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罕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佃农的家庭。因为穷,直到10岁,他才被送入村办私塾读书,同时还得到田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饱尝生活艰辛的孙中山,对中国社会的底层和农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同情,对“百万生灵尽倒悬”的境状更感同身受。
1883年7月,在檀香山求学接触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孙中山返回家乡,“改良中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针对当时翠亨村的旧习,他提出并推动了设立壮丁夜警团、修改村道、装设街灯、清洁街道等一系列改革。据载,为推行改革,破除迷信,孙中山和同村好友陆皓东砸毁了村庙北极帝君、金花夫人泥像,被村民指责为冒犯神灵,以至无法容身,只好背井离乡。但建设“良好之政府”的理想并未放弃,孙中山认为“以医亦救人之术也”,决心以治病行医造福人群,遂于1886年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翌年又转学香港雅丽氏医院附设的西医书院。
1890年,孙中山致函当时的香山籍退职官员郑藻如,第一次提出了自己“改良中国”的具体意见,比如提议在香山县倡行振兴农桑、戒绝鸦片、遍设学校,再向全国推广等,但没有引起重视,让孙中山心寒。1892年,孙中山学业有成,先后在澳门、广州、石岐以行医为名,广交朋友。当时,国内主张维新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1893年冬,满怀报国热忱的孙中山“决计抛弃其医人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从广州回到翠亨村,起草了《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
第二年春天,孙中山与陆皓东携书北上求见李鸿章被拒,其改良理想受到沉重打击。两人结伴游走津京两地,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目睹的却是歌舞升平筹备庆祝慈禧太后60大寿的奢靡。返回广东的孙中山,与国人一同被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再次重创心灵。他就此猛然警醒,彻底丢弃了改良主义的温情幻想,决然开拓民主革命道路,用革命手段来推翻清廷的腐败统治。
1894年秋,满怀救亡图存抱负的孙中山,从上海经日本,再度来到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反清革命思想,籌款革命起义。同年11月,孙中山率先树起反清义旗,动员20多名爱国侨胞,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加入者必须填写入会盟书,秘密宣誓,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这个誓词,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目标,吹响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声嘹亮的号角。
兴中会成立后,在“振兴中华”的旗帜下,很快团结了数千人。孙中山积极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新军,计划在1895年重阳节炸毁两广总督署,以“除暴安良”为口号,发动武装起义。但由于谋事不密,被清政府察觉,起义还没有正式发动,就遭到了清廷的血腥镇压。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了,而且他还失去了自己的“发小”——同村好友陆皓东!孙中山赞誉陆皓东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之第一人”。
1895年,孙中山广州起义失败后,先出走日本,后辗转美国,再于1896年下半年到了伦敦。他有意在伦敦逗留一段时间,所以在抵达的第二天就租了房子,之后每天都去探望在香港读书时的老师康德黎。可是,几天后,孙中山却突然在伦敦街头失踪了!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孙中山踏足英国的一刻起,大清国已派了一位私家侦探贴身跟踪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并即时汇报大使馆。”有趣的是,该侦探时常在星期天早上失去跟踪目标,并在记录上写着“伦敦大雾,目标不见踪影”。
1896年10月11日,孙中山当街被使馆人员“一左一右强行夹入使馆”遭囚禁。被囚期间,孙中山传信给康德黎。在信中,孙中山告知:大清国想把他偷运回国,清算他发动广州起义的“叛逆之罪”。为营救孙中山,康德黎奔走于各个部门。一时间伦敦报界对孙中山蒙难事件的报道充斥着触目惊心的标题:“绑架”“身陷伦敦”“中国公使绑架事件”“清使的非常行动”等。在媒体的关注下,孙中山成了一宗“轰动国际的绑架案的主角”,不久获释。
1903年秋,孙中山在改组兴中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华革命军”。1905年夏,他又前往日本,满怀热情地向聚集在日本东京的各路中国革命党人痛陈各省分散起义的弊病,提议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也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针。同盟会成立后至1911年4月,愈挫愈奋的孙中山先后五次环行世界,组织发动了10余次武装起义,虽均以失败告终,但革命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唤醒了沉睡的民众。直至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一举夺取了武汉三镇。之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半数以上省份纷纷响应,清政府专制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同年4月1日,孙中山辞卸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位于帝国主义支持的袁世凯。为捍卫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成果,孙中山将临时约法奉为“圣经”,无论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抑或是段祺瑞毁弃约法,孙中山都义不容辞地高举义旗。
1925年3月12日,奔波劳碌而又殚精竭虑的孙中山逝于北京。一代伟人轰然倒下,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那段撕裂封建帝制魔咒的绝响,震彻千古。
(根据孙中山事迹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