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辽宁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SPA工作室模式与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对接研究
于 淼
(辽宁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基于对大量高素质的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SPA工作室模式与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对接研究,从高校工作室的实施方法入手,。利用模式具有的优势与教学融合的手段,来探索符合工作室的发展方向。该研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SPA工作室模式;实践教学;创新型教学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服装出口国,过去一直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近年来,由于国际的竞争压力,服装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服装专业人才。据统计,目前我国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幅攀升的趋势走向[1]。服装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平衡,服装产业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服装行业的市场容积将进一步扩大,对专业服装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高素质专业服装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由于就业前景乐观、薪酬水平上浮潜力巨大,近年来服装设计专业逐渐成为了职业培训的宠儿。目前,多数服装设计培训学校教学重心倾斜严重,过于注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操作。即使有诸如打版、服装纸样、立体裁剪等动手操作活动,也因与实际消费市场缺乏对接和同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这种闭门造车的环境里,所培养出的学生只适合“纸上谈兵”。 他们通常仅能掌握基本的技法,无法培养敏锐的市场嗅觉,而有市场价值的创造力和专业灵感对他们来说更是遥不可及。SPA工作室模式与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对接研究,可以摒弃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以创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SPA工作室模式的研究:SPA是Specialty store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的缩写,译为自有品牌服装专业零售商。服装SPA模式通过将设计环节与销售环节无缝对接,为服装生产商与服装消费者搭建了直接交流的平台。并通过优化商品流动环节,有效压缩了商品流动周期。形成了节约成本、确保利润、把握商机的新型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的成功范例包括:意大利的 BENETTON、美国的Gap、瑞典的H&M等(国外知名品牌SPA模式)。国内也有相应研究成果,如(杨大筠 2012)认识服饰业快速盈利模式SPA;(江维国 2011)反思国内传统运营模式的缺陷,借鉴国外成功运营模式发展中国服装企业等相关研究。在欧美国家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服装工作室的优势及其影响力已经得到了行业与市场的认可,而单纯的家庭作坊式还是国内大部分的工作室的一种模式,所从事的业务也只是简单的设计工作或销售纸样等,设计的服装与服饰类产品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这些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工作室营运模式相差甚远。[2]2006年香港理工大学成立时装设计工作室,工作室采用开放式设计,方便学生和教学人员在无阻隔的环境下进行设计、教学及研究工作。工作室包括设计、科研和营运三大范畴,通过几年的发展,已凭借其规模、设备和科研成果跻身国际时装学府先进行列。北京服装学院、清华美院、东华大学等国内知名的服装院校也陆续创立工作室,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文献检索结果显示[3],工作室如采用SPA模式的优点不容忽视,对于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这样的研究方法与方向,在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SPA工作室模式,有利于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创新。SPA模式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扩展和补充,有利于增加社会影响力;有利于加强对外交流,与企业合作、广泛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为更多企事业单位服务,并进行相关协作。服装专业教育领域的前辈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付出了许多努力和大胆的创新尝试,年轻的新一代高校服装专业任课教师,应认真学习吸收前辈们宝贵的教学经验,同时密切关注服装行业的最新动向,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并根据服装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调整教学视角、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力求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突破。通过不断的努力,为我国服装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作为一种较为成功的国际化商业模式,SPA模式已经受到了全球服装企业的高度重视[4]。将 SPA工作室模式与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符合国家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行业发展需求,如何围绕服装行业的需求制定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的培养方案至关重要。高校服装专业教学实践与SPA工作室模式之间的合作对接,恰恰就是看中了其突出的运营优势,把产品设计研发、工艺制作、系列产品整合为一体,积极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因缺乏市场引导,而无法将学生作品商业化的尴尬现状,利用“快速反应”准确把握时尚流行的脉搏。以下是该研究的应用前景的归纳:
(1)有利于高等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创新,突出其办学特色。
(2)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和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表达、团队合作)等。
(3)使毕业学生能较快地适应行业岗位的需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为培养应用型专业创新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一)SPA工作室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研究
应用性强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一大特点。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服装专业毕业生,在刚参加工作时往往很难达到企业对其的期望和要求。究其原因,与传统教学模式本身存在的弊病有关。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实现把所学知识与市场相接轨,SPA工作室模式的出现正好可以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该项目实施的主线始终贯穿于服装专业教学实践全程。一方面,可以根据未来服装市场与服装行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在创新与实践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所以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将SPA工作室模式理念中所包含的服装产品设计构思,以及SPA具体运行操作的实践过程,引入高校服装课程体系。例如,在讲授服装款式设计课程时,可以从市场出发,将SPA的营销理念、项目实际问题,融入到课程当中,进行分组设计方案、成本估算、成衣制造、产品检验等一系列课堂实训,使学生的设计作品更接近市场。这种高度接近实战的教学实践,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创建综合性、多功能性的SPA工作室,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来实现课程教学与市场、行业、企业环境的充分一致,最终使毕业生步入企业后在市场面前不陌生、不畏惧、不茫然。在用人单位中树立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用、好用、管用的良好口碑。同时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可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进一步拓展与研究专业的深度与广度的,努力打造一支能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二)SPA工作室模式与产、学、研紧密结合
服装专业采用SPA工作室模式需要以产、学、研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工作室教学优势尤为显著。其创新点是把 SPA这种先进的营运模式融入教学中。由学校多位专业骨干教师把控,实行手把手式的专业指导,将产品设计、产品制图、工艺成型融于一体,紧密结合,模仿企业样单,进行全过程、一体化实战演练。强调专业化的设计水平和职业化的创新能力。高校服装SPA工作室模式教学的业务形式主要包括两个面:(1)综合当年流行趋势为服装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设计开发等各类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涵盖市场分析调研、设计思路解析、产品策划与设计、服装样衣制作等。(2)为网络销售(电子商务)制定详细的商品设计规划方案以及配套的服务项目。同学们看到自己的设计可以为行业的销售渠道进行服务,会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是此类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贡献[5]。根据其特点,在教师指导下到与之相关合作的服装企业进行实习,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从而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灵魂。仅在专业中单一地建立工作室模式,只能吸纳少部分学生参与,受益学生数量有限。如果把这种模式推广应用到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会使学生受益数量大大增加。在实践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尝试担任诸多角色,如设计师、打板师、企划师、陈列师等。多角色实践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提高专业技能,还有利于学生从不同工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其专业性思维能力。利用SPA工作室模式与企业合作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达到了检验课程效果的目的。
实践教学对接研究应从工作室的运作模式类别入手,利用SPA模式在融合方面的特长,探索符合服装专业发展方向的具体办法,这也是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所在。解决营运问题,服装设计专业才有能力承接一定的设计、技术任务。在这些设计与技术工作中,教师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通过企业的需求直接了解市场,尽快融入企业和市场,提高技能水平,得到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加强自身就业能力。可以说,这种工作室运作模式在促成高校与市场接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产生了“双赢”的效果。
以上通过诸多方面的论证分析,对SPA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这种创新性教学模式通过取代传统式授课,将会培养出既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技术相关知识,又有与社会、与时代发展同步,能够适应服装市场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创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高校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所以SPA工作室模式与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对接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理解与实际应用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走出校园就能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贴近专业、贴近社会、贴近市场,切实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1] 张玲.服装设计:美国课堂教学实录[M].北京:中国纺织 出版社,2011:125.
[2] 加里.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6.
[3] 陈莹.服装设计师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205.
[4] 月泉博.优衣库这样卖衣服[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78.
[5] 唐红.服装商品企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68.
(责任编校:付春玲)
G642.3
:B
:1674-327X (2017)01-0133-03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1.040
2014-11-21
2014年度辽宁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057)
于淼(1979-),女,辽宁鞍山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