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动物诗研究

2017-03-06 10:40刘佳利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王安石动物

刘佳利

一、动物诗概念的界定

动物是指相对于植物而言的生物,动物诗即专门描写动物的一类诗歌。作者通过对动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动物诗的定义,对王安石动物诗的研究范围有了概念上的界定。

(一)王安石动物诗的选择标准

王安石的动物诗共计三十五首,其中《虎图》和《阴山画虎图》虽然属于题画诗范畴,但是内容上主要描写了“横行妥尾不畏逐,顾盼欲去仍踌躇。”、“逶迤一虎出马前,白羽横穿更人立。”等老虎的形态特征,因此也算作是动物诗。《蝶》这首诗是描写昆虫类的,根据生物学对动物的归类,昆虫属于动物类,因此《蝶》也算是动物诗。有些诗歌只是一句两句提到动物,或者通过动物主要写其他内容,就没有算在内。比如《桃源行》:“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这里的鹿和马是借用古代的典故“指鹿为马”,并不是描写动物本身,因此不能算作动物诗。再如《白沟行》中:“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这里的蕃马和狐兔意思是少数民族的军队常来骚扰国家边境,不是特意描写狐兔这两种动物,因此也没有算作在内。还有一些诗歌,动物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意象出现,作者并没有对该动物进行语言加工和描写,也没有算作动物诗之内,如《芙蕖》:“南荡东坡无此物,但随深浅见游鱼。”这里的游鱼只是作者一笔带过,并没有当作主要的描写对象描写,因此本文没有将其划为动物诗的范畴之内。综上,对王安石动物诗的选定标准是诗中专门描写了某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动物在诗中是立体的多维的形象,而不是扁平式的文字符号。

(二)王安石动物诗概况

王安石现存诗歌共计一千六百五十二首,其中专门描写动物的诗共计三十五首;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王安石动物诗统计表

通过表1可以将王安石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一、治学求官期(1021年—1042年);二、地方实习期(1042年—1069年);三、执政变法期(1069年—1076年);四、退任隐逸期(1076年—1086年)。这些动物诗主要的创作时期为地方实习期和退任隐逸期,那么这些动物诗与王安石的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二、动物诗与王安石人生经历的关系

王安石的动物诗与其人生经历有着重要的关系,不同时期王安石创作出来的动物诗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地方实习,胸有壮志,勇如虎马

1042年—1069年是王安石的地方从政时期,先后历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旋又外调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江宁知府。在这二十七年间,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百姓生活有着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深刻地了解社会弊端之所在。这个时期,改革变法的想法和观念渐渐地植入了王安石的头脑里,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王安石说“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这一时期也是王安石实行变法的准备期。对社会矛盾清醒的认知,酝酿已久想要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在王安石的心中慢慢成形。心中的凌云壮志体现到动物诗当中,就是动物体型的庞大以及天性的生猛,多有虎、雁、马等大型动物。三十五首诗中,描写马的有三首,描写虎的三首,全部创作于地方实习期。描写大雁的诗歌共五首,其中三首创作于地方实习期。诗中多出现大型的凶猛的动物,这与王安石在地方从政期间的性格特征和心态有着重要的关系。如《骐骥在霜野》:

骐骥在霜野,低徊向衰草。人枥闻秋风,悲鸣思长道。

黄金作鞭辔,粲粲空外好。人生贵得意,不必恨枯槁。

千里马在山野上啃食着衰败的野草,秋风萧瑟,叫声悲壮。黄金制作的鞍鞭,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人生如马,贵在得意,不必在意低潮。这首诗正是作者胸怀变法之志的乐观积极的心态展示。

(二)执政变法,意志坚定,自由似鸟

王安石作为改革家,有着果敢求新、不畏世俗的坚定信念,这一点在他执政变法时期创作的动物诗中也有体现。变法期间王安石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正是改革家应有的魄力和自信,也是他破旧立新追求自由的体现。变法期间的动物诗,王安石主要写了鸟这类飞行动物。用鸟类表现对自由的追求,庄子在《逍遥游》中对鲲鹏的描写就是典型的一例“……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大量描写鸟类的另外一层原因也在于鸟类独特的活动方式——飞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必定会引起反对者的声讨。针对他的变法思想,司马光强烈强调:“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也。”与之抗衡。因此王安石选择了远离其他动物的鸟类以坚定自己的理想。如《白鸥》:

江鸥好羽毛,玉雪无尘垢。灭没波浪间,生涯亦何有。

雄雌屡惊矫,机弋常纷纠。顾我独无心,相随如得友。

飘然纷华地,此物乖隔久。白发望东南,春江绿如酒。

如雪般洁白的羽毛,此生游荡在清波碧浪之上,丝毫不被世间污秽所垢。雄雌白鸥却经常被人类的干戈之乱所惊扰。只有我是无心之人,视相随的白鸥如同好友一般。世界纷乱,我也同白鸥分开很久了。向东南眺望,春天的江水如同新酿的美酒一般。心中有坚定的意志,即使远离世人的所谓的“常理”,也要不忘初心,与白鸥相伴,留洁白于一生。托物言志,此时的白鸥正如同变法时期的王安石一样,与世相违,却坚定无畏。同一时期,写鸟类的诗还有“随阳以南北”的劳雁,“无人解鸟言”的鹦鹉。因此鸟类的形象与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身份有着重要的关系。

(三)退任隐逸,心归佛老,鱼鸟相伴

1076年(熙宁九年),王安石再次罢相,标志着变法改革的彻底失败。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五十五岁的王安石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王安石的晚年抽离官场,常与僧侣佛门弟子来往,并创作了许多拜访寺庙以及同僧侣之间的唱和诗。苏轼总结王安石的一生:“少学孔孟,晚师瞿聃。”这种佛老思想使得王安石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鱼鸟等与生活更加接近的动物。“物我皆畏苦”的游鱼,其中苦的思想来源于佛教;受庄周梦蝶影响的《蝶》,同时还描写了燕、山鸡、黄鹂等等。晚年的王安石放逐身心,鱼鸟相伴,充分享受人间喜乐。此时的动物诗少了说理的痕迹,多了审美的意味。如《黄鹂》:

野花吹尽竹娟娟,尚有黄鹂最可怜。娅姹不知缘底事,背人飞过北山前。

微风吹过,野花散落,竹子娟娟作响,黄鹂鸟依旧最惹人怜爱。美丽的身影,不知道因为何事,背着人飞到了北山之前。少了官场的烦忧,退任隐逸时期的作者将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周围的动物身上,和早期的动物诗相比,此时的动物诗少了人类参与的痕迹,多了动物本身的审美属性。这也是佛老思想对王安石产生的影响。

三、王安石动物诗的艺术特色

王安石动物诗的艺术特征与其整体的诗歌风格大致相同,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艺术源于生活——动物诗中的师杜痕迹

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上,受杜甫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较大。王安石本人在《杜甫画像》中说:“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肯定了杜甫诗歌的地位,表明了追随杜甫脚步的决心。许印芳在《律髓辑要》中评论:“荆公诗炼字、炼句、炼意、炼格,皆以杜为宗。”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可见,王安石在诗歌语言、用律等方面的用功之处。王安石的动物诗中,出现大量对仗工整、用字精深的诗句。如:“壑危通细路,沟曲绕平田。”对仗整齐,“通”、“绕”二字精炼深刻,带有明显的炼字痕迹。再有《耕牛》中:“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二句,亦是如此。

王安石学习杜甫炼字、炼句的同时,也学习了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这与二人都受着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有关。这也是王安石济世救民实行改革的原因之所在。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其创作的动物诗中也有体现。在动物诗的创作上他取材于现实生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动物,并且能够通过动物表现出一定的道理。如《见鹦鹉戏作四句》:

云木何时两翅翻,玉笼金锁只烦冤。真须强学人间语,举世无人解鸟言。

参天的云木何时见过鹦鹉张开双翅自由飞翔,玉笼金锁也只会让鹦鹉厌烦。无奈地学习人类的语言罢了,谁又能懂得鸟类的语言。这首诗一反人类对鹦鹉不守本分强学人语的评价,为鹦鹉翻案,因为没人能够懂得鹦鹉的语言,不得不学习人类的语言。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鹦鹉,来表现自己无人理解的无奈。

(二)型简而意丰——动物诗中的情感与典故

从修辞的角度看,王安石笔下的动物往往带有人的特征。诗人赋予动物以情感,使得人与动物合二为一。这种手法源于“诗六艺”中的“比”,又是对“比”的发展。“比”是打比方,在《诗经》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且富于变化。《诗经》中,用动物进行比喻的现象也很普遍。如《硕鼠》用可恶的老鼠来讽喻统治阶级的贪婪无度;《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蟋蟀》用蟋蟀来告诫人类的好乐无淫,等等。王安石的动物诗,对“比”的手法进行了继承和开拓。王安石笔下的动物,不再是与人类相对的个体,而是富有感情和思想的饱满形象,作者给予动物以人类特有的能力,使得动物更具有灵性和人性。如《燕》:

处处定知秋後别,年年长向社前逢。

行藏自欲追时节,岂是人间不见容。

“知”、“欲”都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作者写燕子知道秋后即将别离,想要追随着时节而动,而非人间容它不下。这里的燕子如同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对事情的思考,燕子的人格化特征非常明显。作者并没有以第三人称视角观察燕子的行踪,而是第一视角的方式描写燕子,使燕子的形象更加丰满含义更加深刻。这种手法在其他动物诗中也有体现,“因知罗网外”能知的黄鹤,“不知羽翼青冥上”无知的鸱鸟,“羽毛催落向人愁”的哀雁,等等。

王安石善于用典,在动物诗中,常常将动物与典故相结合,使得动物诗思想内容更加深厚,充实华美,委婉含蓄。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说:“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强调了引经据典是文辞写作的规范。如《蝶》中的“若信庄周尚非我,岂能投死为韩凭。”其中引用了庄周梦蝶和韩凭夫妇的典故,使得这首诗不再是简单的莺莺蝶蝶之作,而是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蝴蝶在历史文化中的作用,丰富了蝶的文化内蕴。还有《虎图》中:“山墙野壁黄昏后,冯妇遥看亦下车。”用冯妇一典,写敢于搏虎的冯妇看到此图中的老虎,也会心惊胆战地下车而逃。典故与动物的结合,使得动物诗内涵更加丰厚,动物自身的文化内蕴更加突出深刻。

(三)心静诗自清——晚年动物诗的平淡清远

王安石一生笃信佛老,经常与僧侣、道士交往。《冷斋夜话》云:“荆公在钟山,有一道士来访,因与棋,辄作数语曰:‘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惟其不敢先,是以无所争;惟其无所争,故能入于不死不生。’荆公笑曰:‘此持棋隐语也。’”在与僧道交往的过程中,王安石受到佛道思想的熏陶,创作出大量关于佛老思想文化的作品。如《梵天画赞》《维摩像赞》《空觉义示周彦真》等,都是王安石赞颂佛家思想的作品。王安石在《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中说:“盖有见于无思无为,退藏于密,寂然不动者,中国之老庄、西域之佛也。”佛老质静无求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王安石的心态,使其拥有着胸怀天下的政治抱负的同时,又能够有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其晚年远离官场,诗风越发“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漫叟诗话》中说:“荆公定林后诗,精深华妙,非少作之比。”对王安石晚年诗风大加赞颂。动物诗在这种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影响下,表现出一种平淡闲远的风格特征。如《鱼儿》:

绕岸车鸣水欲乾,鱼儿相逐尚相欢。无人挈入沧江去,汝死那知世界宽。

小路旁边的河水快要干涸了,河水里的鱼儿相互追逐甚欢。没有人把它们带到大江大河中去,死了也不知道这个世界的宽阔。鱼儿与河水,正如生命与世界。简单的几句,勾勒出生活中的大道理,却以一种平淡清净的方式娓娓道来,给人以大道至简的震撼。还有《鸱》:“依倚秋风气象豪,似欺黄雀在蓬蒿。不知羽翼青冥上,腐鼠相随势亦高。”平淡的语调,孕育着作者对事物的褒贬态度,少了年少时的激进攻坚,更多的是生活阅历的沉淀和心态的转变。同时作者又能通过鸱鸮与腐鼠的典故在潜移默化之中透出了讽刺之意。

四、结 语

纵观王安石的一生,从地方到中央的雄才大略、锐意改革,再从中央到地方的心性回归、退隐山林,每个时期不同的心态,都能在动物诗中找到痕迹。

[1]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王安石.王荆公诗注补笺[M].李之亮,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2.

[3] 王安石.王荆文公诗笺注[M].李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 刘乃昌,高洪奎.王安石诗文编选释[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5] 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 梁启超.王安石传[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7]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猜你喜欢
王安石动物
北陂杏花
梅花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王安石的坏习惯
超级动物城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王安石妙语拒贿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