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日记

2017-03-06 20:44望西
红领巾·探索 2017年2期
关键词:景海鹏返回舱舱门

望西

孤独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中游荡了34天后,终于迎来了第一个“访客”——“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2016年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发射

2016年是中国航天工程的“丰收年”。“天宫二号”上天后没多久,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的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

飞得

更高

“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轨道高度是343千米,而“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时的轨道高度是393千米,比过去高了50千米。飞得更高,意味着交会对接的难度更大。

試验

更多

这次飞行,要进一步考核“神舟”飞船作为将人员和物资进行天地往返运输工具的性能。期间,“神舟十一号”要进行4项在轨试验项目:包括宽波束中继在轨验证试验、变轨控制验证试验、帆板任意偏置角跟踪太阳功能验证试验、微生物控制试验。

时间

更长

此次任务中,航天员在“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的组合体内驻留了30天,比“神舟十号”的15天驻留时间翻了一倍,所以,飞船在驻留、应急、返回方面的保障能力都比过去更强。

2016年10月19日凌晨

——成功对接

“神舟十一号”经过两天的飞行,经历了5次变轨后,到达了“天宫二号”所在的393千米高的轨道,接下来,二者就要进行对接。让两个8吨多重的“大家伙”在太空中完美地对接在一起,整个过程无异于是在太空中“穿针引线”。

对接的过程由两个航天器自主完成,它们需要不断地确认位置,调整各自的姿态和速度,做到步调一致才行。为了安全起见,科研人员让两个“大家伙”在相距5 000米、400米、120米和30米共四个停泊点处来减速和调整距离,确认姿态是否合适。

在对接过程中,两个航天器的相对速度要从之前的每秒7.8千米降到每秒0.2米。在相距30米的停泊点处,“神舟十一号”飞船伸出像手一样的捕获索,把“天宫二号”紧紧抓住,捕获索慢慢收缩,将飞船和“天宫二号”慢慢拉近。对接过程中,小到指甲大小的齿轮和针头大小的接口,都要严丝合缝地对在一起。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交会对接后,它们开始在太空中组合飞行。航天员打开“天宫二号”的舱门,顺利进入空间实验室。

在“神舟”和“天宫”追追停停、交会对接的过程中,两名航天员并没有闲着,他们要处于准备状态,万一飞船的自动对接出现问题,就要手动进行控制。

2016年10月20日

——蚕宝宝太空“起舞”

号外!号外!和“神舟十一号”一起上天的蚕宝宝现真身了!不要小看这6个小家伙哦!它们可是由科学家培育的改良蚕种——“秋丰白玉”,要和两位航天员共同度过一段令人羡慕的太空岁月。

在火箭发射阶段,巨大的加速度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科技人员为软绵绵的蚕宝宝穿上了特制的“宇航服”。这次的太空养蚕实验是一项观赏性很强的实验,我们可以观察蚕宝宝在太空微重力的环境下,生长发育的过程与在地面时有哪些不一样。

4 000选6,太空蚕宝宝经过严格筛选

能够进入太空的蚕宝宝,可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训练的。筛选标准是颜色白、体型大,训练则是将蚕宝宝上下翻转之后,观察它们的反应速度是否敏捷。最终,6只蚕宝宝从4 000只“海选”选手中脱颖而出,被送上了太空。

2016年10月23日

——释放伴飞卫星

“天宫二号”还搭载了一颗小卫星,它的名字叫“伴星一号”。在“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进行组合飞行时,“伴星一号”被释放出来进行拍摄工作。

“伴星一号”重约47千克,大小相当于一台打印机,上面装了两台相机,一台是可见光相机,就像我们平时用的数码相机,像素高达2 500万;另一台是红外相机,可以检测航天器的表面温度是否异常。“伴星一号”就像是一个无线遥控的“自拍杆”,正是在它的帮助下,我们看到了“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太空合影。

2016年10月24日

——神秘的生日礼物

今天是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进驻“天宫二号”的第6天,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景海鹏收到了一份神秘礼物——来自地球的电子贺卡,上面写着“五十年人生璀璨,十八载筑梦太空”和“天远心近,天地心同”。原来,10月24日这天是景海鹏的50岁生日,这份电子贺卡传达了来自地球的亲友对景海鹏的祝福。

2016年10月26日

——蚕宝宝开始吐丝

一周过去了,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6只可爱的蚕宝宝怎么样了呢?此次太空实验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观察蚕宝宝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是否能够吐丝,以及其吐丝行为是否与重力有关。

你看,前两天还在景海鹏指尖起舞的蚕宝宝,现在已经开始抽丝结茧了!

2016年11月11日

——太空里上一堂植物课

很多人都很关注航天员此次在“天宫二号”里种植的生菜,今天,航天员景海鹏就给我们上了一堂太空植物课。

在上天之前,科研人员已经将一部分种子放入白色的单元格里,这些种子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丸粒化种子。由于生菜的种子比芝麻粒还小,为了方便航天员在太空播种,科研人员特意在种子外面做了一层包衣,使它和绿豆粒差不多大,方便直接手拿。包衣在吸足了水后会裂开。

种植生菜是在航天员进入组合体的第2天开始的。首先,他们需要安装栽培装置,就像搭积木一样,把装置的各个部件组装好。接着是浇水和播种。在天上播种的方式和在地面不同,在地面,我们一般是先播种、后浇水,但由于带入太空的白色单元格是硬质材料,只有在吸水软化后,种子才能放进去,所以,航天员要先浇水、后播种。另外,在太空种生菜使用的基质和地面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航天员用的是蛭石。

播种完后,航天员会在装置里铺上一层保鲜膜,就和种庄稼时铺的地膜一样。它的作用是保护植物,防止水分流失。

在航天员进入组合体的第5天早上,种子发芽了。这可把景海鹏和陈冬高兴坏了,他们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地面工作人员。种子发芽后,他们拿掉了保鲜膜,把安装在白色装置顶端的灯打开,给生菜提供光照。灯光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合而成的,主要偏红色。

生菜进入成长期后,在光照的作用下,开始变绿了,看起来比地面上种植的生菜要绿一些。航天员还要用镊子为生菜间苗,把长得相对差一些的生菜连根拔出来,在每个单元格里只保留两棵菜苗。在太空,航天员每天至少要花10分钟的时间来照料生菜。

网友提问:这次太空种出来的生菜能吃吗?

这次是我国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不能让航天员食用。我们要把植物采样带回来,进行生物安全性检测,比如检测植物表面的微生物是否超标。只有检测合格后,我们才会在下次实验中考虑让航天员食用在太空栽培的蔬菜。

网友提问:在太空,生菜生長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吗?长得怎么样?

我们在太空种植的生菜和在地面种植的是一样的,也是向上生长的,而且长得比地面的生菜更高一些。

两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经工作、生活了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他们也要准备返回了。

组合体分离前,他们要把“天宫二号”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景海鹏和陈冬撤收了“天宫二号”舱内的有关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将其放置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中。像残余的食品垃圾、卫生用品垃圾,还有在轨实验产生的一些垃圾,比如电池等,都要打包后放入轨道舱,然后随轨道舱坠入大气层销毁。这些事情都做好后,两名航天员穿好航天服,关闭“天宫二号”的舱门,回到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接着关闭返回舱的舱门,进行返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和“天宫二号”分离后,返回舱首先撤离至120米外的停泊点。等确认状态正常后,它才逐渐远离“天宫二号”,踏上返回之旅。

关闭舱门甚至比打开舱门还重要。“天宫二号”的舱门是否关好,影响着它未来的在轨飞行和下一次与飞船的对接。而“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的舱门是否关好,关系到航天员能否安全返回地面。所以,为了关好门,航天员在关门之前要用专门的舱门清洁布,对门框和门的密封圈进行清洁。按照规定,舱门的密封圈和门框至少要擦拭三遍。

11月18日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舱的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16年11月22日下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举行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开舱仪式,这些刚刚完成太空游的“宝贝”逐个亮相 —— 医学实验生物样本、太空实验装置、特色农作物和药材种子(种苗)、纪念哈达、潍坊风筝、中国青年志愿者旗帜……

“回家”后的第一餐

航天员从返回舱出来后,就会进入医监医保直升机。他们换下航天服,检查完身体,紧接着就要吃上一餐饭。连续吃了多天的航天罐头食品,嘴里估计早就没了味道,回到家,航天员们最想吃的是什么呢?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顿接风洗尘的大餐竟平淡至极,然而,这却是航天员们的最爱。看,都是些很家常的饭菜,有小馒头、花卷、蘑菇炖鸡、白萝卜炖羊肉、咸菜和土豆丝等。

猜你喜欢
景海鹏返回舱舱门
“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安全着陆
飞机舱门失效乘客减载计算方法的探讨
运输机尾舱门收放液压控制系统的改进设计
基于虚拟铰链打开机构的舱门提升机构研究
民用飞机复合材料舱门优化设计
实践十号返回舱回家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着陆
景海鹏:三飞太空
“航天英雄”景海鹏小时候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