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园兰
【摘 要】许多教师在英语课堂跨学科文化渗透上存在偏形式轻感受、偏单项轻整合、偏重点轻难点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导入环节未抓住关键词、任务运用未抓住主题、重点句型学习未突破难点几个方面。教师应重视并尝试解决小学英语课堂跨文化渗透的问题,采取有效策略,让跨学科文化渗透更好地服务于英语课堂和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课堂 跨学科 文化渗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纵观当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许多英语教师能针对有明显跨学科知识的教材进行设计处理,课堂教学会有对应的环节进行文化的渗透以服务学生视野的拓展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但很多教师无法从教材中解读和捕捉到跨学科文化渗透的信息。于是出现了英语课堂跨学科文化渗透偏形式轻感受、偏单项轻整合、偏重点轻难点的现象。这导致学生的文化视野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本文将对其中表现突出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加以深入分析,并探讨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一、在导入环节抓住关键词渗透
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通常会用诗歌、游戏、free talk等形式进行课堂的导入。通过课堂导入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唤醒旧的知识,为教学新知识作好铺垫。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有语境的活动快速引出要学习的语言主题,激活相关的句型和单词。通常教师在进行这一环节的节奏会放得比较快,以便尽快进入新语言知识的学习,也习惯把文化渗透拓展放在语言学习、运用或拓展环节。即使导入环节里的诗歌出现关键信息词可以进行跨学科文化渗透也会一带而过,让人觉得这样的活动是为导入而导入,有点流于形式。
【案例1】
某教师在执教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2 Its More Than Four Hundred Meters high!时,采用了教材编排的活动导入(见图1)。
针对这样的导入活动,原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Step 1: 看图回答。教师呈现图中的大树,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Whats this? Whats the tree like?
Step 2: Watch,Listen and choose.学生带着有备选答案的两个问题“How tall is it? How old is it?”去观看第一遍视频,引出生词meter的教学。
Step 3: 教师第二次播放导入活动的视频,学生边观看视频边跟说句子。
Step 4: Talk about the tree.
改进后的教学步骤调整如下:在原本第二个和第三个教学步骤之间增加两个教学步骤,新增的这两个教学步骤为Step 3和Step 4,原本的教学步骤Step 3和Step 4调整Step 5和Step 6,新增的两个教学步骤如下——
Step 3: Look ,draw and answer.学生看树的图,从树根画一根線段到树冠,标上单词tall,再在单词边上标上30m。接着教师提问学生:How many floors is about 30 meters tall?
Step 4: Look and count. 学生看树桩图后,数看树桩里横切面里的年轮圈,接着教师说:Lets count how old the tree is. 引导学生再观察树桩里的年轮圈之间的间隙,得出间隙有些大,有些小,思考原因是什么。
【评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原来的导入活动在运用教材配备的导入活动基础上,抓住树的tall和old这两个关键信息进行了看图感知、听音获取具体信息,跟说、看说输出小语段的形式有梯度地教学了这棵树,同时教学了生词meter。但这样的导入活动借助教材配备的视频和教材提供的数据给学生这棵树有tall和old 的特点,但是没能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数据30m到底有多高,80年树龄的大树到底有多老,怎么从树桩得知树的年龄。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也正是从关键词tall和old里解读到的跨学科里所蕴含的生物科学方面的信息。
改进后的教学步骤3通过从树根画一根线段到树冠,让学生很直观理解了单词tall的意思。问题 “How many floors is about 30 meters tall?”让学生形象地明白了30m到底有多高,因为普通楼层每层大约3m高,30m高的树就有大约10层楼高,以此学生非常形象地体会到这棵树的实际高度。改进后的教学步骤4通过看树桩,再边看边数树桩里横切面的年轮圈, 学生很形象地感受到一圈代表树龄一年,80年树桩里就有80圈年轮,之后学生观察树桩里的年轮圈之间的间隙,学到了年轮圈间隙大的年份降雨较多,而年轮圈间隙小的年份降雨较少的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改进后的教学步骤3和4成功地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棵树震撼人心的tall和old 的特点,也向学生传递了树龄与年轮圈、年轮圈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巧妙渗透生物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目标。
【建议】导入活动虽然不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但它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梳理出主题,并围绕主题的关键信息进行相应的跨学科文化渗透,可以让主题更加鲜明,帮助学生推开一扇扇不一样的视野之窗,让课堂一开始就变得鲜活而新奇。
二、在任务环节抓住话题渗透
任务型教学是很多英语教师所钟爱的教学方法。运用任务时,教师通常会做示范,接着请优生配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去完成和反馈。通常教师在课堂里运用任务时,会错误地认为这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只要有语境、有信息差、有兼顾听说读写等能力就够了,很难去触碰跨学科文化的渗透。另外,教师容易受到课标里关于跨文化意识描述的限制,以为只要抓住东西方文化差异、德育内涵、名人名言等进行所谓的文化渗透就够了,无法抓住话题进行单元知识的整合和结合功能句进行有效的语境再创设,导致无法水到渠成地进行跨学科文化渗透。
【案例2】
某教师在执教人教版《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上册Unit 4 Part B We Love Animials时,新授的单词有pig,bear,cat,duck和 dog,让学生理解文本和操练功能句型之后,师生互动交流如下。
T:We know so many animals. Look at this picture(如图2). Whats this?
Ss: Its an island.
T: What island do you want it to be?
S1: I want it to be an animal island.
S2: I want it to be a fruit island.
S3: I want it to be a children island.
…
T: Great! You have good ideas. But look at the island carefully. Some place has got elephants. What island can it be better here?
Ss: Animal Island is better here.
T: Now its your turn to finish the task.
任务是把这5只动物安排在动物园合适的区域。第一步:成立5人小组,为岛屿里的五个区域各选一名组员当主人,成为哪个区域里的主人,这个主人的名字就为对应区域的字母。第2步:用句型:You are ...Whats this ? Why? Its a ...进行同组之间不同组员的交流分享。第3步:整组的学生到教室前面作交流分享。评价方式是看谁安排得当并会表达,谁得星就多。
【评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通过一个岛屿图,用问题“What island do you want it to be?”引导学生把岛屿变为动物们的家园,学生通过观察岛屿里不同区域,根据个人的喜好成为对应区域的主人,学生自然运用“I am ...”进行自我介绍,同组的成员就用“You are ...”进行身份的确认,这样就把本册前面几个单元学到的字母巧妙地融合到了这里。接着学生用本单元所学到的句型“Whats this ?”对本单元新学的动物成员的安排进行了解,因为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主人,不同的主人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对动物进行领取安排,这样的问答有信息差,有交际的必要。
而学生用问题“Why?”做多个语轮的问答,既是对组员对动物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的评价,又是对其进行具体动物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学科文化的渗透。比如有些组员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把cat安排在D区,通过问题“Why?”,得知cat的习性需要树做攀爬,就会考虑到把它安排在A、E或C区, 会把duck安排在D区,因为D區有沙子,duck下的蛋可以藏在沙里,离水又近。这样的任务运用,学生通过观察小岛环境,结合动物们的生活习性,真正落实了课题“We love animals”,从而得到触及心灵的跨学科文化的体验,而不是停留在听声音、看脚印、看七巧板等浅表阶段去认识动物名称,避免了对动物的 love只是喊口号而已。
【建议】教师要抓住文本的话题和围绕文本的功能句,去创设出运用任务的直观丰富的语境,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问题,让问题起到步步为营的引导作用,推动学生的交际及表达,使其不局限于文本的语言形式和框架,实现在认知上跳出文本但又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爱生命、懂生命、惜生命等相关方面的跨学科的文化渗透。
三、在重难点句型突破时渗透
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抓住重点句型进行教学。能否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重点句型里往往包含难点。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一般都能比较准确地找到课堂教学的难点,常用反复练习、对比教学、分类教学、化繁为简、分解等方法。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句型,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会让学生针对难点的单词或句型进行音、形、意、用的学习,很难从跨学科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活动,存在重视重点句型学习,无法对跨学科的知识部分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学习的现象,导致的后果是重点突而不出,难点突而不破。
【案例3】
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里出现的重点句型是“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 Its more than forty thousand li long. How old is it? Its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ld. ” 在这四个来自文本的目标句子中,问句是重点,答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某教师在执教该课时原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Step 1:看图回答。教师呈现重点句型的配图,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 How old is it?
Step 2: 听录音仿说。学生观看第一遍视频,针对学生读不好的词组more than 做示范带读。边读边出示本课的生词卡how long和li。
Step 3: 玩Memory games。把这四句话用遮住越来越多词的方法,让学生去回忆说出。
Step 4: 在长城图片下方给予关键词组how long,more than forty thousand li long,how old和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ld 让学生去谈论长城。
改进后的教学步骤如下。
Step 1. Look and question. (看图思考提问题。) 教师出示逶迤连绵的长城图,问学生你们想知道长城的什么?学生受图启发提出问题How long is it? 接着出示城墙古朴的长城图,让学生提出问题How old is it?
Step 2. Read,find and underline the answers. (看文本找出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文本找到目标问句的答句。其中第一个问句有两个答案,它们是 Its more than forty thousand li long. 和Its more than twenty thousand kilometers long.
Step 3. 問学生: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 and “kilometer”发现学生沉默思考不会回答后,给学生呈现一个运动员绕着跑道跑了5圈200米的图说“Thats one kilometer or two li.”又问生:How much li is one km? 学生自然回答出1km is 2 li.
Step 4. Read and count. (读算式计算) e.g: 4li =? Km,40li =? Km,20li +10 km = ?km,40li +20 km = ? li。
Step 5. Listen and imitate. (听音跟读)
Step 6. Look at some key words and talk about the Great Wall.
【评析】原来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给予式的引出,在引出后多以机械训练为主,即使用Memory Games这种信息递减式的训练,这种训练缺乏思维含量,以服务熟悉句型为目的,到最后看关键词组信息说话,以服务发展学生的语段输出为终极目标,对句型中出现的数词和长度单位li和kilometer有在音、形、意上作处理,但根本没有对其中含有的跨数学学科知识,即对这两个计量单位进行形象客观感知、联系和反应思维的触碰,而数词叠加计量单位的学习正是重点句型要突破的难点。因为学生要对forty thousand li long和twenty thousand km long做到音、形、意的理解,就要建立在既理解数词,又要对li这个中国计量长度特有的单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而对li的了解必须依靠与km这个国际上常用的计量长度单位建立联系,在形象客观理解所对应的两个计量单位后,才有可能在添加数词的基础上再进行彼此的换算。学生才有可能建立起对长城事实长度和年份的准确认知,才能自豪地有感而发地介绍长城,为本课句型的语用作好铺垫。
改进后的教学步骤能抓住目标句型里长城的两个重要特点,即长度长和历史悠久,有选择性地出示图片,让学生在情景的启示中去提问,实现以引的方式出现目标句型里的问句。接着让学生自己回到原文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找的过程中引出目标句型里的答句,这样实现了以引的方式而不是给的方式去呈现所有的重点目标句型。教学步骤3和4能抓住重点句型里的两个长度单位作为难点进行突破,先由一幅5圈200米操场跑道图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客观形象的1km和2li的感知图像,接着以读算式计算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反应,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断用到重点数词forty,twenty和two, 无形之中帮助学生熟悉了这些数词,促使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感知难点的基础上,在模仿跟读和看图说话的活动中能有感而发。
【建议】教师要对重点句型进行有效的教学,就得从文本主题和目标句型里解读出教学难点里是否存在跨学科的知识部分,再结合这部分的知识站在学生学情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难在哪些方面,接着找到分析出来的学生学习中可能会碰到的难点的依据后,对重点句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重点的句型学习中结合难点的突破,让难点有效辅助学生掌握重点句型,避免让学生学得囫囵吞枣。
跨学科文化渗透是英语课堂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文本给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留白。为了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有更为深刻的文化体验,需要教师认真解读文本,依据主题,抓住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进行有理有节的跨学科的文化渗透,从而让英语课堂文化更多元丰富,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更好地发展。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小学 3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