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黄庭,易瑞灶
(1.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 361005)
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
李黄庭1,2,易瑞灶1
(1.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 361005)
海洋是药用生物资源的宝库,海洋生物医药及其产业发展是当前研究热点。文章回顾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成就,分析目前存在的产业规模较小、科技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人才结构仍不合理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研发科技力量雄厚和产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等机遇和背景下,提出加快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夯实基础,加快平台建设;补上短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加大投入,完善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发挥优势,做大做强产业。
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药研发;成果转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应用海洋药物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 027年姬周于《尔雅》内就编释了虫蟹类、鱼类和藻类等,说明古代沿海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历程中已发现许多可供食用的海洋生物及其药用价值[1]。我国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0种海洋药物,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近100种海洋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近现代药物专著记载的海洋药物种类逐渐增多,我国首部海洋药物典籍《中华海洋本草》收录海洋药物613种。截至2008年我国近海已记录的海洋药物以及已进行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研究的潜在药物资源已达684种,其中包括动物药468种、植物药205种和矿物药11种[2]。20世纪80年代编印的《福建中药志》第3册中记载福建省海洋药用生物235种,其中包括动物类185种和藻类50种;在其后进行的福建省海岸带调查和浅海滩涂综合调查等的基础上,有关专家估算福建省海洋药用生物有350余种[3],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向海洋索取资源成为必然,海洋生物医药开发也日益迫切[4]。海洋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也是开发新型药物的宝库。2001—2010年我国平均每年从各类海洋药源生物中发现新结构化合物200~300种,在国际上占有较大份额[5]。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功开发首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以来,陆续有甘糖酯、河豚毒素、多烯康、烟酸甘露醇和海昆肾喜胶囊等10余种海洋药物成功上市[5],以海洋生物配伍其他药物制成的复方中成药有152种[6]。我国对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其成果产业化予以积极支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占海洋总产值的比重快速上升[7],已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在全国所占比重不大,但发展势头强劲、后发优势明显。福建省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较好,发展海洋功能性食品业也有一定的优势。“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明确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专门出台《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九条措施》;国家海洋局通过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等项目,支持和推动福建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保障下,2015年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近百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20%[8]。
目前福建省拥有以厦门金达威、厦门蓝湾、国药星鲨、石狮华宝、润科生物和福建绿新等为代表的科技含量较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龙头企业33家。其中,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辅酶Q10占据全球市场约50%的份额;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纯度“硫酸氨基葡萄糖”产品技术国际领先,获得国家4部委联合授予的“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并获得国家保健食品批文,现已达到超过100 t的年产规模。鲎试剂、胶原蛋白肽、微藻DHA、海洋抗菌肽和海洋生物酶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初步形成以厦门海沧生物医药港、诏安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和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等为代表的产业聚集区[8]。
通过多年的发展,福建省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成果转化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和依托、以其他社会资源为补充的技术创新格局[9],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1.2.1 产业规模较小
福建省现已聚集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但总体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缺少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支撑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尚未形成较成熟的产业链。由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的特点,众多中小企业望而生畏,严重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1.2.2 科技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位于福建省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等均设立了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机构,但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未能形成联合攻关的合力,整体创新水平和科技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1.2.3 人才结构仍不合理
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性研究人才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但缺乏工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人才,且严重缺乏生物技术和装备技术复合型人才,直接导致相关关键技术储备不足,也是福建省海洋生物技术和药源生物资源开发未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10]。
1.2.4 资金投入不足
海洋生物医药经研发、小试、中试放大、临床试验、获得批文直至成功投产,通常需要若干年;由于研发周期长和投资风险高,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资金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及其成果转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2012年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用专门章节对培育壮大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业做出规划:着重开发安全有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海洋新药物;建立海洋生物和药物资源样品库,推进海洋生物产业公共服务及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生产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等。“十二五”以来,我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兴海计划等对海洋药物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均加大了投入力度。
福建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祥地。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此,福建省制订了《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方案》,提出打造4个重大合作平台,其中就包括打造重大海洋合作平台:重点支持在厦门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全方位海洋合作,打造“创新、合作、共赢”的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平台;通过推进与东盟国家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务实合作,携手应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创造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1987年4月,福建省科协召开“开发海洋资源、发展蓝色产业”战略研讨会,与会专家就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医药资源进行研讨,标志着福建省现代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入起步阶段。21世纪以来,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2012年《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和《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分别获国务院批准和国家发改委批复,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有利于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出,推进厦门、福州和泉州等一批海洋生物医药和保健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对海洋新兴产业和重大海洋科技专项的财政投入力度等。2012年《福建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更是把优先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摆在首要位置,明确发展方向、重点、布局和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2016年《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达310亿元的目标。
福建省拥有多家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近年来大批博士和“海归”等高层次人才的加盟提升了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研发领域人才队伍的总体水平。在国家经费投入和自筹经费的支持下,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高端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福建省已培育出一批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已建成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括国家级1个、省部级6个、市级和其他类型8个以及产业科技创新平台2个[11]。此外,福建省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拥有多家国家级和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
福建省拥有2个国家级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即诏安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和厦门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前者定位为以发展海洋生物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园,海洋生物医药和材料是其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规划建设中的“海洋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将分设成果转化、新药研发、创新型医药中试、开放式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5个中心;后者以厦门生物医药港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成果转化、园区建设和示范辐射为主线,目标是建设成为全国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先导区和海峡两岸海洋生物产业合作示范区。此外,福建省还有一批省、市级海洋生物产业园区,包括福鼎(闽威)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福清海洋生物高技术产业园、平潭海洋生物产业园、莆田中海源海洋生物产业园、石狮海洋生物高科技产业园和东山海洋生物科技园等。产业园区的建设必将对福建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起到“筑巢引凤”的作用。
(1)加快建设研发平台。国家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已落户厦门,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海洋药源生物种质库,既是种质资源收集和保藏的平台,又是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的平台,有利于推动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此外,福建省还拥有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平台和厦门海洋功能分子活性筛选平台等。应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国家和省部级海洋生物医药研发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构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加快建设孵化平台。目前厦门已有1个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应通过该孵化器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在福州、莆田和漳州等地建设各具特色的海洋生物医药成果孵化器,提升研发成果成熟度,推进产业化进程。
(3)加快建设研发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和厦门国际海洋周等平台,定期举办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成果展示对接会,支持技术转让和产权交易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自2014年以来福建省已连续举办4届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峰会,与会院士和专家献计献策,助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应落实峰会成果,发挥这一平台的实效。
(4)加快示范城市和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创新研发-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体系,吸引八方来客、广纳天下英才、集聚优秀企业,促进相关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上下游产业的紧密结合,破解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创新的源泉。目前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最大短板是人才问题,科技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仍与国内先进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深入实施福建省“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加快出台“海峡蓝色人才百千万工程实施意见”,争取利用5年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高端人才(团队),在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业领军人才和“海归”高端人才方面有新突破;以产业招揽人才、以人才引进项目、以项目对接人才,在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同时培养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拔尖人才队伍;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探索和完善年薪制、股权、期权和分红等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措施,调动各类人才开展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进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并成功转化的,应提高相关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效益的分配比例,使其合理合法地分享成果收益。
此外,应积极落实福建省及其各地优惠政策,针对优秀人才切实解决住房和项目启动经费等问题,使其尽快融入团队开展工作,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由于新药研发直至实现产业化经历时间较长且具有商业机密性,相关科技论文产出较少,现行科技人员技术职务晋升评价机制亟须改革[10]。
2010—2014年福建省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共承担国家级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项目60余项,经费近5亿元;承担福建省项目10余项,经费近千万元;承担厦门市和海沧区项目近40项,经费超过2亿元。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以及日本海洋科学和技术中心每年用于海洋药物开发研究的经费就超过1亿美元[12],与之相比,福建省乃至我国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经费投入仍较低[6]。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难度和高回报的特性,没有原创性研发成果,成果转化就无从谈起。企业往往不愿对研发投入过多资金,因此需要国家和省、市财政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于获得国家和部委财政支持的海洋药物中试及其产业化项目,省、市人民政府应加大经费配套力度,促使其尽快开花结果;创新扶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有条件的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
(1)发挥政策优势。用好用足国家支持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诏安和厦门2个国家级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厦门和福州2个国家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城市以及已确立的福鼎、福州、莆田、石狮和东山等地的海洋生物高科技园区建设;依托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国家级示范基地和示范城市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及大型知名企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努力把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2)发挥区位优势。福建省处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以及台湾海峡西岸,这是福建省最大的地理区位优势。位于长三角的上海、珠三角的广州、中间的厦门和北面的青岛是目前我国沿海4个主要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区域中心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应加强在人才、信息、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广泛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积极搭建海峡两岸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对接交流平台,推进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两岸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将福建省打造成为承接台湾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转移的核心区。
(3)发挥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优势。随着福建省与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共建的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应利用这一平台优势,组织省内外相关专家做好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积极协调福建省内数量众多、隶属关系不同的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和海洋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做到平台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人才流动和联合攻关,共同努力为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曾呈奎,徐鸿儒,王春林.中国海洋志[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476.
[2] 王长云,邵长伦,傅秀梅,等.中国海洋药物资源及其药用研究调查[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4):669-675.
[3] 李树青.浅议福建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J].福建水产,1987,9(4):37-40.
[4] 曾呈奎.海洋药物基因工程:海洋生物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45.
[5] 管华诗.把握海洋药物研发的历史机遇[J].中国海洋药物,2013,32(1):3-4.
[6] 陈月,栾维新,程海燕.我国海洋生物制药与保健品的开发战略[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6):78-86.
[7] 辛红梅.科技兴海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N].中国海洋报,2015-06-23(A4).
[8] 许嫣妮,卢林丹.创新驱动激发海洋产业潜能[N].福建日报,2016-06-23(4).
[9] 孙继鹏,易瑞灶,吴皓,等.海洋药物的研发现状及发展思路[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3):7-13.
[10] 孙继鹏,易瑞灶.福建省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生物药源高值开发新兴产业的思考[J].福建水产,2011,33(3):10-15.
[11] 吴欣,魏博,陈力,等.厦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析及建议[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31(10):48-53.
[12] 王淑民,管华诗.海洋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06,25(6):55-61.
TheDevelopmentofMarineBio-medicineinFujianProvince
LI Huangting1,2,YI Ruizao1
(1.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OA,Xiamen 361005,China;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re of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SOA,Xiamen 361005,China)
The ocean is abundant with bio-medicine resources,and marine bio-medicine industry has become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chievements of marine bio-medicine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small scale of industry,lack of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irrational talent structure and insufficient investment.As marine bio-medicine industry is becoming on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core-area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i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of Fujian province,who has given priority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arine bio-medicine.Based on the above background,the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bio-medicine in Fujian province were given: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to speed up the platform construction;making up the short board to strengthen the personnel team;innovat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alent;increasing investment to improve financing policies;taking advantage of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ominant industries.
Marine bio-medicine,Bio-medicine industry,Marine emerging industry,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dustrialization of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易瑞灶,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为海洋药物开发及其成果转化
P7
A
1005-9857(2017)10-0055-05
2016-08-27;
2017-09-13
李黄庭,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医药开发