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洪梅
邯郸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骨科,河北邯郸 056105
外部冲击会导致部分下肢创伤患者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而患者受到创伤后的肢体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如果未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也就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患者进行下肢创伤急救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患者伤口的及时清理,并采取及时的措施来进行消毒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一些炎症的发生,从而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该文主要选取了110例下肢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就损伤控制在下肢急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骨科在2016年8月—2017年5月进行急救的110例下肢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5例,男24 例,女 31 例,年龄 14~71 岁,平均年龄(35.6±10.1)岁;观察男 26例,女 29例,年龄 15~70岁,平均年龄(36.9±10.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模式,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损伤控制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在患者入院之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关注,然后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参考依据,此外还需要对缓和进行血压测量,并对患者的体表出血以及脉搏情况进行定期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有效的判断,这样也就能够进行治疗计划的合理制定,对于患者急救计划的实施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②在确定了治疗计划之后,需要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必要的处理,避免出现伤口感染等问题,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还需要对患者的伤口以及周围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并需要对一些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以及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基础的处理,从而让患者能够处于一个最佳的治疗期中。③在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的呼吸以及心跳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且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当患者生命体征出现了较大变化之后,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解决,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比如在患者出现了体液失衡或者酸碱度失衡等问题之后,还需要及时进行体液的补充,来保障患者的内环境平衡。此外在患者急救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的血压以及心脏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并在患者出现不稳定的状况后进行及时的救治。在缝合伤口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伤口的张力情况进行观察,确保其不会影响到伤口周围的供血情况,此外在进行伤口缝合时,还要求在伤口无张力的情况下来进行,并借此来确保对患者的伤口缝合效果。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具体判定标准如下:优: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临床中症状基本消失,身体的各项指标也都达到了正产范围内;良: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各项症状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差: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各项临床症状无明显的改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进一步的恶化。
该次医学研究借助于SPSS 20.0统计学软件完成了所有的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工作,并应用t检验来对计量资料(±s)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达到了96.36%,并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此外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出现7例并发症,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机率(1.81%)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数量也得到了急剧的增加[1]。在这一形式下,也导致了我国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数量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当患者的骨折下肢受到创伤之后,如果未能够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处理,就容易导致一些炎症的发生,并导致患者病情出现进一步恶化,从而对患者的身体质量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2]。这也就要求医院在进行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骨科下肢创伤急救处理方法,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达到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的效果。但是现阶段部分医院在对骨科下肢创伤患者进行急救处理的过程中,其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治疗模式,并难以很好的满足下肢损伤患者的实际治疗需求,因此医院的护理人员也就需要积极将损伤控制理念应用在骨科下肢损伤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并进一步加快该患者的康复速度以及康复效果。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进行骨科下肢创伤治疗过程中借助于损伤控制理念的合理应用,具备有非常突出的临床应用效果。通过损伤控制措施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够避免一些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从而使得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对骨科下肢创伤患者惊醒临床急救的过程中,应用损伤控制理念需要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治疗[3]。首先要求手术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受伤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伤情的初步判定,这样也就能够在急救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充分结合到患者的个体特点以及病情状况等诸多因素,从而使得急救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进行伤口的清理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伤口周围的坏死组织进行及时的处理,对于一些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的病情还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样也就能够有效避免一些治疗后并发症的出现,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机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这也就表明了损伤控制理论能够有效避免骨科下肢创伤患者在急救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最后在进行急救的过程之中,还要求急救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监控,并在发生生命体征出现了不良变化之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该次研究之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53例(96.36%),较之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就表明了损伤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此外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并证明了损伤控制方法在骨科下肢创伤急救过程中具备有一定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在进行骨科下肢创伤急救的过程中借助于损伤控制方法的合理应用,其能够很好的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并且能够使得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此外借助于有效的损伤控制还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也能够避免一些不良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具备有一定的应用优越性,并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1]尹旭东.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应用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1):76-77.
[2]车斌.探讨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的应用[J].双足与保健,2017,26(10):152-153.
[3]方晶晶.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骨科下肢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7,44(4):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