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恺
(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1430)
超重和肥胖不仅影响着初中学生的健康与成长,同样还是健康的杀手,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对青少年的未来的健康也形成了隐患。而对超重和肥胖的调查人群仍普遍集中在成年人和老年人,对青少年的此项调查尚属缺失。虽然学校有定期的体检,但也是侧重于视力、身高、肺活量等一些浅显的基本检查。忽略了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期的初中生。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导致超重和肥胖的群体已经逐渐的呈年轻化趋势。因此开展调研活动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帮助初中生合理的、科学的解决肥胖问题提高理论上的依据和实践中的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对初中肥胖学生和超重学生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明确指出导致此原因的根源所在,并结合实际情况来改善这初中生肥胖和超重的不良现状。
“肥胖是过多脂肪聚集在机体里,达到影响健康的程度的一种状态”是世界卫生组织对肥胖的定义。肥胖的真正定义并不是取决于体重,而是体内的脂肪和瘦体的比例是多少,具体来说:体重在大于等于标准体重的10%~20%之间为超重;超出正常体重20%以上为肥胖。肥胖群体普遍由于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导致,如:营养过盛、暴饮暴食、缺乏锻炼及心理行为偏差等,属于慢性疾病。而超重程度较轻,处于肥胖与正常体重之间的一种状态,得不到重视,容易转变成肥胖。
女性标准体重=(身高-100)×0.85
男性标准体重=(身高-100)×0.9
由于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肥胖人群也正在逐渐增多。全球肥胖人口从1975年的一亿五百万上升至2014年的六亿四千一百万,其中中美两国占肥胖人数最多,但在2017年1月,中国肥胖率已经高大12%,成为了世界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从1985至今,城市各年龄超重率和肥胖率都在成倍的逐年上升,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仍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下[1]。
通过对2016年石家庄市第二中学初中段449名学生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其中,男学生超重和肥胖总比例为29.65%,其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为17.30%和12.35%;初中女生超重和肥胖的总比例为12.80,其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为9.66%和3.14%。这就证明初中阶段男生的超重和肥胖率远高于女生。有多方面原因导致此原因的形成,如:不重视自身体态的变化、对体育运动参与不积极、营养摄入超标等。
通过调研发现,12~15岁之间的超重和肥胖比例偏高,而在16~17岁这个年龄段的比例很少。石家庄市第二中学初中部,年龄阶段在11~17岁之间,而且11~15岁的学生占大多数,这就说明在初中11~15岁这个年龄段区间是超重和肥胖的高发阶段。
导致初中生超重和肥胖有很多因素,经调查发现以下几点普遍存在的原因:物质生活提高,家长担心孩子的成长,大量的营养品和零食不断摄入;当前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初中学在课余和假期更多的是在家里上网,打游戏;缺乏体育锻炼,形成“越胖越不爱动”的恶性循环。
要重视初中生全面素质发展,重视体育学科对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首先要调动肥胖学生对运动的积极性,在石家庄市第二中学初二6班的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明确意识到肥胖学生不爱运动的这一特点,把肥胖、超重和正常体重的学生分为三组去进行体育学科的学习和竞赛,以田赛多于竞赛的教学方法,发挥肥胖和超重学生的优势特点,如:铅球、铁饼、拔河等体育项目。在合理教学的情况下充分调动了肥胖学生的运动兴趣。
其次,针对初中生超重和肥胖的年龄特点开展不同的体育活动。刚入学的初中生年龄较小,还没能完全适应初中的体育活动,开展一些强度较低但活动量交大的体育项目,如:毽球;丢沙包;仰卧起坐、50米折返跑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球类或竞赛比赛。如:篮球、排球、拔河等[5]。
最后,针对性别特点进行合理化的体院活动项目制定,男生进行强度大,活动量大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应选择相对简单切柔和的运动,如健美操、秧歌舞、慢跑等体育活动[2]。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中,都应该给初中生灌输正确的营养教育。一方面,家长应保证一日三餐正常摄入,并确保营养摄入的均衡,杜绝垃圾食品、油炸食品,改掉“吃零食”的坏习惯,加强对粗粮、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学校方面应积极配合,结合超重和肥胖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营养膳食食谱[4]。
运动是预防和控制肥胖的有效途径,可以消耗更多的能量从而燃烧脂肪,起到减肥健身的效果。超重和肥胖的中学生必须要加强日常的体育锻炼,不能局限于课堂或者器材,登山、慢跑、游泳、骑车等都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并且不需要外界帮助,可独立完成。在周末和假期期间,更应当减少玩游戏、看电影的时间,要从家里走到户外,进行有氧运动,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5]。
综上所述,通过对初中超重和肥胖学生的调研,得出了导致这一原因的现状问题,并针对性的对改善初中生超重和肥胖学生的对策,望社会及学校能够得以重视,早日解决超重和肥胖年轻化的问题。
[1]马 颖,林穗方,蒋 琳,等.广东三城市青少年睡眠时间运动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3):338-340.
[2]庞秋红,徐光磊,唐凤芝,等.健康管理干预对改善体脂率和超重肥胖状态的效果探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7(26).
[3]龚苍涛,郭庆奋,陈小嵘.泉州市级中学生体质指数与高血压关系分析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7(2):33-35.
[4]孙利亚,李向阳.肥胖大学生现状调查与致因分析——以苏州理工学院学生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0).
[5]马 洁,江国虹,朱传芳.天津青少年营养状况、体重认知及不健康减肥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7,33(4):563-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