车企业每年销售了多少辆车,获得了多少利润,不看卖的都是什么品牌的车,利润是从哪里来的,对这家汽车企业的评价就会以偏概全,以虚代实。一些自主汽车企业的负责人,对一些大的汽车企业靠外国汽车企业的技术、车型、品牌大把赚钱颇多微词。
一位知名自主汽车企业家,曾直接建议我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评价,什么样的汽车企业才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支柱?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汽车企业?究竟是合资汽车企业对国家贡献大,还是自主汽车企业贡献大?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汽车产业合资企业占主导的现象,尖锐批评,大声疾呼,放弃自主汽车就等于放弃中国汽车,政府应采取强有力措施支持帮助自主汽车,政策导向要鲜明坚决地倾向自主。
其实,把话说白了,就是躺在现成的合资汽车企业上,卖再多的车,赚再多的钱,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汽车企业家,更谈不上是商界英雄。企业家必须具有开拓自主发展新事业的能力。
企业家的创造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开创从无到有的事业,发现新的需求,创造出能满足新需求的新产品,创立为实现这种创造活动的新的组织、新的架构、新的模式。创造不出全新的产品,但是可以改变改善过去的产品;创造不出全新的管理模式,但是可以在过去管理原则下,生发出新的方式方法。
从零到一是飞跃,不是变化。企业家从零起步,实现零的突破是天职,而这中间,怎么样才能突破零、迈过零、实现零的突破是需要超常胆识、魄力和智慧的。一家汽车企业如果在管理、技术、产品上都靠外部直接输入,照搬过去,做得再大,产品卖得再好,获得的利润再高,也只是复制和加工,这样的企业负责人难以成为企业家。
因此,汽车企业官员要想成为企业家,不在自主创新上有所作为,不创造出在市场上卖得好、叫得响的自主汽车品牌,是完全不可能的,行业和社会是不会认可的,更不会受到人们发自内在的佩服和尊重。
在中国汽车行业自主与创新是同义词
不坚持自主几乎等于不创新,而不创新也就不可能实现自主发展。不断推动和实现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不是简单重复,不是照猫画虎,不是墨守成规,不是坐享其成,不是拿来主义。仅会守成、仅会借力赚钱、仅会复制现成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算不上创新。
创新具有失败的风险,没有敢于承担这种风险的企业家,怎么可能创新呢?汽车企业官员是由政府任命的,是国有汽车企业资产的运营者,在决策时受到的制约较多,有人说,如果把李书福放在国有汽车企业一把手的位置上,一天都干不下去。
在执行中需要协调和克服的阻力也大,四面八方,上上下下,都要照顾到协调好才能干成事。磨擦多,阻力大,系统复杂,必然会耗费很多能量,损失很多动力,增加很多疑虑和担忧,心理上明显比民营企业家多了一些后顾之忧和紧张。
当然,个别不负责任的汽车企业官员也会走向另一个方面,反正资产不是自己的,乱干胡来。事实上,多数汽车企业官员的行事方式是前者。宁慢不快,宁稳不做。在国有汽车企业经济状况良好情况下,更没有必要冒险去大干自主。
多年前,一家曾经十分辉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汽车企业董事长,把低调放在口上,强调多做少说,其实是既不做也不说。一次我当面对他这种姿态提出质疑,他表示,这是无奈之举,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从职业安全角度看,他的做法无可非议,属于多数企业官员的现实选择。
事实证明,正是由于这种不思进取,不敢创新,不愿承担风险的心态,使一家具有雄厚技术积累,丰富的产品线,拥有大批人才的老牌汽車企业,在中国汽车大发展大繁荣中,丧失了一次又一次改革创新的机会,黯然退场,消声匿迹,在中国汽车发展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遗憾和屈辱。
过去曾经是这家企业徒弟的不知名小企业,敢打敢拼,勇于承担改革和创新风险,坚持自主发展,今天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一支劲旅。
创新有风险,不创新风险更大。今天的汽车产业处在根本变革时代,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僵化保守,拒绝变革,抵抗新潮,盲目乐观,不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不全力以赴,全心全意去追求创新,不但有发展缓慢的风险,而且有消失灭亡的灾难。
汽车企业官员向企业家转变需要必要的生态环境
宽容创新失败在中国汽车行业还是奢侈品,敢于直面和承担失败风险的汽车企业官员还是少数。社会舆论一般情况下,对失败或出现风险的创新活动给予正面鼓励和理解的少,不分青红皂白,不问事情原委,劈头盖脸的批评指责的多,有的还要大问其责。
创新与人的特质有关,也与制度和社会环境有关。没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特质的人,再加上缺少必要的制度和社会条件,创新活动不可能持续,更不可能成为社会常态。
以色列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创新的国度,就是他们具有了创新生态,知识得到社会尊重,人才得到充分利用,产权得到法律保护,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回报。人们热爱创新、支持创新、投入创新成为社会普遍选择,创新文化植根于人们的心里。
我们虽然还没有形成这种理想条件,创新的土壤还不够肥沃,阳光和水分有时还缺乏,但是,我们毕竟已经在路上,创新的土壤正在培育中,阳光和雨露正在持续不断地洒来。
正因如此,中国汽车行业正在出现一大批朝气蓬勃、斗志昂扬、新鲜独特的创新型企业家。中国不缺少具有超常特质的创新型人才,缺少的是让这些超常特质的人才超常发挥、超常成长的条件。
行政任命的汽车企业官员,综合素质一般都比较高,从业经验也比较丰富,有的还是汽车专家。可是,为什么这些优秀的人才,不能成为有力推动汽车企业自主发展的核心动力呢?为什么一直信誓旦旦表示坚决把自主创新抓上去,却不能兑现承诺呢?为什么在岗位时间越长,离汽车企业家的风采越远,汽车企业官员的样子越重呢?原因何在,是什么力量使他们锋芒退去,棱角磨平的呢?
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深入研究,刨根问底的问题,不仅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一般性的长篇宏论也未必说得清楚。
当然,也有不少行政任命的汽车企业官员,摆脱了行政化、官僚化的桎梏,在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下,冲破一些束缚,采取恰当的方式,恰当的策略,恰当的操作,不但高举着自主发展的旗帜,而且实实在在地迈开了自主发展的步伐。
民营汽车企业是汽车企业家的肥沃土壤
改革开放前,中国汽车行业几乎没有民营汽车企业,国有企业垄断了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全覆盖,不仅整车制造国有,而且零部件也国有。销售环节控制的更细致更严格,汽车归国家物质管理部门调拨和分配,属于国家一类物质。汽车用户也是国有,从上到下都是国有汽车运输公司。
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产生汽车企业家,也不需要,只要有合格的汽车企业官员就可以了。因为,那时汽车企业都是有严格的行政级别的,今天的国有汽车企业虽然也有行政级别,但是有参照性,主要指的是企业核心管理层面,一般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是没有行政级别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行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民营汽车企业大量涌现。当下在汽车营销领域民营企业基本占主导地位,汽车零部件也多数是民营企业,整车制造方面,虽然国有企业占主导,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民营企业。大量的民营企业成为培育汽车企业家的肥沃土壤。
为什么说民营汽车企业是培育汽车企业家的肥沃土壤呢?
其一,民营汽车企业一般都是从零开始,创业创新同步。由于改革开放前,汽车行业几乎百分之百是国有企业,现在进入到汽车行业的民营企业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白手起家,创业发展,尽管有的民营企业是由老的国有企业转制而来,但是,在数量上并不是多数,过去的业务基本已经被淘汰了,或发生了质的变化,改造升级了。
创业是企业家形成的主要途径,企业家本质上就是创业家,创业家不一定全都能成为企业家,但是,企业家必然都是一流的成功创业家。中华民族勤劳智慧,更富于创造,可是,长期以来,创造被压抑和消磨了许多,勤劳被无限夸大和利用了。一个民族仅有勤劳怎么可能屹立于世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时代,中华民族难道不勤劳吗?老百姓哪一天不在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创造力被封建文化禁钴了,没有创造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其二,跨国公司很少与民营企业创立合资公司,使民营企业被逼在了自主创新发展的惟一选择上,自主发展成为汽车民营企业的基因,成功的民营汽车企业家都是靠自主创新发展起来的,自主发展天然就是他们的核心战略。因为,他们放弃了自主几乎就等于放弃了自我,放弃了主导权,放弃了发展的机会。
当然,民营汽车企业当初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不高,有的还比较差,可是,由于他们有自主发展、创业发展、发家立业的内在冲动,内在欲望,内在追求,内在理想,技术和管理落后的短板很快就在积极创新中,用各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被补上了。
发展到今天,很多民营汽车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了一流水平,从趋势上看,民营汽车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成长速度快于其他类型企业。民营汽车企业是自主发展的推动者,更是获益者。
其三,即便有一些民营企业也与跨国公司有了合资公司,但是,其主导权也基本掌控在民营企业家手里。民营汽车企业对产权的关切度强,控制企业的动力是原发性的,捍卫产权的态度坚决坚定,外部力量很难动摇。
创业是汽车职业经理人成为企业家的通道
在国有汽车企业里,职业经理人没有可能成为企业家。因为,按照目前国有汽车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权归属于企业党委和董事会,而党委和董事会成员主要由上级政府部门任命的企业官员组成,职业经理人在其中的很少,决策参与度比较低,属于执行层面的骨干力量。
在合资汽车公司里,职业经理人根本不可能成为企业家。因为,目前的中外汽车合资公司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制造与营销公司,没有自己独立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体系,职业经理人在合资公司里是彻头彻尾的执行者,基本没有什么创新空间,尤其在产品研发上更是这样。如果他们不脱离合资公司,一直在合资公司工作,职业前景基本上就是具体业务的操作者,不论职务多高,企业规模多大,命运都是如此。
在民营汽车企业里,职业经理人有成为汽车企业家的可能,但是,概率特别低,凤毛麟角。有的汽车职业经理人,一开始就参与到企业的创业之中,或是企业的创业元老,或是企业创业的功臣,或是企业核心关键岗位的关键人,利用有利时机,有了一定份额股权,把自己的事业追求和理想,完全与供职企业绑到一起,成为企业的高管并有独特性创造、创见,也可能成为企业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经理人成为企业家的最佳通道显然是创业。事实上也是如此,很多职业经理人达到一定水平,担任高管一定时间,拥有一定资源配置,发现了创业机遇,在各种偶然因素诱使或触动下,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就舍弃既得位置或利益,果断投入到自主创业之中,迈上成为企业家的通道。
通道不等于坦途,更不等于成功。创业之艰辛、之不易、之复杂、之挑战、之曲折、之压力、之不确定,只有亲身实践过的人,才有资格发表议论和畅谈体会。可是,现在,很多鲜有创业实践经历的局外人,却经常高谈阔论,评头品足,大讲规则,奢论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