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生
这是一所学校吗?
在空间结构上完全颠覆了传统思维的中关村第三小学(万柳北校区)(以下简称“三小”),让初访者不仅在视觉上感受到震撼,更在现实中体会了班组群、校中校、3.0学校等新名词、新概念的冲击。
刘可钦校长曾说过:当前教育最大的危机是对未来的浑然不觉。无疑,这样一所用未来教育思维建设的学校就是应对这个最大危机的尝试和努力。
在淬炼成万众瞩目、充满创意的魔法学校之前,中关村三小已走过了“质量三小”和“品牌三小”的发展阶段,今天的三小,卓越的办学质量和对教育的高品位追求已融入学校的血液。针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僵化、机械、形式主义等弊端,刘校长带领三小努力找准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和发展的制高点,通过新校区的建设,引领一场更为深刻的改革探索——重新定义学校。
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关注全体转向关注个体,发现真实的学习……这些探索教育发展趋势的主动尝试和实践在三小的校园中是如何发生的?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试图通过对中关村三小教育理念、结构突破、关系重构以及教育实践的管窥,发现和梳理隐在其中的未来学校的逻辑。
一、理念引领:“大家三小”与3.0学校
学校如同一项工程,理念是工程的顶层设计,是一所学校的目标和路线图。从中关村三小的办学理念中,我们发现具有统揽和标杆意义的两个概念:“大家三小”和3.0学校。通过这两个理念,我们看到了三小清晰的图景。
1.“大家三小”:让学生“想要待”的学校
“大家三小”作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发展愿景,是在2012年——三小创办30年的时间节点上提出的。在那样的一个重要时刻,三小的发展是继续永争第一校,还是做一个领先常态校;是不断扩张追求一所大学校,还是立足内涵发展做一所品质校?历时一年多的讨论,新的共识形成:教育孩子,团结人们,引领社会。于是,就有了共同的愿景:大家三小。希望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将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受欢迎的、有能力的、负责人的人。
同时,《中关村第三小学发展纲要(2012—2018)》(试行)(以下简称“《发展纲要》”)也在那个重要时间点诞生。这是全面认识和理解三小的一份至关重要的文件。关于三小的发展目标、愿景、学校精神、办学宗旨、课程发展、评价方向等,在一万字的篇幅中做了高度凝练的概述。
《发展纲要》指出,“大家三小”,是指三小是大家的,是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学校,而不是校长的学校。大家是具有大家风范,三小要建设以大家风范为文化特质的学校,意味着全体师生在学识修养、领导才能、做人气度等方面,需要有不断提升、不断超越的精神风貌。
《发展纲要》是一份学校的“宪法”,是三小人对肩上所担负的教育使命的宣言,其中流露出来的雄心、精神、智慧和气质,让阅读者为之一振并为之钦佩不已,这是一所对教育有着远大理想和真正价值追求的学校,这是一所充满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的学校,更是一所回归教育本真、凝聚教育真气、唤醒教育灵魂的学校。
在刘校长的心中,大家三小是这样的一所学校: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我不只是“必须”待在这里,我更“想要”待在这里!
2.3.0学校:未来学习将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
新校区的建设,带给三小一次难得的创新机遇。
在立项之初,刘校长就开始思考:新学校如何定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学校建设有没有新的可能性?
于是,建设3.0学校设想浮现出来。
3.0学校,是个全新的学校教育概念。农业社会1.0学校(重在读书写字)、工业社会2.0学校(重在班级授课制,强调统一、标准)概念的简略划分,3.0学校把今天处于信息与生态社会的学校特点凸显出来。3.0学校根植于自然和社会生态,基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合作。其核心是,重视学校教育共同体中每一个个体发展的福祉;学生学习的发生是学生的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
3.0学校通过实践高期待的、真实的学习课程和表现性评价,以“邻家孩子”的理念,团结学校教育共同体中的所有人,目的是积极影响和引领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
若将三小看作一棵树,“大家三小”和3.0学校的理念,一个是树根,一个是树干。根深叶茂。我们读到了未来学校的两项特质:第一,学生喜欢;第二,学习随时发生。
二、结构突破:建筑结构、组织结构与教学结构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打破坚冰步入深水区,一些学校在单个点或几个点上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绩和显著的进步。但这些改革无法带来根本性的突破,许多老问题依旧严峻地摆在教育者面前:如何让课改成果的落实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仅在公开或展示课上;如何让好教师不再稀缺;如何让教师释放出更大的教育活力和潜力……要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进行学校整个结构的根本变革。
唯物辩证法中的结构与功能辩证关系原理表明,结构决定功能。在要素既定的条件下,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学校这个有形和无形的系统中的“各个部分、要素、成分相互结合”的方式或构成形式,决定了学校所能发挥的作用或能力。
1. 建筑结构——空间即课程
建筑和人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学生需要长时间生活在这里,它就像个模具,对学生的生活甚至形体进行模造。三小万柳新校区充满了创意,人性化的设计是三小教育新思想最直观、最形象的展示,承载着三小人“空间即课程”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学校建筑中,千校一面,人跟着学校走。在基于班级授课制,强调效率、标准和统一管理而進行的空间设计和布局的传统学校中,人是建筑的附属物,这种建筑和今天教育需求、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是脱节和分离的。
在三小新校区,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建筑的每个空间都充满了创意。每一个细节都指向了具体的教育需求与功能,体现着育人的良苦用心。校长的办公室是透明的,这可以方便孩子找校长;教室与教室的墙壁是可移动的隔断,这可以给不同年级学生一种“家”的感觉……慢慢地,你会发现和体会到这里的空间和布局是跟着人走的。看似“三室一厅一卫”的建筑设计,其中蕴含着先进的理念、丰富的教育设想,承载着全新的教育功能,让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课改理念真正地落地,成为一种学校教学的常态。
新校区的设计,类似小屋、树洞等可藏身的空间,体现出对学生成长的考量、对人际交往空间需求的满足,显示一种建筑与人更为亲密的关系。学校建筑从单一功能向多维功能的空间转变,不仅仅是对学生成长的重视,而是深藏在背后的一种对学生成长的用心和尊重。
2.组织结构——激发每个成员的活力
三小在《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学校精神为“雁阵精神”。三小的组织形态是“雁阵型团队”,这种组织形态,核心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区别于“野牛型团队”,牛群中所有的行动都依赖于头牛的指挥,其他牛只是跟着干,不去想。而“雁阵型团队”就如同雁群编队飞行,其中的领航权时有交替,不同的雁轮流掌握领航权,每只雁不论飞向何处,都能负责行动中某一部分,依情势所需而变换角色,可能是带头者,也可能是跟随者。
这种组织结构本身更具弹性和创造力,赋予了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更多的责任,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每个人都能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
3.教学结构——颠覆传统的班组群与校中校
基于新校区空间的设计和布局,三小创造性地提出了“班组群”和“校中校”的概念。
所谓的“班组群”,由三个不同年级的班组建而成。班组群是师生的家庭式学习基地,图书、器材、电脑等教学设施合理安排在每个空间里,为师生学习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同时每个组群又能够便捷地抵达任何一个地方,为师生创造了舒适安全的空间感。这样,学校的基本空间单位,由单个班级过渡到以班组群为基本的空间单位。所谓的“校中校”,一个校中校由四个班组群构成,共同负责三个不同年级师生的学习生活,为教师之间开展跨学科合作与协同教学提供新形的组织保障。这一组织形式让教师不再纠结于分科好还是全科好,而是通过组织形态的多样性,为一个团队形成合力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既保留了传统分科教学和教研的优势,又秉持了分科学习的深度和系统性;既体现了西方全科教师的优势,又避免了分科过细造成教师在学生发展视角上的局限与 短视。
这种教学结构上的创新与突破,源于对教育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本质的 追求。
未来的学校,将通过基于系统的结构变革,从而创造和释放更大的教育力。对于今天的学校而言,空间的、组织的、教学的结构,还沿袭、因循着百年前的传统,束缚、禁锢着教育的活力,学校要应时代而变化,必须从基础的结构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刘可钦等著. 为学生发展助跑[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梁国立. 什么是3.0的学校[J].中国教师,2016(07)下
3.程红兵. 学校的结构变革[J].中国教育报,2015-9-17(8版)
4. 刘可钦. 家和成學:积极多样的学校教育关系[J].未来教育家, 2016(09)
5. 池昌斌.“家和成学”与师生关系重构[J]. 未来教育家, 2016(09)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责任编辑:吕丹
lda3_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