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长征”

2017-03-06 17:12郑殿荣
老年世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炒米男同学陕北

郑殿荣

在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经历过的一次“长征”。五十年前那难忘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196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为发扬和继承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和革命传统,我参加了由老师和同学共二十五人组成的徒步行军队,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11月2日,我们按部队的标准,背好背包和装满炒米的干粮袋,打好绑腿。第一天走了四十多里,第二天五十里,第三天七十里,第四天九十里,第五天中午到达托克托县,休整半天,准备过黄河。第六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一个叫蒲摊拐的小村庄。听说我们要过黄河,村长不同意,说:“黄河已进入流凌期,不能过。”在我们的再三请求下,村长只好派最有经验的舵手和船工送我们。正要开船,远处传来喊声,原来是内蒙古医学院的一队师生也想过河,于是两队共四十多人共渡黄河,大家十分兴奋。

黄河河面上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冰凌,大的足有双人床板那么大,一尺多厚。舵手灵活地掌着舵,船工用长长的竹竿推开靠近船的大小冰凌。约1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河对岸——准格尔旗。

一上岸,迎面就是一座高约百米的大沙丘,坡度很陡,每踩一脚就要陷进去半尺,沙子流进鞋里,几乎是走一步退半步。手脚并用地走了大约两小时,我们终于爬过了那座大沙山。大家都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只好边坐下来休息,边倒鞋里的沙子。

晚上我们住在一个单身妇女家。第二天早晨,我发现那妇女的头饰很特殊,辫子用彩色细线编结,辫梢用一个三角形彩色小盒子装起来,不知道是哪个朝代遗留下来的习俗。

在准格尔境内走了大约十几天,我们来到了陕西省神木县,在县城休整了一天后继续前进。

路过子长县,我们向谢子长烈士墓献了花圈,鞠躬默哀。听老红军讲述了烈士的英勇事迹。路过蟠龙镇时,听老红军讲了蟠龙战役经过及取得的胜利。

有一天,一位男同学因脚上的泡没有及时处理而感染,不能再走。队长跟老乡买了两根胳膊粗的木杆,大家解下绑腿,一条一条地固定在木杆上做成一副担架,由几位身体健壮的男同学抬着他走。

有一天,为了赶到电影“沙家店粮站”的主人公原型——石得富老英雄家,我们走了一百四十多里路。半夜里,大家困得眼睛也睁不开,坐在地上休息,就再也不想站起来。队长带领大家背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重新振作精神,唱着“红军不怕远征難,万水千山只等闲”继续前进。有一段路是悬崖峭壁,向导让我们手拉着手,后背紧靠峭壁走在羊肠小道上,因为身体稍微前倾就有掉下去的危险。幸亏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不然往下一看,很可能就会头晕、腿软,再也走不下去了。

凌晨两点多,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大家困得倒头就睡。一位男同学又困又饿,一口炒米没吃完就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他舌头也抬不动,话也不能说,才知道是炒米被口水泡涨,损伤了口腔。早饭后,我们听老英雄讲述了当年的英勇事迹。告别了老英雄后,我们继续前进。

有一天,我们行进在一片密林中,一位男同学无意中发现树丛中和落叶下有很多野果,他顽皮地伸展四肢躺在地上,说压在他身下的野果都归他。四个男同学上去拉胳膊拽腿地把他抬到一边。大家立刻开始捡果子,不一会儿,衣兜裤兜都鼓了起来,直到再也无处装,才心满意足又出发,边爬山边吃野果,后半天的路走起来很轻松。

在陕北的很多村庄,我们都看到,年轻的小伙子在织毛活。我想,这一定是毛主席当年发动大生产运动的深远影响。

我们队伍中,共六名女同学,两名高中生,四名初中生。王景、宁汝荷这两位大姐姐经常照顾我们四名初中生。每天晚上,当我们累得倒头就睡时,她们总是烧好热水端过来,看着我们把脚泡进盆里,她们才在油灯下去挑脚上的泡。当我们爬山累得快走不动时,她们就发给我们每人一块水果糖,增加能量。

本来我很庆幸自己一路走来,脚上一个泡也不曾有过。有一天下山时,却因为不小心扭伤了左脚跟。第二天,脚后跟不敢沾地,跛着脚走了几十里。队长只好宣布要提前宿营。大家开玩笑,有的说跟我沾了光,能早点休息,也有的说,被我耽误了行程,第二天要补回来。

每天宿营后,大家休息,队长张美林、政委海山等还要向老乡询问地形地貌,计划安排第二天的行程路线。那日太等同学担负着探路,打前站的重任,每天都要比大家多走很多路,但他们从无怨言。

当时物质匮乏条件很艰苦。从呼和浩特市出发到托县一连几天大家吃的都是土豆小米稀饭、莜面、二莜面。从准格尔旗到延安一路上大家吃的都是小米饭、酸白菜,见不到油和肉。只有在县城接待站和延安才能吃上肉烩菜和馒头。

有一天晚上 ,我被分到老乡家吃派饭。酸菜又黏又臭,水是黄褐色的,又咸又苦,我实在咽不下去,只吃了一碗小米饭,又渴又困地睡着了。直到第二天,走到一条半冻的小河边,吃了几块冰才解了渴。但是这跟红军长征吃野菜、煮皮带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红军长征时“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英雄气概鼓舞着我们。

在陕北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走了约一个多月,我们终于到达了延安,当远远看到宝塔山时,大家欢呼着,又蹦又跳,一口气跑到了宝塔山下,延河岸边。

在延安,我们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住过的窑洞,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

在距延安三十多里的一个林场,我们与林场职工、当地驻军举行了元旦联欢晚会。林场职工唱着陕北民歌,驻军战士们唱着南泥湾,我们唱着长征组歌,大家烤着木炭火,品尝着延安大枣、米酒、油馍,唱啊、跳啊,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

红军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我们仅走了两千五百里,是长征十分之一的路程。时至今日,我只要在影视剧中见到陕北的山山水水,看见延安的宝塔,就觉得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时至今日,我最爱唱的歌仍然是,离别三十年,今日回延安……

猜你喜欢
炒米男同学陕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最是香甜炸炒米
我的大陕北
故乡的食物
党建地图·陕北
“树木”与“树林”
玩的智慧
送给MM的礼物
毛泽东转战陕北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